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五章

 

五 关于时候日期(五111

1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

2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3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

4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5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

6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

7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

8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9因为 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10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

11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息,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1“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本句跟四章十八节部份非常相似(“弟兄们,论到睡了的人”),本段(五111)跟前一段(四1318)在结构上亦似乎有平行的现象,两段皆首先道出问题或主题(四13,五1),继而提供答案或提出讨论(四1417,五210),然后以劝勉的话结束(四18,五11);这就引起了两段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一)有释经者356认为两段所讨论的是同一个问题,所用的理由(及笔者的回应)如下:两段皆以相同的劝勉话结束──但五章十一节其实是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节这整段的结束,属于本段(五110)的劝勉话则为第六节(由7节支持着)及第八节(由910节支持着);两段皆以“别人”与基督徒构成对比(四13,五6)──但他们在何事上成为对比在两段是不同的(“忧伤”、“睡觉”);两段皆以睡喻死──但如作者指出,本段亦以睡喻属灵的麻木;两段皆提及耶稣的死和复活,从而引申出基督徒与祂同活的结论(四14,五10)──是项观察大致正确,但四章十四节特别声明“与耶稣一同……来”,比五章十节的“与他同活”(参四17)更为具体,反映着一个特别的问题;两段采用了相同的图象,在前一段,主降临开始与邪恶作最后一战,基督徒到祂那里去,在后一段,他们穿上盔甲,等候祂的来临──但前段并无提到主的降临(到空中)是要与邪恶作战,本段亦无提到作战(信徒的铠甲并无进攻用的武器)。可见此说所用的理由没有说服力。

(二)另一些释经者认为,本段所讨论的是跟前一段有关的另一个问题,前一段的问题是已死的信徒会否有份于主再来的荣耀,本段的问题则是读者本身会否得救。有谓他们恐怕自己于主来时在灵性和道德方面未准备好,以致无份被召与主相会;357但可能较好的看法,是认为教会中有人去世的事实,使一些信徒怀疑他们自己会否在主再来时仍然活着,因此他们急于准确地知道主的再来会在何时发生。358不过,“论到”或“关于”(现中)一词并不表示保罗是在回答帖人曾写信或藉提摩太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参四9注释);359保罗大可以从提摩太那里知道他们的焦虑,因此在本段改正他们的看法,指出重要的问题不是主再来的准确时间,而是他们要警醒谨守、等候主来(68节),并以神预定了他们藉主耶稣基督得救的宝贵真理(910节,参45节)安慰和鼓励他们。

“时候”一词的原文360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八次(新约共五十四次):它的意思是一段时间(林前十六7;加四4),三次用于“在……的时候”一语中(罗七1;林前七39;加四1);复数的“时候”指由数段较短的时间构成的较长的一段时间,三次(罗十六25;提后一9;多一2)用在“永世”(思高〔首段〕、新译〔次段〕)一词里,只有这次与复数的“日期”连着用。后者的原文361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九次(新约共八十五次),其中显示了几种略为不同的意思:(一)指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罗九9,十三11;林后六2ab;弗二12;提后四3;〔复数〕弗六18;提后三1),这用法包括“现今的时候”(林后八14,思高;参罗二26,八18,十一5)、“暂时”(林前七5;帖前二17〔参该处注释〕)等短语;(二)指合适的时间(罗五6)或“机会”(〔现中〕加六10;弗五16;西四5),或指某些特别的时候,如不法者要出现的“时辰”(帖后二6,思高)、保罗离世的“时期”(提后四6,思高)、举行庆筵的“节期”(加四10〔复数〕),以及在“到了时候日期”一语中(加六9;〔复数〕提前二6,六15;多一3)所指的日期;(三)指末期,即是最后的时期(林前四5,七29;〔复数〕弗一10;提前四1)。

以上的证据显示,这两个名词在保罗书信里的用法部份支持二者在古典希腊文的分别:“时候”的着眼点是时间的“量”或长短,“日期”则着眼在时间的“质”方面,这种区别在提多书一章二至三节清楚可见:永生是神在万“世”以前所应许的,到了适当的“时候”,神就藉着福音的宣讲,把祂的道显明出来(新译,参思高、现中)。按此区别来解释本句,“时候和日期”(新译)合并了两个意思:主再来之前必须过去的时间(量),以及标志末日来临之事件的性质(质)。362不过,两个字在原文都有冠词,表示“那时候与〔那〕日期”(思高)是保罗和读者所熟悉的专门词语,指主再来的时间(参徒一7,三1921);二字合并在七十士译本亦有出现(但二21,七12;智慧书八8),不论保罗是否受了旧约用法的影响,在本节的合并语中,“时候和日期”似乎只表达一个意思,指主来的“那日子、那时辰”(可十三32)。363“关于这事发生的时间日期”(现中),保罗说:

 

356 Grayston 84.

357 Cf. Frame 178cf. 11, 15; Marshall 132.

358 Cf. Milligan 63a; Best 203; Plevnik, '1 Thess 5, 111' 73, 87.

359 G. DellingTDNT IX 592 n.67Marshall 131132所认为的。Waterman'Sources' 109认为保罗在此沿用了耶稣曾用来开始太廿四36那句话的那两个字peri de,但此说难以证实,也是不必要的。那两个字在本节的用法跟四9的用法相同,就是在两个密切相关的题目之间从一个过渡到另一个cf. Collin, 'Tradition' 334.

360 chronos.

361 kairos.

362 Morris II 150. Cf. Lightfoot 70, 71; Milligan 63b; Moore 7273.

363 Cf. Best 204; Whiteley 74; Bruce 108109; Marshall 132. 比较ton chronon kai ton kairon(本节)、chronous e kairous(徒一7)、chronou kai kairou(但七12)、kairous kai chronous(但二21)、kairon kai chronon(智慧书八8)。

 

“不用写信给你们”

这句直译是:“你们没有需要〔有甚么〕被写给你们”(参四9注释及注143)。保罗可以这样说,因为他和同工早已将与主再来有关的事件大略告诉了读者(参帖后二5)。

 

2“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

“明明”、“确实”(思高)或“清楚的”(新译,参当圣)原文364是个副词,在新约另外出现八次,原级的意思是“很准确的”(徒十八25,新译,参现中)或“仔细”(太二8;路一叫〔思高、现中〕)、“细心”地(弗五15,思高),比较级的意思是“更加准确地”(徒十八26,现中,参新译),廿四22〔参思高〕)或“更详细”地(徒廿三1520,思高)。同字根的形容词及名词365出现各一次,分别指保罗曾按犹太教中最“严格”的宗派过着看法利赛人的生活(徒廿六5,思高、新译、现中),以及他曾按照祖传律法的“严格要求”在迦玛列门下受教(徒廿二3,新译);同字根的动词366用了两次,意思是“仔细查问”(太二7〔新译〕、16),指希律王向那些星象家“查问那颗星出现的准确日子”(太二7,现中)。在这组字汇的用法底下,本节的副词最合适的意思就是“准确地”。367有释经者指出,除了四次之外,保罗都是单独地用“晓得”这字的,即是不加任何形容语(林后十二2,五16是例外),亦不与另一个动词连着使用(罗十四14及腓一25是例外),因此他认为“准确地”这副词是保罗从读者口中取来的:他们想准确地知道主会何时再来,保罗则回答说,他们可以“准确地”知道主再来的日子,像他们可以“准确地”知道盗贼会何时出现一样──就是说,不可能准确地知道。368但此说的理由不够充份,而且副词大可以按其自然的意思来解释:读者准确地知道本节所提的事,因为保罗曾给他们口头上的教导,而且这教训是基于耶稣的话,因此是更加确实可靠的。369

