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七章

 

马太福音7112

本章是王的宣言最后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行动原则的结论。由此所发出的亮光,一面回顾到主的教训,一面又向前照亮了祂子民的顺服。

头十二节论到祂国度中的子民,对国度之外的人当有的态度。为首的六节,王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态度。接下去的五节(711节),主对祂的子民论到那能使他们顺服命令的能力。到了12节,祂又回到起初的教训。祂用一种很明确的方式,把这教训和祂所宣告的,他们可以自由取用能力之真理连接起来。

首先看祂所描写的态度。这种态度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不要论断”──不作严苛的批评;另一方面,也不应不辨是非──“不要把圣物给狗。”

我们马上会觉得,要顺服祂所描述的这一种态度是何等困难。祂似乎在对那一小群听祂话的人,就是祂国度中最初的那一批子民说,你们是否觉得这太难了?认为这道德标准高得不可攀?这样的义,是否比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还要深得不能见底?你们是否在怀疑,自己怎能顺服?秘诀就在“祈求”“寻找”“叩门”,你们就必能顺服这吩咐。

启示了能力的秘诀之后,主又继续讲论下去。其中有两个字不可忽略,这两个字使整段经文连成一个整体。祂说,“所以无论何事……,”“所以”这两个字,上承前面的“祈求”“寻找”“叩门”,下接祂所作的最后宣告,就是对外人所当有的态度。

这一段经文是统一的,它惟一的教训就是我们对别人的态度。首先是详细的描述,其次是有关能力的宣告,这能力使我们能够顺服那崇高而且令人扎心的理想;最后是一个命令,我们通常称之为金律。可惜这金律常常被断章取义,不提“所以”两字而误用了。虽然他们所漏掉的,只是“所以”这两个字,但已使整句话的意思失去了一半。我们不可以随便将主的话读成,“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我们无权如此利用圣经,还妄称为金律。“所以”这两个字绝不可略去,因为略去了,我们就不能遵行。若留着这两个字,当我们看到这样重大的要求,绝非我们所能作到的,我们就会被迫去祈求,去寻找,去叩门,结果我们会发现,那位耹听我们祈求、寻找、叩门的,原来就是我们的天父。只有这样,这律才能成为金律,才能因天上之光的照耀而成为黄金色,因天上的火而发出亮光,因天上赐下的能力而能够行出来──除此之外,这律就不可能成为金律。

现在我们要思想这三部分。第一,我们的主所描写的,祂的子民对于别人当有的态度。前面已经提到,这态度又可分为两方面。头五节禁止我们作严苛的批评,第6节却坚持不可不分辨是非。开头的几个字是一个命令,随后的经文是这命令的解释,和为遵行这命令所作的辩论──“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这是一个生动的例证。王宣告我们用甚么样的量器,人也必用同样的量器。我们怎样量给别人,人也必照样量给我们。

仔细明白“论断”一词的意义,对我们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下一部分里面,我们的主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显然祂要我们作“判断”。而且在另一个场合,祂又明白的告诉祂的门徒说,“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我们不能将主在这里所吩咐的,“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领会成祂不要祂国度中的人,运用他们所有的思维和辨别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论断”这一个词,在我们的主说那话时的意义。

严格说,“论断”这一词的意义是辨别,是判定。这一个词能应用在许多方面,这可以从它在新约中有众多不同的译法上看出。就如:“伸冤”“定罪”“审判”“自责”“心里坚定”“看”“求审”“所定的”“意见”“看作”“拟定”“定意”“论断”“告”“受审问”。这些不同的翻译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只不过让我们看到,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分辨、决定。有时候,所决定的可能是不利的;有时是表明作出决定后所发的命令;有的时候,是表明要付诸实施的决定。这不同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翻译中看出来。最简明的意思,是经过分辨,作出决定。有时这个词有实际行动,有时则只是说明一种固定的状态。因此要明白这字的意义,必须根据它的上下文来决定。主在这里所吩咐的“不要论断”,显然不是禁止我们审慎明辨而作出决定。毫无疑问的,主所禁止的是,我们作出恶意的决定,严苛的对人横加定罪。“你们不要论断人”不要定人的罪,不要遽作最后的判定,不要僭越,坐在审判的宝座上,擅作定罪的宣告。“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此祂禁止祂的子民擅坐审判的座位,对任何人作最后的判断。祂告诉他们,作判断时,不可有这种定罪的意识。神从未赋予任何人权柄,去作最后的判断,向人宣判罪案。祂警戒我们每一个人,要谨防对我们的弟兄有吹毛求疵的灵,对他的行动妄加批评;因为我们无法将他行动背后的一切动机,加以权衡。