“主的日子”这观念来自旧约:“耶和华的日子”(摩五18;珥二31;玛三2;赛二12)指神至终施行审判,赐福义人,消灭邪恶,复兴万物的日子。这就是“主的日子”在新约两处经文所指的日子(徒二20,邢珥三4;彼后三10)。但由于教会“认耶稣为主”(罗十9;林前十二3;林后四5;腓二11;西二6),“主的日子”一辞在新约出现时,“主”字较多的时候是指耶稣(林前五5;帖后二2;本节)。370保罗显然将“主的日子”和“主降临”(四15)认同(比较四18及五11,帖后二12);371他也称此日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林前一8)、“我们主耶稣的日子”(林后一14)、“耶稣基督的日子”(腓一6)、“基督的日子”(腓一6,二16),以及(当文理使其意思清楚时)“那日子”(帖后一10;提后一1218,四8;林前三13;帖前五4)。372这日子即是“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罗二5),“神藉耶稣基督审判人隐秘事的日子”(罗二16),同时也是属主的人“得赎的日子”(弗四30)。在新约其它地方,“主的日子”(彼后三10)亦称为“神的日子”(彼后三12)、“神全能者的大日”(启十六14)、“他们〔坐宝座者和羔羊〕忿怒的大日”(启六17),以及“人子显现的日子”(路十七30,参24);“那日子”(太七22;路六23,十12,廿一34;来十25),373“那大日子”(犹6,新译),“末日”(约六39404454,十一24,十二48)是“审判的日子”(太十15,十一2224,十二36;彼后二9,三7;约壹四17),是“屠宰的日子”(雅五5,新译、现中),但亦是“永远之日”(彼后三18)──即是基督的再来所开创永恒及蒙福的纪元开始的日子。374

“来到”在原文是现在时式的动词,375这样用现在时式表达“要……来到”(思高)的意思,使主再来的图画更能活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强调了主再来的必然性。“贼”与“强盗”有别(约十18;参路十二33;彼前四15),他的典型活动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抢劫或掠夺(那是强盗的行径),而是在夜里进行偷窃(太六1920;约十10);他的命运是“不能承受 神的国”,像卖主的犹大一样(林前六10;约十二6)。“夜间的贼”(思高、新译同)这译法把“夜间”看为形容词,但原文(“在夜里”)较可能是形容另一个没有表达出来的“来”字;376不过,“正如小偷在夜里悄悄而来一样”(当圣)是错误的意译,因为小偷在夜间来到这比喻(参4节;彼后三10)的要点,完全不是他“悄悄而来”的一面,而是他“忽然来到”(现中)、“没有人能预测”(当圣)的一面(参太廿四4243;路十二3940);正因为主再来的时间是信徒“决不能知道的”,他们必须警醒等候(启三3,十六15;参徒一7;可十三3233)。本节和它所反映的口头教训,极可能是基于耶稣自己的教训(太廿四4243;路十二3940)。377

 

364 akribos.

365 akribes, akribeia.

366 akriboo.

367 Burdick'Oida and Ginosko' 354谓鉴于这个副词,动词oidate指确实和肯定的知道(如在古典希腊文的用法中);但其实这个意思并不是在动词本身,而是由副词表达的cf. Silva, 'Pauline Style' 207 n.38.

368 Best 204205; cf. Findlay as cited in Frame 180.

369 Cf. Milligan 64a; Moore 73.

370 前两节原文有冠词,本节(像徒二20及彼后三10)则没有he hemera tou kyriou, hemera kyriou,但在意思上并无分别。Collins 248认为本节的“主”字是指神而非基督。但见下文及下一个注。

371 详参Gundry, 'Hellenization' 169.作者指出170171,保罗将关于主的日子的犹太传统“基督化”,为要促使信徒为基督的再来作好准备。

372 前四节的原文有“那”字及冠词(='that day'),后二节只有冠词(='the day'.

373 前四节的原文有“那”字及冠词,最后一节只有冠词(参上一个注)。

374 此解释见:BAGD 347s.v. hemera 3b bKelly, Peter and Jude 375.关于“主的日子”,参冯:“腓立比书” 92KreitzerJesus and God 112128在“保罗书信中的主的日子”的标题下讨论了十一段经文,作者谓其中呈现着三种情形:(一)原指神的“主”字现指基督(罗十13;腓二1011;帖前三13,四14;帖后一7106129;帖前四1518),(二)原指神的“祂”字现指基督(罗九33),(三)原指神的日子的描述现指基督的日子(罗十一26;帖前五8)。

375 erchetai.

376 hos kleptes en nuktierchetai houtos erchetai.

377 Marshall 133认为在小偷来到和主的再来之间,除了“没有预料”之外,另一相同点就是“不受欢迎”(从非信徒的角度来说),这个负面的因素表示保罗采纳了现成的讲法。但新约以小偷喻主再来时,从来没有明明提出“不受欢迎”之意,而是将比较点局限于“忽然临到”(参3节)这意思上。

 

3“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

本节在原文跟上文并无文法上的连系,这表示本节与前一句(主的日子来到有如小偷在夜间来)的关系非常紧密,378就是进一步形容主的日子来到的情形。“人”在原文是包含于动词里面的“他们”,指不信主的人,与下一节的“弟兄们,你们”相对。“人正说”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几时人正说”(思高);379“说”字在原文是现在时式,但它在这里不是指重复的行动,380而是描写行动在进行中,“几时人正说”的意思即是:“当他们正在说……,不管那是甚么时候”。381他们的话包括两个字:“平安”和“稳妥”。

“平安”一字的原文382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四十二次(新约共九十二次)。最常见的用法是在卷首的问安(十三次,参一1c注释)和信末的祝福语里面(加六16;弗六23;帖后三16b;参林前十六11),在这种用法里面,“平安”(像“恩惠”一样)具有完全和明确的基督教涵义,指一种健全的状态,包括与神和好(罗五1,十四17;弗二15)、彼此和睦(罗十四19,参三17;林前七15,十四33;弗二15,四3;西三15;提后二22)、内心得享平安(罗十五13;加五22;腓四7)。换言之,“平安”可指神藉着基督所成就的救恩(罗八6,参二10),因此神称为“赐平安的 神”(罗十五33,十六20;林后十三11;腓四9;帖前五23);基督称为“赐平安的主”(帖后三16a)──祂“是我们的和平”(弗二14,思高、新译,参和合小字),并以所成就的和平(弗二15)作为福音来传给我们(弗二17〔两次〕,原文);福音称为“和平的福音”(弗六15,思高、新译、现中)。383本节的“平安”似乎是旧约的假先知对神的子民报假信息的回响(参耶六14,八11;结十三1016;弥三5),不过,出自不信者的口中,这字显然不能有其旧约宗教性或新约救赎性的意思;它的意思可能是广义的,即是“平安无事”(路十一21,新译同)或“安全”(思高、现中)。

“稳妥”这名词的原文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两次,分别指福音事迹的“确实”性(路一4)和囚禁使徒的监狱关锁的“牢固”性(徒五23,思高)。同字根的形容词共出现五次,两次与冠词连着用而得“实情”之意(徒廿一34,廿二30),另三次分别指“确实”的事(徒廿五26),有助于读者的“安全”的话(腓三1,思高),以及“坚固”的锚(来六19)。同字根的动词共享了四次,三次指兵丁领命将耶稣的坟墓“把守妥当”(太廿七646566),另一次指狱吏在保罗和西拉的脚上“带上”木枷(徒十六24,思高;直译作“把他们的脚牢置于木枷里”)。同字根的副词共享了三次,分别指狱吏要“严紧”地看守囚犯(徒十六23),兵丁要“牢牢靠靠的”把耶稣带走(可十四44),以及以色列人要“确实的”知道神已立耶稣为主(徒二36)。384配合着这组字汇的用法,本节的名词亦是“安全、稳妥”之意。

有释经者认为,“平安”指内心的宁静和安全感,“稳妥”则指外在的安全;较可能的看法是二字几乎同义,385后者只是解释和加强前者的意思,因此“平安稳妥”(新译同)意即“平安无事”(思高,参现中)。另有释经者认为保罗在这里是对罗马帝国要促进“平安与稳妥”的计划作出正面的攻击,或对这优美的罗马口号存心讽刺,386但此说的理由薄弱,因此说服力不大。比较肯定的一点,是耶稣将人子的日子和挪亚的日子相比时,祂对后者的描述跟本节显然有相似之处:那时,“人照常吃喝嫁娶……不知不觉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去”(太廿四3739;参路十七2627),照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

 

378 Milligan 65a'asyndeton'.

379 hotan legosinpresent subjunctive.

380 MHT 3.112认为是

381 可十三4“这一切事要完成时”(思高)和约七27“基督来的时候”都是用跟本句相同的结构,即是hotan present subjunctivemellei, erchetai,但有关的两个动词(“要”、“来”)并无重复行动的意思。约七27那句跟不同结构的约七31那句hotan elthe hotan aorist subjunctive在意思上并无分别。Cf. Marshall 134.

382 eirene.

383 参冯:“真理” 345346

384 此四字的原文依次为:asphaleia, asphales, asphalizo, asphalos.

385 分别见:Ellicott 70a; Frame 181. 后者引利廿六56为证;七十士译本将该处的“安然”和“平安”分别译为meta asphaleias, eirene.

386 分别见:Donfried, 'Cults of Thessalonica' 344; E. Bammel, as cited in Moule, Birth 120 n.1. 这口号在拉丁文是pax et securitas.

 

“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

本句原文开始时有“那时”一字(思高),跟上一句的“几时”(思高)前后呼应,强调了“当人们正说……的时候”(当圣)就是灾祸忽然临到他们的时候。原文的次序(“忽然的一他们一临到一灾祸”)表示“忽然”和“他们”是强调的。形容词“忽然”或“突然”(新译、现中)387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路廿一34)。“灾祸”的原文388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分别指无知而有害的欲望叫人沉溺于“败坏”和灭亡中(提前六9),哥林多教会里的乱伦者要被交给撒但,使他的肉体被“摧毁”(与灵魂得救相对;林前五5,思高),不信者要受永远“沉沦”的刑罚,就是离开主的面和祂权能的荣光(帖后一9)。同字根的动词及人物名词389在新约出现各一次,分别指第十灾里面的“那消灭首生者”(来十一28,思高)和在旷野击杀发怨言之以色列人的“那毁灭者”(林前十10,新译)。本节“毁灭性的灾祸”(新译)所指的,不是所谓人死如灯灭那样的“灭亡”(思高),即是不复存在,而是后书一章九节所说的命运;保罗所关注的,不是人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他是否与神有正当的关系,若有这种关系,他的存在就是生命,不然的话,他的存在就是沉沦。390

“临到”一词的原文391在新约共出现二十一次,保罗书信占三次,其余的都在路加的著作中(路七次,徒十一次);此字在新约只作不及物动词用。它以完成时式的格式出现的三次,意思分别是“在场”(徒廿二20,新译、现中)、“已开始(下雨)”(徒廿八2)和“近了”(提后四6,思高)。其余的十八次以现在时式或简单过去时式的格式出现,显示了下列几个意思:“站”(路四39;徒十17)、“站在旁边”(路二9,廿四4;徒十二7,廿二13,廿三11),意即“向……显现”(现中〔首段〕、思高〔第三、五段〕)、“准备好”(提后四2,参新译)、“闯进”(徒十七5,直译作“攻击”)、“前来”(路二38,十40,二十1)、“来(到)”(徒四1,六12,十一11〔思高〕,廿三27〔思高:“到场”〕)、“临到”(本节;路廿一34)。最后这段跟本节在思想和词藻上非常相似:两段都用了“忽然”“临到”这两个字,不过该段用的比喻是“如同网罗”,本节则用“如同产难……”。392

“产难”一词的原文393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三次,都是喻意性的用法,一次指神把死亡的“痛苦”解除,使耶稣复活(徒二24),另二次指犹太人传统信仰中要作弥赛亚纪元的前奏的那些“灾难”(太廿四8;可十三8);同字根的动词394意即经历生产的痛苦,在新约共享了三次(加四19〔喻意性〕、27;启十二2)。本节的名词有它的字面意思,指“怀孕者”(思高)395生产之前的“阵痛”(现中);这“生产分娩的痛苦”(新译当圣)是旧约常用的讲法,以喻惊惶苦痛的经历(例如:赛十三8,廿一3,廿六17,卅七3;耶六24,十三21),但在旧约的用法中并不强调它“突然临到”(现中)的一面。相反的,本节用这比喻的一个重点正是突然的意思:“灾难会突然临到,正像阵痛突然临到快生产的女人一样”(现中);虽然对“产妇”(当圣)来说,阵痛是意料中事,但阵痛的开始仍是突然和不能预测的。396“阵痛”原文是单数的(新约的另外三次皆为复数),这可能是一种以单数指整个过程的用法,或是特指第一下的阵痛397(参七十士译本赛卅七3,廿六17──原文亦为单数)。

 

387 aiphnidios.副词aiphnidiosMM 16 s.v.没有在新约出现。

388 olethros.

389 olothreuo, olothreutes.

390 Neil 111.

391 ephistemi .本节的ephistatai有古卷作epistatai;后者是个不规则的格式,也许是根据epistamai的格式得来的cf. MHT 2.99; Robertson, Pictures 4.34.

392 Moffatt 9指出,“如同网罗”及“如同产难”可能反映亚兰文或希伯来文的khbl,后者可译为“网罗”hebel,亦可译为“产难”hebel)。

393 odin, 在古典希腊文作odis.

394 odino.

395 “怀孕”的原文可直译为“在腹中有了”en gastri echein 此处;太一1823,廿四19;可十三17;路廿一23;启十二2;路一31用的讲法是“在腹中怀孕”syllambanein en gastri. gaster在多一12的意思是“贪口腹”之人(思高)。

396 Cf. R.K. Harrison, NIDNTT II 858. Gundry'Hellenization' 170指出,保罗将“产难”视为主再来时要发生的事,而不是弥赛亚再临的前奏,正是他把主的日子“基督化”的部份内涵(参上面注370)。

397 Cf. G. Bertram TDNT IX 672, TDNTA 1354.

 

“他们绝不能逃脱”

这是产难之喻的另一个重点:它是无可避免的。原文所用的结构(“绝不能”即四15的“断不能”,参该处注释)强调了这个意思。“逃脱”的原文398在新约另外出现七次,两次有字面意思,指“逃走”(徒十九16,思高)或“逃掉”(徒十六27,现中),其余五次都(像本节)有喻意性的意思:保罗曾在大马士革“逃脱”亚里达王手下的总督之手(林后十一33);轻忽福音所宣讲的伟大救恩者,以及拒绝那从天上说话者皆不能“逃脱(惩罚)”(来二3,十二25,思高);论断别人,自己所行的却与别人一样的也不能“逃脱”神的审判(罗二3,思高、新译);就如怀胎的妇人无法避免阵痛,不信主的人“决逃脱不了”那要“猝然来到他们身上”(思高)的灾祸;因此耶稣的劝告是合时的:“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廿一36)。

有释经者认为,本节的上半部份(“人正说……临到他们”)听来像句谚语(如“骄傲在败坏以先”,箴十六18),倘若这话尚未成形为谚语,它也许是从经验得来的一句笼统性的话;保罗加上本节的下半部份(“如同产难……不能逃脱”)将这话应用到主再来的事上,以示这一般性的真理,在主再来的事上尤其是真确的。399但“平安”和“稳妥”二字连着出现,在整本希腊文圣经里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不利于“谚语”之说。无论如何,本节以“阵痛”喻末日灾祸的来临,除了重复和加强了“小偷”之喻(2节)所说明的突然及不能预测之意,还强调了此事必会发生,是无可避免的。

 

398 ekpheugo .鉴于帖前五3在思想和词藻上都与路廿一3436有相同之处(“忽然临到”、“逃脱避”、“主的日子”“那日子”),该段背后的传统可能就是帖前本节的部份来源;“平安稳妥”一语则反映路十七2630及太廿四3739背后的传统cf. Plevnik, '1 Thess 5, 1 11' 8384.