我们的主接着告诉我们,不要论断人的原因。第一,这样论断人的,必受到同样的论断。当然,对于“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这段话的意思,人也有不同的解释。祂的意思是否指我们怎样论断人,神必照样论断我们?有些解经家持这种见解。但我们对弟兄的判断可能会错误,神却不会。我们因为各种限制,会有错误的结论,而神却不会。所以这断乎不是祂的意思。

然后祂又说,“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所记载的这句话是主在另一个时候说的,“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毫无疑问的,主的目的是教训我们,无论我们根据甚么理由论断人,我们也当预备好,因为人也要用同样的理由论断我们。我们若自立为审判官,专事对人裁决宣判,那么就得准备好接受别人对我们同样的宣判。我们用甚么尺度去量别人,别人也将以同样的尺度来量我们。

接着王立刻提升到一个看起来更高的境界──“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梁木”“刺”,这两个词在新约别的地方都没有用过。“梁木”按字面来看,是指粗大的木材,而刺是从木材上剥裂下来,细小到不容易觉察的微屑。这是强烈的对比。小事就是刺,而那些可以把人的视线全部遮住的大事就是梁木。主所说的梁木是指甚么呢?是指那些对人怀着批评之灵的人,他们认为他们所批评的人所犯的罪,比自己的更深重。那论断人,说某人生活中有些地方不一致的人,就表示他在夸言自己生活中事事一致。然而王说,这样的人眼中有梁木。凡自认有权可以批评弟兄的人,他自己有更大的事可以被批评──他自己的眼中有梁木,因为他的爱好批评,正是他里面缺少爱心的表现。人若专事挑剔弟兄眼中的刺,他这样作正是因为他自己眼中有梁木。在天上看来,他的罪比他所找到的别人的罪更大。我们若有更多的爱,就不会急于论断别人所有而我们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判断别人时也必更有怜悯,更温和,更仁慈。基督对那些眼中没有刺的人说,你们在别人眼中找刺,正是自己眼中有梁木的明证。而因为你们眼中有梁木,妨碍了你们的视线,所以你们对刺的本质不能看得明确。最后一句话的语气稍有改变,饶有意味。“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祂不是说,“然后才能将刺看清楚,”而是“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将刺去掉。”那眼中有梁木的人,终日在找刺,所以他所看到的只是刺。留意祂的问题,“为甚么看见……刺?”你们批评那刺,攻击那刺,却不能将它去掉。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先去掉好批评的恶欲,抛弃那种不敬虔,不像基督的挑刺恶习,然后你们才能看得清楚;不是将刺看得清楚,乃是看清楚如何可以将刺除掉。你所以能除掉你所反对的刺,并不在你能将刺看得真切,乃在于你里面有热切的爱火,要将那刺去掉。因此把那不像基督的挑剔、论断除去以后,你才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没有一件事比怀有批评的灵更不敬虔;没有一件事比专挑刺的伪善更不像基督。梁木一旦除掉,我们才能有像基督那样的灵,然后用温和柔细的方法,将刺去掉,使弟兄恢复清晰的视力。我们的主以此警戒我们,不要妄坐审判的宝座。不要对人作最后的判断,对人下恶意的结论。

接着有一个突然的改变。“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我们绝不应该有挑剔批评的态度,但我们应该使用分辨判断的能力。有一些品格,是我们必须审慎辨识,小心提防的。有一些事物是托付我们照管,我们当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加以保护的。这段描写品格的文字似乎十分鄙俗,但除非所描写的真是鄙俗的事,否则王绝不会使用鄙俗的话。这里的“猪”“狗”,所指的是甚么样的人呢?我们要从圣经上来找答案。