399 Best 207.

 

4“弟兄们,你们却不住黑暗里”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一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他在上文(13节)已提醒他们关于主的再来的一些基本事实;现在他要解释信徒和非信徒之间的基本分别(45节),以便在下文(611节)进一步直接向他们提出劝勉。本节先从负面的角度强调信徒──“你们”是独立代名词(参思高),与上一节的“人”相对──“不是在黑暗中”(思高)。新约用来形容“黑暗”的词汇至少包括五个字,本节及下一节用的名词400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九次(保罗书信占九次)。用在字面意义上,这字指太阳无光的“黑暗”(太廿七45;可十五33;路廿三44;徒二20)、失明者所经历的“黑暗”(徒十三11)、创造之始未有光之前的“黑暗”(林后四6),以及远离神的国度,为刑罚之地的外面的“黑暗”(太八12,廿二13,廿五30,现中、新译)或“黑暗”的幽冥(思高:彼后二17;犹13)。作为喻意性的用法,这字指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事情的“黑暗”(林前四5),最常见的用法是指不信者及不虔敬者的状况,即是由罪引致的宗教及道德意义上的黑暗,与“光明”相对(太四16,六23〔两次〕;路一79,十一35;约三19;罗一19;林后六14;约壹一6):保罗蒙神差派到外邦人中,就是要使人“从黑暗中归向光明”(徒廿六18;参彼前二9);信徒蒙神拯救,已“脱离黑暗的权势”(西一13;参路廿二53),如今要与“这黑暗世界的霸主”对抗(弗六12);从前他们“原是黑暗”,但现在在主里却是光明(弗五8),就应“脱去黑暗的行为”(罗十三12),不再“参与黑暗无益的作为”(弗五11;以上四段见思高)。本节(及下一节)的“黑暗”显然是喻意性的用法;它所指的不是不晓得主的日子同时来到(好像“蒙在鼓里”)的“黑暗”,而是指像“别人”(6节,参3节“人……他们”)那样“不认识 神和……不听从我主耶稣〔的〕福音”(帖后一8)。保罗说读者不是“在黑暗里”,意即这种黑暗不是他们所在的范畴(原因见西一13)。401

 

400 skotos.

401 另外四个字的用法如下:(一)同字根的动词只以被动体态的格式skotooskotoomai出现三次,两次按其字面意思解为“变为昏暗”(启九2,现中)或“陷入黑暗”(启十六10,思高),另一次是喻意性用法,指外邦人的“心思昏昧”(弗四18,新译)或“理智受了蒙蔽”(思高)。(二)另一个同字根的动词也是只以被动体态的格式skotizo skotizomai用了五次,三次按字面意思指日月星“变黑”(太廿四29;可十三24;启八12),两次是喻意性的用法,分别指不信者“冥顽不灵的心陷入了黑暗”(罗一21,思高);以及大卫愿他的仇敌“眼睛昏朦,不得看见”(罗十一10)。(三)另一个同字根的名词skotia在保罗书信并无出现,但在新约共享了十六次;它的字面意思是“黑暗”(约六17,十二35b,二十1),两次用于“在暗处……在明处”的对比中(太十27;路十二3,新译)。用在喻意性的意思上,这字指不认识属神的事,并与此相关的邪恶及所带来悲惨的结果(约一5〔两次〕,八12,十二35ab46;约壹一5,二8911〔三次〕)。(四)同字根的形容词skoteinos只用了三次,皆指宗教及道德意义上的“黑暗”,与“光明”相对(太六23;路十一3436)。

 

“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

译为“叫”的原文结构402最通常的用法是表达目的,有释经者按此用法解释本句,认为它指出神使读者“不在黑暗里”这安排后面的目的;403但这结构亦可表达预期的结果,意即“以致”(思高、新译),这样解释本句404得出的意思更为自然:人“在黑暗里”的结果就是那日子会临到他们像贼一样,但读者“不在黑暗里”,因此“那日子不会像小偷一样突然临到〔他们〕”(现中)。“那日子”基本上指“主的日子”(2节,见该处注释);但与“黑暗”相对之下,“那日子”亦含有“白昼”之意(参罗十三12:“黑夜深了,白日已近”,思高)。405“临到”在原文不是上一节“临到”那个字,而是个完全不同的动词,406这字在新约另外出现十二次(保罗书信占六次)。它以关身体态的格式出现时意思是“看出”(徒四13,十34)、“领悟”(弗三18,思高、新译)、“查明”(徒廿五25)──基本上都是在心思上“掌握”之意。用在主动或被动体态的格式时,这字的意思是“捉拿、抓住”(可九18〔思高、新译〕;腓三12b)、“得到、得着”(罗九30;林前九24;腓三12a13)、“胜过”(约一5,思高、新译、现中)、“临到”(约十二35)或“追上”(新译、现中)。思高圣经在本节译为“像贼一样袭击你们”(参可九18,现中:“每当邪灵袭击他”),但动词在本节的用法显然跟它在“免得黑暗临到你们”一语(约十二35)中的用法相同,因此它在这里的意思也是“临到”;它像上一节那个动词(“临到”)一样,含有突然之意,407因此“突然临到”(现中、当圣)是正确的意译。

“像贼来到一样”(新译,参现中、当圣)这种译法反映了“贼”字在原文是单数和主事格的;有些抄本则用复数和直接受事格的“贼”字,408本句的意思变成:“以致那日子临到你们,像〔白日突然临到〕贼一样”。支持这个说法(异文)的释经者认为,单数和复数的名词字尾那两个主音的写法是很不同的(见注408),因此很难想象单数的字被误写成复数,但后来的抄者则可能在第二节单数的“贼”字影响下,将原来复数的字改为单数;保罗先以贼喻主的日子再来之突然,继而转过来以贼喻那些被那日子突然临到他们的人,这种做法是符合保罗的体裁的。409另一方面,单数的说法有下列的理由支持:(一)抄本方面的证据比支持复数说法的外证强得多;(二)单数的名词后来被改为复数,很可能是因抄者不慎把前一个字(“你们”)的结尾作为“贼”字的结尾;410(三)保罗沿用第二节的单数字是最自然的事,我们不必假定他在本节改变了小偷之喻的用法而使本段的思想复杂起来;(四)本句可能像第二节一样,仍然是基于耶稣自己的教训(太廿四4243;路十二3940;参五2注释末)。411

上文指出,本节首句的“你们”是强调的;照样,第二句的“你们”──此字在原文是紧随“那日子”之后,在“像贼突然临到”之前──也是强调的。藉着这种双重的强调,保罗将读者和上一节的“人”分开,并向他们保证,主的日子不会出其不意地突然临到他们,因为他们不是在黑暗里。黑暗(黑夜)是小偷活动的范畴(时间,参2节),信徒既不是在黑暗里,他们便不会被那日子像贼一样突然临到他们,这是可从小偷的比喻看出来的逻辑关系;但“不是”和“不会”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是基于“黑暗”和“那日子”分别代表的神学意义,下一节就是用了黑暗与光明、白昼与黑夜的对比,来发挥“不在黑暗里”这话的神学意义。

 

402 hina subjunctive.

403 Ellicott 71b.

404 Moods and Tenses 218; BDF 3915; Zerwick 351, 352; Idiom 142; MHT 1.210.

405 Bruce 110.

406 katalambano.

407 Cf. G. Delling, TDNT IV 10.

408 二字分别为:kleptes, kleptas.

409 Whiteley 76; Lightfoot 73; Frame 184; Moffatt 39b.

410 hymas hos kleptas.

411 Metzger 633; H. Preisker, TDNT III 756 n.5; Milligan 66b; Moore 75; Morris II 155 n.15.

 

5“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

现在保罗从正面的角度描写读者。原文在句首有“因为”一字,表示本句是解释上一节的:“你们不在黑暗里”,因为“你们都是光明之子……”。“你们”是独立的强调格式代名词(如在4节上),并且原文有“众人”(思高)一字;有释经者认为此字暗示那些“灰心的人”(14节)也是在光明之子的行列中,保罗藉此特别向他们加以鼓励,但这解释殊不稳妥,因为“你们众人”在保罗书信中是个常用的结构,因此不能由此语引申出上面的结论。412“光明”一字的原文413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十二次(新约共七十三次),六次有字面的意义,指神所造(林后四6a)、与黑暗相对(林后六14)的光,祂自己住在“不可接近的光中”(提前六16,思高;参约壹一5),祂的使者是“光明的天使”(林后十一14),“凡被光揭露的,都是显而易见的”(弗五13,新译),“凡显露出来的,就成了光明”(弗五13〔原文14〕,思高)。其余六次是喻意性的用法:犹太人自信是“在黑暗中的人的亮光”(罗二19,新译),信徒从前“原是黑暗,但现在……在主内却是光明”(弗五8a,思高),因为神使他们“有资格分享圣徒在光明中的基业”(西一12,新译),他们既是“光明的儿女”(弗五8b,新译),就当彰显“光明所结的果子”(弗五9),戴上“光明的武器”(罗十三12,新译)。同字根的动词414在保罗书信用了四次(新约共十一次),分别指主藉着福音把生命和不巧“彰显”出来(提后一10,参新译),祂来的时候要“揭发”暗中的隐情(林前四5,参思高),保罗蒙召是要藉着宣讲福音“光照”一切人,使他们明白历代以来隐藏在神里面的奥秘(弗三9,参思高),以及保罗祈求神“照明”读者心中的眼睛(弗一18)。415另一个同字根的抽象名词416在新约只用了两次,分别指福音的“光辉”(林后四4,现中)以及神在人心中的“光照”,就是使人认识在基督面上所见的神的荣耀(林后四6,原文意译)。由此组字汇的用法可见,“光明”代表神的启示、救恩、义的生活,就如黑暗代表不认识神、审判、罪恶(参诗廿七1;赛六十20;箴四1819)。

“光明之子”在原文所用的结构,跟“光明的儿女”(弗五8,新译)所用的一样,417都是一种闪族语法,418表示有关的人物跟另外那个名词所指的事物或素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419“光明的儿女”一词多次在昆兰社团的两份文献中出现,指蒙神拣选的团体及其支持者与“黑暗的儿女”相对(后者指不被拣选、没有神的人);420“光明之子”一词亦见于约翰福音十二章三十六节及路加福音十六章八节,也许由于耶稣曾以此词称祂的门徒,其后基督徒(像昆兰社团一样)遂以此词自称。421无论如何,本节称信徒为“光明之子”,不仅表示他们的命运是要享受将来那个光明的纪元,也不仅指光明是他们的特征(参弗二2;彼前一14),而是指他们由于信靠那“已在照耀”的真光(约壹二8,思高、新译;参约十二36),如今就是活在那个新纪元之中,活在救恩的范畴里,活在福音的光辉底下;因此他们对于主再来的前景,不需要像不信者那样“吓得魂不附体”,反而“当挺身昂首,因为‥‥‥得赎的日子近了”(路廿一2628)。422

 

保罗又称读者为“白昼之子”。“白昼”原文即是第二节的“日子”,这字在保罗书信共享了五十一次(新约共三百八十九次),除了在五章二节注释所提到的十七次,以及五次用在“昼夜”一语外(二9,三10;帖后三8;提前五5;提后一3〔和合一4〕),一次指“人间法庭”所定的审判之日(林前四3,思高、新译),十九次指包括昼夜的“一天”423或特指“节日”(罗十四〔三次〕、6;加四10),五次指一段较长的时间,424余下的四次指喻意性的“白昼”(本节、8节;罗十三1213)。更准确地说,它在本节及罗马书十三章十二节的用法可说是“过渡性的”:该段的“日子”首先指“我们得救”(11节)的日子,即是神的新纪元的最后来临,但这字是与“黑夜”相对的,并鉴于随后劝勉的话,它在该节已过渡到下文(13节)的“白昼”之意;照样,本节的“日子”首先指上文的“那日子”(4节),即是基督再来之日,但它同时过渡到下文(8节)的“白昼”之意,这意思更符合下文的劝勉话,并与“黑夜”构成较自然的对比。425“白昼之子”不仅是“光明之子”的同义词而已:后者指出信徒藉恩典而得的现今的地位(参弗五8),前者则指信徒将来(仍是藉恩典)要得的地位,就是得以分享主的日子所彰显的荣耀(参帖后一1012)。426

 

412 Best 210, over against Frame 184 and Neil 112.参一2;帖后一3,三1618;罗一7,十五33;林前十四518,十六24;林后二3〔两次〕、5,七1315,十三13;加三28;多三15。此语在腓立比书的用法(一47〔两次〕、825,二1726)则可能有特别意义,参冯:“腓立比书” 6970, 160, 316

413 phos.

414 photizo.

415 另外七次见于:(不及物动词)启廿二5;(及物动词)路十一36;启十八1,廿一23(字面意义);约一9;来六4,十32(喻意性用法)。

416 photismos.

417 原文分别用hyioshyioitekna genitive of another noun.

418 Cf. MHT 2.2223, 4413.208; BDF 1626; Idiom 174175.

419 在新约里面,用“……之子”这原文结构的例子还有:“丧亡之子”(思高:帖后二3;约十七12)、“地狱之子”(太廿三15)、“今世之子”(思高:路十六8,二十34)、“悖逆之子”(弗二2,五6;西三6)、神的“爱子”(西二13,直译作“祂的爱之子”),“盟约之子”(徒三25,思高)、“天国之子”(太八12,十三38,直译)、“复活之子”(路二十36,思高)、“平安之子”(路十6,小字、新译附注)、“雷霆之子”(可三17,思高)、“安慰之子”(徒四36,思高),以及“结婚礼堂之子”(原文直译:太九15;可二19;路五34;即参加婚礼的“宾客”,新译)。用“……的儿女”这原文结构的例子还有:“可怒的儿女”(弗二3,新译)、“应受咒骂的人”(彼后二14,思高)、“应许的儿女”(罗九8;加四28),以及“顺服的儿女”(彼前一14,新译)。

420 H. Conzelmann, TDNT IX 326; LaSor, Scrolls 245; Bruce 111.

421 Higgins, 'Words of Jesus' 380.

422 Cf. Moore 75; Ridderbos, Paul 493; Marshall 136; Waterman, 'Sources' 110.

423 罗八36,十21,十一8;林前十8,十五431;林后三14,四16〔两次〕,十一28,加一18;腓一5;西一69

424 单数:“拯救的日子”(林后六2〔两次〕)、“邪恶的日子”(弗六13,思高);复数:恶的“时日”(弗五16,思高)、“末后的日子”(提后三1,新译)。

425 Cf. Best 210. G. DellingTDNT II 952 n.50则认为本节的“日子”不可能有末日的意义;参Whiteley 78.

426 Cf. Bruce II 1160a; Neil 113.

 

“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

保罗再次(参4节上)从负面的角度描写信徒,比较之下可见这次有两点主要的分别:(一)该节的“不在黑暗里”在本节改变及扩充为“不属于黑夜,也不属于黑暗”(思高),427与上半节的“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构成交叉式排列法,428有效地强调了基督徒的独特身份;(二)上文的“你们”在这里开始(直至10节末)改为“我们”,强调了保罗(及其同工)跟读者在“不属黑夜黑暗”的事实上是联为一体的,因此下文的劝勉话(610节:留意第一人称的复数动词在原文出现七次)也适合用在他自己身上(参腓三12)。

本节和上一节强有力地指出了信徒和非基督徒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的,前者不但生活在神的救恩和启示(福音)的光中,并且有得享神的荣耀的盼望,因此,他们一方面不必惧怕主来的日子会像贼一样突然临到他们(24节),另一方面却仍需警醒等候主来(610节)。藉着这两节(45节),保罗从第一至三节有关主来的基本事实,过渡到下文的直接劝勉。429

 

427 nyktos, skotous genitives of description, cf. v. 8, hemeras; Heb. 1039, hypostoles ... pisteosBruce 111.

428 即是:光明(甲)(乙)白昼\par            ╳

       黑夜(乙)(甲)黑暗

另一些例子可见于:加五25,六8(参冯:“真理” 355170, 37492);腓一1517(参冯:“腓立比书” 121122)。

429 Cf. Best 210, 211.不过,作者认为保罗在13节是答复帖人提出的问题,此点见五1注释第二段的讨论。

 

6“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

“所以”(帖后二15同)在原文是两个推理词连着使用,构成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推理词(在新约中只见于保罗书信),430表示本节所说的是上文(45节,尤其是5节)所引致的必然结论。“我们不要睡觉”这种第一人称的劝勉格式在本段(610节)共享了四次,431它比第二人称的命令格式较为委婉,432藉着这个格式,作者将自己与读者一同放在他所发出的劝勉之下,使他的劝勉更易被接受。“睡觉”原文433在新约共享了二十二次(保罗书信占五次,三次在本段中),除了十六次指字面意义的“睡”(7节,两次434),五次的意思是“死”(10节;太九24;可五39;路八52;弗五14;参另一个“睡”字在四1315的用法),其余两次(本节)指灵性和德性上的“沉睡”(新译、现中),即是在属灵的事上麻木,对神的呼召和旨意没有知觉。保罗指出,“别人”(即是那些“属于黑夜……属于黑暗”〔5节〕、“没有指望”〔四13〕的人)的境况正是如此,但信徒决不可以这样。

 

430 ara oun(除本节及帖后二15外)罗五18,七325,八12,九1618,十四1219;加六10;弗二19

431 Hortatory subjunctiveme katheudomen, gregoromen, nephomen6, nephomen8.

432 Cf. E. Stauffer, TDNT II 356.

433 katheudo.