无疑的,彼得曾亲聆主这一个教训。许多年之后,他的种种经历,使他能用主所用的话写信,“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辊”(彼后222)。他这章圣经以论到假先知开始。我们若将全章读过,就能看见一个极严肃的教训,说到我们可能是站在蒙福之地,但若背叛了所蒙的恩,就必须被丢到外面去。这段话的描写极可怕,极黑暗,说到有一班人,他们定意反对圣洁的事,他们怀着不洁的动机,践踏圣地,轻忽圣物──如同狗,不久又转过来吃才吐之物;如同猪,洗净了又去泥泞中辊。不要匆忙对人下论断,但对那些显出如此性格的人,就不应该将圣物给这样的狗,或将珍珠散置在这样的猪前。你若因着不当的爱或怜悯,容许那些充满物质思想和世俗智慧的人来摸圣洁的事物,接触国度中的珍珠,要记得,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反转过来咬你。整个基督教世界腐化的历史,正是由于这原因;毁坏的程度也与此种混淆成正比。倘若有一个弟兄,公然反对神的旨意,抗拒亮光,我们必须谨慎分辨。我们虽然不应该纵容自己对人挑剔批评,作人最终的审判官,但在基督的国度之内,我们不能没有分别。若有一个人,他的行为与品格证明他是不配的,我们就不可以把圣物给他,我们不可以把珍珠丢在猪前。

注意紧接着的话。在分辨与挑剔那微妙的分别之间,产生了一个困难,便我们闻之惊惧。我们怎样才能在两者之间划下界限呢?怎样才能分清楚基督所没有提的事和基督所吩咐的事?我们怎能知道甚么事应加以判断,甚么事不应该?主未为我们立下规则,但祂说,“祈求”“寻找”“叩门”。这两个吩咐──不要论断人,但要有分辨力──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经常保持与神之间的关系,才能对人有合宜的态度。这几个伟大的词,“祈求”“寻找”“叩门”,可以有更广泛的运用,但王在祂国度的宣告中,将它们应用在与人的关系上。基督在这两件小事上应用了伟大的原则,祂不小看他们。倘若有时我们将它们应用在更大的事上,那并没有甚么不对,但我们若忽略了主是把这大原则应用在小事上,那样我们就错了。“祈求”所对着的是“无论何事”。你若怀疑它们的关连,那么只要回头再去看那金律中所重复的,并记得前面的“所以”一词。那金律是与这些教训紧紧相连的。我们若读完头六节以后,接着就读第12节,那丝毫没有错。不要论断人;不要草率的下定案;要审慎的辨别;不要把圣物给狗。“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在这最后的总结与开头的陈述之间,插进了主所吩咐的“祈求”“寻找”“叩门”。王要我们看到,若要对人存合宜的态度,我们必须与神有永久而亲密的关系。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三重的吩咐。

“祈求”主论到祂自己的祷告时,所使用的词与祂论到别人的祷告时不一样。“祈求”一词最简单的意义是,在依赖的意识下提出乞求。这是人所用的词,因为他空着双手,一无所有。基督在祂的祷告中从未用过这个词。祂到神面前去,不是一个穷苦的人去求施舍。当祂祷告时,祂所用的词可以译成──我要向父求问,和祂磋商这事──祂完全是站在同等的地位上。但对我们而言,我们一定要先“祈求”,我们必须承认对神的依赖。

“寻找”其中包括着关切,努力的追求。不单单是在倚赖中祈求,而且是带着热切的愿望祈求。

“叩门”这一个词把头两个词──“祈求”“寻找”所包含的倚赖与努力追求的意义都综合在一起。你不知道当如何分辨时,你应当“祈求”“寻找”是一个分别为圣的人,为明白神心意而作的努力。“叩门”则是不断的应用。我们不能天天在办公室上班,或是在工厂工作,就可以知道,何时应该使用分辨力,何时不可论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操练,过“祈求”“寻找”,并“叩门”的生活才行。我们若要与人有正常的关系,必须生活在神的身边。同样的,我们若要与神有正常的关系,就得与人有正常的关系。

这些话如果是论到人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记住那些将神的态度启示出来的话。

首先,神是乐意赏赐的,耶稣的这段话正是根据神的性情说的。留意这话中的对比:“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显然是说,祂并非不好,也不能不好。这里的“你们虽然不好”,不单是指我们有罪,而且还包含着我们在天性上与道德上的有限与缺失。这一个词有脆弱、软弱、患病、忧伤的意思。我们诚然“不好”,受诸多的限制,又有罪,但神却不是这样。岁月永远不能在那无限之神的眉宇间,留下时间的痕迹。祂从不困倦,永不致疲乏。祂不受眼见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局限。倘若像我们这样有限的人,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天上的父岂不要给祂的儿女更好的东西吗?