434 另:太八24,十三25,廿五5,廿六404345;可四2738,十三36,十四37〔两次〕、4041;路廿二46

 

“总要警醒谨守”

“总”字在原文是个强有力的反义词,引介出与“沉睡”完全相反的属灵态度和情况。“警醒”一词的原文435在新约另外(除了本节及10节)出现二十次,除了七次有字面意义,436其余十三次都是喻意性用法:耶稣要祂的门徒警醒祷告,“免得陷入试探”(新译:太廿六41;可十四38);他们应当儆醒,因为不知道主甚么时候会来(太廿四42,廿五13;可十三3537;启十六15),因为要防避仇敌魔鬼(彼前五8),因为有假师傅引诱人离开正道(徒二十31);他们特别要在祷告一事上警醒(西四2);不但个别信徒要警醒(林前十六13),教会也要警醒(启三23),教会的领袖尤其需要警醒(徒二十31,参28)。这字在第十节的意思是“活着”(现中),但在本节仍是在灵性和德性上“警醒”之意。“谨守”一词的原文437在新约另外(除本节及8节)出现四次(提后四5;彼前一13,四7),其中一次与“警醒”连着用(彼前五8),如在本节。有学者根据这字出现的各段经文的文意将“谨守”定义如下:谨守就是(一)承认并接受神所启示的真理,以及(二)藉着敬拜、盼望、爱心和争战来履行随看(一)而来的职事;438不过,较好的做法是按各段不同的文理来了解此字在每一段的特别意思(或重点)。439就本节而论,“谨守”加强了“警醒”的意思:信徒不但要警醒(与沉睡相对),并且要“清醒”(思高;与昏乱相对),即是能完全地运用着一己的官感和机能;二者比较之下,“警醒”较多指一种心思上的态度,“谨守”则较多指在德性上“谨慎”(新译)、“戒备”(现中、当圣)的状况;就如“醉酒”(参7节)表示失去(自我)控制和放弃责任,“谨守”意即过一个严肃和负责任的道德和灵性生活。440

 

435 gregoreo.

436 太廿四43,廿六3840;可十三34,十四3437;路十二37

437 nepho.

438 O. Bauernfeind, TDNT IV 939, TDNTA 634.

439 Cf. P.J. Budd, NIDNTT I 514515.

440 分别见:Ellicott 72bcf. Moffatt 40a; Milligan 67b68a; Moore 76.

 

7“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

上一节的劝勉是基于(“所以”)信徒与不信者之间的基本分别(45节),但保罗好像意犹未尽,在这里再一次解释(“因为”)信徒为甚么应当保持清醒(参8节)。他先从人间的经验指出两件普通的事实:第一,“睡觉的人是在晚上睡”(新译,参现中);441第二,“喝醉的人是黑夜喝醉”(思高)。本句的两个“醉”字在原文是不同的动词,按其原来的区别,后面的“醉”字(主动体态)指“(是)醉了”,前面的“醉”字(关身体态)指“喝醉”,但二字在这里是同义的。442保罗的目的,端在乎强调睡觉和醉酒是晚上的活动,藉此为下一节的话作好准备。不过,本节间接地对醉酒的行为提出谴责(日间醉酒则比夜里醉酒更值得谴责:赛五11;徒二15;彼后二13);值得留意的一件事,就是在另外至少两段经文,信徒不要醉酒的直接警告是在有关主再来(或末日)的文理中出现的(路廿一34;罗十三13)。443

 

441 nyktos genitive of time when. Reese'Linguistic Approach' 215谓保罗用“睡”字的用意,“显然”是要对他在上文(四37)要读者避免的淫行加以定罪;但此点并不明显,因为“睡觉”在本节显然有其字面意思。

442 methyo   to be drunk; methyskomai to get drunkmethysko   to cause to be drunk): MHT 2.383.前者在新约另外出现六次;两次是喻意性用法(启十七26),一次与“饥饿”相对(林前十一21),另二次分别指使徒在五旬节时被人误以为“是醉了”(徒二15),以及那恶仆与“酒徒”(现中)、“醉汉”(思高)一同吃喝(太廿四49);还有一次的意思是“喝醉了”(约二10,原文直译)或“喝够了”(思高、新译、现中)。后者在新约另外出现两次:一次与“被圣灵充满”相对(弗五18),另一次指那不忠心的仆人吃喝醉酒(路十二45)。

443 “醉酒”在这两段原文为名词,分别用单数和复数(methe, methai,此字在新约另外只用了一次(加五21,复数);参冯:“真理” 337

 

8“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

“我们”在原文是强调格式的代名词,指“我们这些光明之子、白昼之子”(5节),与上一节“睡了的人……醉了的人”相对;“属乎白昼”444在结构上与第五节的“属黑夜……属幽暗”相同,但在意思上相对,指出白昼才是信徒所属的范畴;“谨守”则与上一节的“睡”和“醉”相对,看来保罗是以这一个字代替了第六节的“警醒谨守”一语,“谨守”其实同时表达了“警醒”和“保持清醒”(当圣,参思高)两个意思。综合这些对比来说,保罗意即信徒既然属于与非信徒不同的范畴,他们的活动也就应与后者截然不同。

 

444 “既然”正确地将原文分词ontes看为causal, MHT 3.157; Idiom 103.

 

“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

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披上信和爱的胸甲,戴上救恩的盼望作头盗”(新译,参思高;动词在原文只出现一次)。“警醒”的意思或及“谨守”的意思(两者都含有“戒备”〔参6节注释〕之意)可能使保罗想起守望的哨兵以及他所穿的铠甲。445“戴上”或“穿上”(思高、现中)在原文是个分词,所用的时式表示,信徒在警醒谨守的同时要拿起他们的铠甲并继续披戴着它。446这动词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六次(保罗书信占十二次),除了字面意思的用法外,447半数有重要的喻意性用法,所“穿上”的包括:从上头来的能力(路廿四49)、“不朽”和“不死”(林前十五53〔两次〕、54〔两次〕,原文直译)、主耶稣基督(罗十三14;加三27)、“新人”(弗四24;西三10)、基督徒的美德(西三12)、“光明的兵器”(罗十三12),以及“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弗六11,参14)。448“穿上”这种喻意性用法,在某些经文里(例如加三27;弗四24;西三1012)可能跟信徒在接受水(浸)礼后换上新(干)的衣服有关,但在这里则与水礼无关,因为本节铠甲的图象是取自旧约(实五十九17),而“披上”或“戴上”铠甲是个自然的讲法。449

以赛亚书五十九章十七节这样描写耶和华:“他以公义为护心镜〔小字〕,以拯救为头盗,以报仇为衣服,以热心为外袍。”450保罗在本节不把信、爱、望分别连于甲冑的三个部份,而只提护心镜和头盗两样,这表示他很可能是在引用以赛亚书该节的图画;不过他在引用该节的同时,作出了至少三点修改:他省去“以报仇为衣服”和其后的一句,他以“信和爱”代替“公义”为胸甲,又以“救恩的盼望”代替“拯救”为头盗──即是以信、爱、望这三样最主要的基督徒美德代替了以赛亚所描写神的属性和行动。451以弗所书六章十四至十七节则沿用以赛亚书的讲法,保罗告诉信徒要“以正义作护胸甲……以救恩作头盔”(现中;参注450原文);比较之下,更加显示保罗在本节是要刻意地强调信、爱、望三者的重要性,这三者也是在上文已重复出现的主题(一3910,二13,二25681012,四91317,五16)。另一方面,在以弗所书六章的“全副军装”里面,“信”是盾牌(16节,思高、新译、现中),不是护心镜(那是“公义”),“爱”没有出现,“望”也没有(除非是阴藏在“救恩的头盔”里面),但斧加上腰带、鞋、宝剑等项目;可见保罗使用这个甲冑的比喻时,是按需要而改变它的细节。至少就本节而论,似乎并没有一些本质上的原因使那三项美德必须这样连于盗甲的该两个部份,因此前者与后者的“对称”只是整体性(美德之于基督徒有如盔甲之于兵士)而不是在细则上的。452