你是否因着基督的律法对你的要求而感到畏惧?要祈求,寻找,并叩门。你当知道那倾听你话的就是你的天父。耶稣说,你们可以从你们本身的父性中学习认识父神的崇高。你们的孩子求饼时,你们不会拿石头给他们。世上没有这样荒谬的事。这样强烈的对比最有力量。我们生活在众人之中,怎能作到又有分辨力,而又不论断人呢?“祈求,寻找,叩门。”守门的不是仆人,是你们的天父。王已经将我们带到一切真实生活能力的泉源,祂已经把我们带到车轮的中心,不过,发出能力的不是车轮中心的毂,而是一颗心。一切公义的无限大能都是从神无限怜悯的心中发出的。“祈求,……寻找,……叩门……你们在天上的父。”

总结来说,我们的责任是甚么呢?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照样待别人。就是这么简单。有人说,这并不单是耶稣基督的教训。这金律并非基督教所独有。但找遍一切典籍,你找不出类似这么伟大的金律。伟大的希伯来拉比希列(Hillel)说,“不要将你所厌恶的,加诸你的邻居。”这是最相近的话,且是在基督降世之前说的。苏格拉底说,“不要将会使自己激怒的事,加在别人身上。”苏格拉底也在基督之先。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应该对人存容忍的心,达到愿意别人容忍我们的限度。”这话似乎更接近这金律的意思,但仍不尽相同。中国的伟大教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话都是在基督说出这句金律之先的圣哲之言。人们都说,这些圣哲之言和金律没有分别。

然而它们之间有着极大的分别──其地的这些圣哲之言一律都是消极的,被动的;而基督的吩咐却是积极的,主动的。这些哲人教训我们说,站住别动!你不愿意人加在你身上的,不要去加在人的身上。基督却吩咐人说,你们当去,凡你们愿意人如何对待你们,你们去照样行。不是约束自己不加害于人,乃是去使人得益。不单是你不可向人掠取,你应当对人赐予。不单是你不可以杀人,你还应当爱人。因此我们的主是将外邦教训的精华和犹太人所得的启示,融合在祂的吩咐中,祂亲自成全,使它成为最终的金律。我们可能出于自私的动机而尊重自己,不加害邻人,但超过这一点,去实行更高的事,就无能为力了。我们不能持续遵行主的吩咐,照着我们所愿意人对待我们的去对待人;我们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去祈求,寻找并叩门,知道我们的父保证要赐给我们这样行的能力。

马太福音71328

在这国度宣言中,王最后的话十分庄严,它们诚然是出自君王之口。或者说得更恰当,是出自人类独一的君王之口。这些话是警戒,出之于伟大之爱的关切,也带着祂自身庄严的能力。

这一段经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在头一部分(1323节)中,主给予那些听见祂讲论的人三重的责任;在第二部分,也就是国度宣言的最后讲论(2427节)中,祂将一些不同的情形放在他们面前。

这宣言开始的一段话是,“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这里的“他们”,是指门徒,不是那许多人。如今结束时,祂仍然是对门徒讲的,因为祂所讲论到的事,不能先应用在外面的那些群众身上。祂愿意在各处建立神的国,因此祂就先教导那些已经在国度中的人,使他们凭以生活,据以报导,将祂的教训应用在广阔的关系中。

祂仍然对那些属祂的人说话,给他们立下了三重的责任:开始时的责任(13,14节);过程中的责任(1520节);末了是结果(2123节)。

我们当仔细留心三者的顺序。

1·开始时的责任,“你们要进窄门”──那就是走在正路上。
2·是过程中的责任,“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也就是进了国度之后,当忠于真理。
3·当活在末日的光中;末日时,口称主阿,主阿的人,与劳苦工作的人都算不了数,惟有遵神旨意而生活的人才算。

这些话是论到我们在道路上,在真理上,和生命中的责任。“你们要进窄门!”使你能行在正路之上;“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使你们得以生活在真理的境地;要凭末日的光而生活,使你们不单单继续在道路上增长,而且至终达到神所要的完全地步。