“信和爱”一词已在三章六节出现过,这里的意思与该处相同(见该节注释)。信心代表基督徒生命宗教性(对神)的一面,爱心则代表其伦理性(对人)的一面;信心“藉着爱〔的行动〕表达出来”(加五6,新译〔现中〕),二者是一体的两面。“护心镜”即是“胸甲”(新译)或“护胸甲”(现中);这字453除了在本节及以弗所书六章十四节有喻意性的意思外,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都有字面的意思(启九9b17),其中一次(启九a)可能指“前胸”(现中),即是胸甲所保护的部位。“信和爱的胸甲”(新译)即是由信和爱构成的胸甲。454“头盔”一字455在新约只见于本节和以弗所书六章十七节;该节的头盔是由“救恩”构成的,即是由神藉着基督已成就的“拯救”(赛五十九17)或“胜利”(现中)构成,但在本节,信徒要当作头盔戴上的是“得救的盼望”(现中同),即是至终得救的盼望(参一3“盼望”一词的注释)。456这是保罗在信上第一次用“救恩”这个名词(参9节;帖后二13;动词见二16,参该处注释;亦参一10及注释),此词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十八次(新约全部共四十五次),都是指藉耶稣基督以救主身份完成的救恩(罗一16,十1;弗一13;帖后二13;提后二10,三15),这救恩的反面是“忿怒”(帖前五9,新译附注)、“死”(林后七10)、和“灭亡”(腓一28,新译);这救恩是现今可以享受的(罗十10,十一11;林后一6,六2〔两次〕),但完全的救恩有待末日(基督再来之日)的来临(罗十三11;林后七10;腓一1928,二12;本节;参来九28;彼前一5)。

有释经者认为,“要以信和爱作护胸甲”(现中)这话的重点,并不是说信和爱像铠甲一样衙护着信徒,而是说信徒作为基督的精兵,应披上铠甲,准备迎接最后的争战;照样,“戴上救恩的盼望作头盔”(新译)意指信徒当倚赖看所已经赐下的救恩,全然委身于迎战那些要防止救恩(临到他们)的阴险的势力。457可是,保罗没有提到攻击性的武器(参较弗六17:“宝剑”;所罗门智训五20:神要“磨利他顽强的怒气作剑”),因此他在这里可能不是想到基督徒的争战,而是想到警醒守望的哨兵(6节、8节上),基督徒若存着信、爱、望等候主的再来(参彼前一13),那日子便不会像贼一样突然临到他们。458虽然保罗只提到护卫性的盔甲,但头盔和胸甲可能是一套铠甲里面最重要的两件,保罗以这两样来象征基督徒的主要美德,表示信、爱、望是基督徒的属灵装备中最重要的项目,信徒若有“如今常存的……这三样”(林前十三13),就是准备好迎接主的再来;459对保罗来说,等候主来的方法,不是焦虑地留心主再来的甚么预兆,而是“警醒谨守”,即是认清楚他们已活在基督首次来临所开创的新纪元中,并在其中过一个与他们的基督徒身份相称的生活。460

 

445 Lightfoot 75; Moffatt 40a; Neil 116; Best 213.

446 endysamenoi   ((from endyo inceptiveingressive aorist of coincident actionBest 215.

447 十三次(主动体态=给别人穿上)太廿七31;可十五20;路十五22;(关身体态=穿上)太六25;可六9;路八27,十二22,徒十二21;(被动体态=穿着)太廿二11;可一6;启一13、十五16,十九14

448 同字根的复合动词ependyomai在新约只用了两次(林后五24),中译仍是“穿上”或“套上”(思高)。

449 分别见:Whiteley 79; Best 216.

450 首句在七十士译本的译法是:enedysato 1dikaiosyne hos thoraka kai periethetho 2perikephalaian soteriou epi tes kephales.比较本节:endysamenoi 1thoraka pisteos kai agapes kai 2perikephalaian elpida soterias;弗六1417endysamenoi 1ton thoraka tes dikaiosynes ...kai 2ten perikephalaian tou soteriou dexasthe;及所罗门智训五18endysetai 1thoraka dikaiosynen kai perithesetai 2korytha krisin anypokriton. A. OepkeTDNT V 309 n.9认为,除赛五十九17外,保罗可能亦有想到最后这段。

451 Cf. Best 213214; Steele, 'Jewish Scriptures' 16a.

452 Cf. Collins 227. Marshall 138139认为弗六1317的情形亦是这样。笔者觉得此点有商榷的余地,例如:以盾牌喻信心,以神的道为宝剑,都有其特别的适切性。

453 thorax.

454 pisteos, agapes genitives of appositiondefinition. C. BrownNIDNTT III 966说,鉴于义与信在保罗思想中的密切关系──义就是藉信领受的、神的恩物--同一件胸甲可同时被看为由信(本节)或由义(弗六14)构成。这讲法有两点困难(一)本节的思想涉及信、爱、望的三重美德,不是关于因信称义的事实;(二)弗六14的“公义”所指的,是神所赐的义者的地位抑或是信徒品格和生活上的质素,是个受争议的问题。

455 perikephalaia.

456 本节的名词“救恩”原文是soteria.弗六17的“救恩”在原文是另一个字soterion,这字在新约另外只用了三次(路二30,三6;徒廿八28)。Grayston 8889认为,本节的“救恩”应像赛五十九17一样译为“胜利”,意指基督徒相信他必会得胜,但在下一节此字与忿怒(原文)形成对比的提示下,在本节也解为“救恩”或“得救”(与“受刑”相对)是较为适合的。

457 A. Oepke, TDNT V 310, 315, TDNTA 705, 706.

458 Best 215.

459 Cf. Morris II 159; Calvin 370; Denney 348a.

460 Cf. Marshall 143.综观帖前五111,可见此段与罗十三1114在词藻及思想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相同的字汇有:“时候”(帖前1节;罗11节)、“晓得”(211)、“夜”(212)、“黑暗”(4512)、“光明”(512)、“披戴上”(81214)。相似的思想包括:“主的日子来到”(帖2)、“白昼近了”(罗12,新译);“你们却不在黑暗里……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帖45)、“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罗12);“我们不要睡觉”(帖6)、“该趁早睡醒”(罗11);“醉”(帖7,动词)、“醉酒”(罗13,名词);“护心镜……头盗”(帖8)、“兵器”(罗12)。Cf. Collins, 'Tradition' 334.

 

9“因为 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保罗现在解释为甚么信徒可以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他先提出消极的一面(“不是”),然后提出积极的一面(“乃是”),藉此强调后者,又在下一节对后者再加解释。“预定”一字的原文461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十六次(新约全部共一百次),其中十一次用主动(或被动)体态,五次用关身体态;462用主动体态的十一次中,有五次主词是神,分别指祂“放”一块绊脚石于锡安(罗九33,引赛廿八16),把一切仇敌都“放”在基督脚下(林前十五25,引诗一一○1),“立”亚伯拉罕作多国的父(罗四17,引创十七5),以及“立”保罗为使徒(提前二7;提后一11,参思高);463用关身体态的五次,主词都是神,分别指祂把肢体“安排”在身体上(林前十二28),把使徒、先知、教师等人“安排”在教会中(林前十二28,现中),把和好的道理“放”在使徒的口中(林后五19,思高),“指派”保罗去服事祂(提前一12,现中),以及指派信徒去获得救恩(本节)。这十段以神为这动词的主词的经文,都表达了同一个思想,就是神按着祂全权的旨意决定和安排一些事情。464本节的“预定”回应了“蒙拣选”(一4)和“命定”(三3)的意思,因此可意译为“拣选”(现中)或“拣定”(思高),其重点是在于神的“定意”(新译)。