耶稣在另一个场合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那话正照亮这一段讲论。“你们要进窄门!”方能找到正路,因为“我就走道路”“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你们当听那真的先知,祂是真理的实际,因为“我就是真理”;既然来到祂这里,进入了国度,还当与祂在道路上结伴同行。不要信赖你所作的是甚么,更当留意的是你是甚么样的人。不要倚赖你己口称基督的名,和你为祂作的许多主事。惟一当信赖的事实是,你在你自己里面,如同祂在祂自己里面,所凭着而生活的是神的旨意,因为“我就是生命。”

现在我们再逐一的思想。首先祂将我们带到那窄门。国度宣言的第一句话,祂就将那窄门指给我们看,“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灵里的贫穷,卑微,柔和,构成心思中应有的格调与性质,那就是顺从,忠诚与降服。这是开端。这些字非常甘甜,温柔;但我们知道,我们若来到王的跟前,这是对我们的一个极强烈的要求,要我们放弃阻挠我们对王即刻顺服的一切事物。

现在祂又带我们回到那窄门,指出人当如何进入。留意祂所用的象征性的语法。祂说有两个门,两条路,并且对两者祂都有描写。其中一个门窄,另一个门宽;一条路大,另一条路小。但单是这样的组合,还不能将耶稣的最终含义说明。我们必须把两条路和两个门的关系弄清楚。我们发现,王的意思是,你们是经过一个很窄的门进入了这国度,并且你们是从一条小路上走过来的,但这路越走越宽广,一直到永远生命的丰满中。你们若选了另外那个宽门,进门既容易,而且路又宽敞,然而那路却越走越窄,至终引进灭亡。通常我们读这几节圣经时,只留意门和进门以后摆在前面的路。切勿忽略最后那段话所说的两种结果,一个是“引到灭亡”,一个是“引到永生”。灭亡这一个词,所说明的是事物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多限制,后来事事受困。这是一种愿望无法实现的生活,是一种人受困在狭窄事物之中的生活。因此耶稣说,你们若弃绝我的教训,你们若不要这个国度,那么你就进那宽门走大路,初看平坦又舒适,然而至终是引到灭亡。那只看门宽大,只看今日脚下之路的是愚人。当举目向前看。拒绝接受王和王的理想,不肯向祂效忠的人,今日进宽门,行大路,其实却是迈向灭亡,这路越走越窄,直进到灭亡的囚室。

但在另一面──我们更有兴趣的积极面──那进入国度的门是窄门,路是狭窄的,然而它所引到的却是永远的生命。

在这段有关律法的美好讲解结束时,祂又把我们带回到窄门与小路上,祂的用意何在呢?这是因为惟有窄门与小路才能产生英勇的品格。没有一个游戏人间的人,会进入这国度之门,并在永生小径上前行。人一旦进了国度之门,又行走在小路上,就必须全力以赴。只有那些对基督教全然无知的人,才会说,基督教是为着寻求轻松舒适的人而有的。若有人告诉你,为要得着你的生命,你甚么也不必作;从一方面来说,他的话是对的,因为生命的开端是神的作为,生命是祂恩典所赐给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的话错了,因为一旦得了生命的人,还有当尽的职责。每一个愿进这国度的人,都得经过这窄门。每一个要活在这国度中的人,必须行走小路。

即使在今日,人不论想在那一方面有所成就,都必须经历窄门和小路。那些定意在医学的国度中,追求荣誉和成就的人,常常要忍受别人所不知的劳苦,必须日以继夜的全力以赴。那些真正醉心于艺术的人,没有人会以为,轻松的进宽门,走大路,就可以成功。他们必须经历无限的艰辛与忍耐。有那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曾经过一些熬炼?这些只不过是低层次的例证,现在把它提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上,你若要得着那个包括了万国的国度,你若要生活在那一个所有价值都得到最后的成全和实现的国度里,那么你必须进窄门,走小路。凡是不愿进窄门,又憎嫌路太小的人,都不能作真正的基督徒。这是王所说的话,祂知道祂所说的是甚么!祂借着降服,已经得着救赎的权柄;祂存心顺服祂父亲那至上的权柄。我们在圣经中读到令人惊讶的话,“祂……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58)。这不是说若无苦难,祂就不知何为顺从;而是说,祂在苦难的道路中亲身经历并学会顺从。

如此,祂又再次带我们来到窄门。这门是窄的,这路是小的。但主有一个特征,就是祂有无限的温柔。当祂用无限能力的手握住我们,吩咐我们脱下一切,进窄门走小路之时,祂同时也向我们指出那终极无限的生命。

第二,论到过程,祂说,“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要特别留意主在这里不是要防备异端,因为异端只是真理的错误体系而已。祂是警戒我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是狼,却披着羊皮。祂要我们提防那带着正统面具的非正统生命。因此祂不是要我们防备那些在讲解真理上,和我们不全相同的人,祂是要我们防备披着羊皮的狼,就是那讲正统,却活在虚假生命中的人。主在这里所着重的,不是假教训,乃是假先知。假先知的教训可能完全准确,他的讲道可能绝对正统,但他为人却虚妄。这样的人会带人远远离开真理。他们熟悉圣经,讲起真理来也无懈可击,但他们的心却与真理的目标相背。这不是在知识上的离经背道,他们在嘴唇上高喊真理,在灵里却全然背弃;他们在外表上纯然披着羊皮,但他们的力量和对人的影响却如同狼一样。

我们怎么能认出这些人呢?这种邪恶无法交由一个委员会,或召开一次大会,或举行宗教咨询会议来判决。我们无从凭一个人所讲的道,断定这人的生命是纯正或虚妄。惟一的方法是看他们的果子。因此我们需要等待。“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我们主用这句话开始祂的讲论,又用同一句话作结束,但中间祂发一个问题,以明确表明祂的立场,祂问,“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祂彷佛说,这是个试金石。果子岂不是显明生命性质的最终试验?注意祂紧接着说“这样”。你曾否留意祂为甚么说“这样”?祂问他们说,“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从那些听到这问题的人脸上,可以读出他们的答案,他们一定频频摇头说,“当然不能。”因此这个“这样”,说出主肯定他们同意祂的论证,荆棘上是不能收葡萄的,因为果子乃是内在生命的流露。

早期清教徒中的一位领袖论到这段经文时,这样写道,“葡萄自然可以放在荆棘上,无花果也可以放在蒺藜中,但它们并不是从其上长出来的。”同理,狼可以披羊皮,但狼身上不会长羊毛。我们的主问过这问题,并使听众同意这个判断以后,祂作了一个伟大的肯定宣告,“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以及一个伟大的否定宣告,“惟独坏树结坏果子。”随后他又作了另一个否定的宣告,“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这是一个原则的反复说明,我们永远离不开这原则。我们永不能从坏树收好果子。

对于这个再三重复的原则,我们无法加以辩驳。我们的主从肯定、否定、质疑等不同的角度加以陈述,然后重新再以肯定的宣告,说出了这一个伟大的真理:先知的考验,是在于他的生活。对承担先知职责的人来说,这是何等沉重的警语,我们真该压低声音,开口前先深思;同样,每一个传讲主话的人,生活当时时刻刻与主的话相称。

最后,论到结果,王说了可能是前未曾有的极严肃的话。挂在唇边的忠贞,绝对没有价值。我们都相信知法犯法是最恶劣的罪。这一点毋庸加以辩论,但因为它的严肃性,和广泛的应用,所以我们要简单的再提一下。也许你听见贫民窟的孩子说了粗话,你会说,他妄称神的名。是的,那是可怕的罪。然而你若口中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却没有让祂的国度,进到你的生命中,那么你的亵渎,比街头说粗话的孩子更重。耶稣说,“当那日”祂要对那口称“主阿,主阿,”却不遵行祂旨意的人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在圣所中亵渎,远比在贫民窟亵渎更可憎恶。那些对祂悖逆,口中却仍呼“主阿,主阿,”的人,是十足的恶棍。这是犹大的行径,他用亲嘴来出卖祂!倘若耶稣这些严厉的话使我们战栗,我们当知道,祂这严肃是有原则的。

现在再看最终的结局。下面的话更是能鉴察人的肺腑心肠。“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请听他们如何对主说,“我们行了……。”是的,他们行了许多事,但他们却没有遵行祂的旨意。他们以为在教会中、在社会上、在世界里为祂作许多事,就足以弥补他们个人生活中违背神旨意的地方。注意王对他们所夸的这些善行怎么说,祂称他们为“作恶的人”

因此我们若奉主的名讲道,却在我们个人的生活和事务中违背祂;我们若传讲这个国度的宣言,却不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归顺王,结果将如何呢?我们的传讲就是罪孽,我们赶鬼也是犯罪。除非遵行祂的旨意,否则主必弃绝人一切的事工。基督要对这些人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是说祂与他们之间从无亲密的关系,他们从未作主的同伴或同工。你们只是借我的名为自己制造声誉,利用我的名行奇事,以达到利己的目的,你们根本不认识我,我也从来不认识你们。

在祂国度宣言的最后讲论中,这位君尊的王,在要来的“那日”之亮光下,宣布祂必得着宝座,宣布祂所作的判决将是最终的,又宣布一切最终的判决将是由祂口中所出的。

在这些话语的面前,我们当怎样行呢?我们最好进入内室,专心将这些话再细加研读。我们当认真问自己,我曾否进入窄门?我是否被假先知的灵所欺,以至单会说准确的字句,却在生活上错失,完全违背真理?我是否口称“主阿!主阿!”却不遵行祂的旨意?

你想这些话太严厉,太刺耳?要记得这些严厉刺耳的话,乃是出自那无限的爱。“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要谨防假先知,说“主阿,主阿!”时也要小心。要让“那日”之光光照你,注意听“那日”所发出的声音,要因“那日”的火而战栗。同时也当知道,祂必救我们脱离那危害我们,咒诅我们,使我们受掠夺,遭攻击的危险。但愿祂在这国度宣言中所作的这些结语,进到我们里面,如同新的火焰,新的洁净力量。

最后,注意这一段经文的第二部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结果。我们需要特别记住基督最后这段话的严肃性,以及祂所作的奇妙宣布。祂话语的意思是,你们,必须建立你们的品格。现在正是建造品格的日子。今日的教育制度和哲学,也都在讨论建造品格的重要。我们的王完全承认它的重要性。祂说,每一个人都在建造。在最后这一个例证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在盖房子。但是注意其中的分别。这分别不在建造的人或所用的材料,而是在于在甚么根基上建造。一切全在于这一个根基。我们用同样的材料,相同的结构,有的盖在沙土上,有的盖在盘石上。在晴朗的仲夏,似乎都平安无事。但是并非全年都是夏天,也有刮风下雨,甚至台风吹袭的日子,那时我们所盖的房子就要受到考验。因此问题不重在建造的人,或建造的材料;问题全在建造的根基。

请听基督所宣告的。祂说,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是将房子盖在盘石上,无虑狂风暴雨来袭。听见了我的话,却违背不遵行的──注意这与从未听见祂话的人无关,这里不包括外邦的罪人,祂所论到的是那些曾听闻主的话,却不遵从的人,是那些眼睛曾开启,心曾受激励,对前途怀过羡慕,曾聆听永世乐章,欣欲相和的人──他也在盖房子,初看起来和别的房子没有不一样。甚至有人会问,基督教有甚么用?那房子还不是和这房子一样?这人的品格还不是和其它的人一样美丽吗?请你稍稍等待。不久兴起了忧虑的风暴,又遭受丧失亲人的悲恸,还加上试炼频繁,最后又有“那日”,请记得,只有盖在盘石上的房子,才能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丝毫不被动摇。王在结束祂国度宣言时,站在我们面前吩咐说,要在我所说的话语上建造房屋,就绝对不会因风雨震憾而动摇。

我们都知道这是真的。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不是基督这个人,也不是基督的工作这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就在祂这一句结束的话上停下来。“我这话”,我们确实知道,我们若在其上建造,我们的品格就可以经得起风吹雨打。倘若我们不在其上建造,倘若我们听见了却不遵行,就没有别的根基我们可以在其上建造,经得起风吹雨打而存留到那日。

我们对国度宣言的研读就停止于此,让我们留心倾听祂至高的宣告,祂的教训是永不摇动的根基,风雨不能震憾。让我们留心听那满有盼望的信息,这稳固的根基,是为供我们在其上建立,并知道所建立的将得以长存。此外也让我们受严肃的警戒,单有知识,但在狂风骤雨,洪水怒涛之日,我们仍不足存立,因单有知识是没有价值的。

但愿神赐我们恩典,使我们不单单听道,并且遵行主的命令。──《摩根解经丛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