“受刑”原文465直译是“为忿怒”(参思高:“为泄忿”),所指的自然是神的忿怒(参二16,一10,及该节注释);对于属黑夜和属黑暗的人,神的忿怒会在末日以审判和刑罚的方式表明出来(参帖后一89),但“受刑罚”(新译)并不是神为“白昼之子”所定的命运。有释经者认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这句话,间接地表示有别的人是被神预定“去接受刑罚”(当圣)的;但这种推理法不大稳妥,尤其是因为保罗在他的书信里面从来没有(罗九22也不例外)从正面说神“拣选”人接受祂的忿怒。466他在这里从负面说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并不是要暗示“乃是预定别人受刑”之意,而是要衬托出正面的话:“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

“得救”原文467直译是“为得着救恩”(合并思高、新译),与前面的“为忿怒”相对。“得着”的原文468是个名词,在新约另外出现四次,分别指神要信徒“得着”主耶稣的荣耀(帖后二14),基督徒是因信而“得”生命(来十39,参和合、现中)或得以“保全”生命(新译,参思高)的人,教会是神的“产业”(弗一14,参思高:“置为嗣业的子民”),是“属”神(即是被神“拥有”)的子民(彼前二9);同字根的动词469在新约出现三次,分别指凡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路十七33),神的教会是“他藉着自己儿子的死”(徒二十28,现中)所“取得”(思高)的,以及善作执事的就为自己“得到”美好的地步(提前三13)。在这组字汇上述用法的提示下,本节的名词理论上有三个可能的解释:(一)被神获得,成为祂的产业;有释经者认为本句可译成:“为要被神收纳,即是得救”470──但这译法非常不自然,意思亦很牵强;(二)主动的“保全”──但本段的文理表示这里的“救恩”是仍在盼望中(8节),要到主再来时力能获得的至终拯救,因此不是信徒现今要“保全”的东西;(三)主动的“获得”(思高)──这是唯一符合文意的解释,并且有后书二章十四节的支持,也是多数释经者所采纳的看法。471保罗不是仅说“神预定我们得救〔被动之意〕”,而是说“预定我们‘获得’〔主动之意〕救恩”;这说法并不暗示信徒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行为)得救,因为信徒是“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此完全的称号已在一3出现过,亦见于下文2328节)才能“获得”救恩的,这说法所表明的事实乃是,信徒在“得救”这事上有他们当尽的本份(参腓二13)。472至于“藉着”耶稣得救的意思,可从保罗在下一节的解释看出来,就是由于473基督替他们死了,使他们可以和祂同活。

 

461 tithemi.

462 关身体态与主动体态的意思基本上是相同的:cf. BDF 3161; BAGD 816b s.v..

463 用主动体态的其余六次,主词分别为摩西(林后三13)、保罗(林前三10,九18)、“没有人”(林前三11),和信徒(罗十四13〔见思高〕;林前十六2)。

464 Cf. J.I. Packer, NIDNTT I 477.

465 eis orgen.

466 Cf. Best 217, over against G. Stahlin, TDNT V 442443, TDNTA 726.

467 eis peripoiesin soterias.

468 peripoiesis.

469 peripoieomai.

470 'for the adoption ofwhich consists in salvation' Lightfoot 76.

471 E.g. Ellicott 74a; Milligan 69b; Moore 7778; Best 217; Bruce 113.

472 Cf. Marshall 139; Morris II 161.

473 dia causal usage in relation to personsA. Oepke, TDNT II 68.

 

10“他替我们死”

“替我们”(新译、当圣同)原文直译是“为我们”(思高、现中),所用的结构在保罗书信共出现九十次,474其中多次是用来描写基督的牺牲:祂的死或“舍己”是“为不虔敬的人”(罗五6,思高、新译),“为替我们”(罗五8;林后五21;加三13;弗五2;本节;多二14),“为你们”(林前十一24,参一13〔含意〕),“为我〔保罗〕(加二20),“替他〔主内弟兄〕”(罗十四15),“替为众人”(林后五1415〔两次〕;提前二6〔思高〕),“为我们众人”(罗八32),“为教会”(弗五25);基督的死或舍己也是“为我们的罪”(林前十五3;加一4),即是“为要处理我们的罪〔赎罪〕”。但保罗书信里面从来没有用马可福音十章四十五节所用的那个介系词475──人子舍命是“为大众作赎价”(思高;“为”字原文在此清楚有“替代”之意)──来描写基督的舍己(最接近的讲法是提前二6,“他舍自己作万人的赎价”476);这很可能是因为保罗常用的这个介系词(为了方便区别,暂称之为“为”字)可以同时表达代表和代替两方面的意思,他所没有用的那个介词(“替”字),则只有代替之意。至于“为”字何时应译为“为”(即是“为了……的好处”),何时应译为“替”,则需要每次按文理及或比较其它经文而定。举例说,在“一个人为众人死,所以众人都死了”(林后五14,现中)这话里面,后一句显示前一句的“为”是“替”的意思:基督的死就是众人的死,因为祂是代替众人死的;另一方面,在“基督为他死了”(罗十四15,思高,参现中)一句里面,“为”字不大可能有“替”(和合、新译)的意思,因为在与此平行的一节经文里面,所用的介纟词的意思是“为他”(林前八11,直译为“因他的缘故”)。477就本节而论,中译本两种不同的译法反映了要断定介系词之准确意思的困难;不过,“基督为我们死”,叫我们可以“跟他一同活着”(现中)这种讲法似乎暗示着“交换”之意,因此“为”也许有“替”的意思。478

保罗在这里没有明说基督死后复活,可能是因为上一节的“主耶稣基督”那个称谓已经够清楚表明,这位“替我们死”的基督如今是活着的,而且他在上文已经两次清楚说明,“耶稣死而复活了”(四14,参一10),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保罗写信时是在哥林多,他其后以“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这话来综合他当时传道的内容(林前二2),这内容其实包括基督的死和复活以及这整件事的救赎意义(林前十五18;参徒十七3),可见对保罗来说,基督“为我们死了”这信息必然地同时涉及祂已复活的真理。

 

474 hyper genitive.这介系词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十一次,其中一次作副词用(林后十一23),其余十次的结构是hyper accusative(林前四6;林后一8b,十二613;加一14;弗一22,三20;腓二9;门1621
ReeseLinguistic Approach' 215为本节采纳peri的说法(异文),并认为保罗在此用了这较不常用的结构,也许是因他记得上文(四13)曾用同一个结构。但前面那个结构有较强的抄本证据支持。无论如何,在新约时代的希腊文用法中,两个结构的意思分别不大Uprichard, 'Person and Work' 474.见弗六1819原文:“为众圣徒〔后者〕祈求,也为我〔前者〕祈求”;来五13原文:“奉派替人〔前者〕辞理属神的事,〔小字〕要为罪〔前者〕献上礼物和祭物……他理当为百姓和自已〔后者〕献祭”。

475 antiwith genitive.

476 比较:

     dounai        ten psychen autou lytron anti pollon(可十45

     ho dous       heauton           antilytron hyper panton(提前二6

477 Cf. Trench 310313(§82; M.J. Harris, NIDNTT III 1197.

478 Cf. Marshall 141. PattePaul's Faith 144, cf. 137认为本句不应解为基督为我们的罪而死,而是指耶稣与我们分享祂的生命,甚至到了死的地步。但这解释非常牵强,亦与保罗书信多次用“基督为我们死舍己”等讲法(见上文)的一贯意思不符。

 

“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

这是信上对基督之死的目的(“为的是要”,现中)最清晰的陈述。“醒着”、“睡着”479这些字眼重复了第六、七节所用的字,但二字在本节不是指道德灵性方面的警醒及沉睡(如在第六节),480因为这个意思使本句与该节的重点(“总要警醒谨守”)背道而驰;也不是指字面意思上的醒着和睡着(如在第七节),因为这解释使本句变成描写信徒今生的情况,但本段的文意,以及“活”字原文所用的时式,都表示保罗是在想及末日的事情(见下文)。481二字所指的,乃是上文(四15)所说的“活着……存留到主降临”和“已经睡了”(参当圣:“无论是仍然在世或是已经安息”)。以本节的“睡”字482(与四14所用的不同,见该节注释)喻死,在新约(参6节注释)及七十士译本(但十二2;诗八十七6〔旧约圣经八十八5〕)有其它例子,但“醒”字解为“活着”(现中),则在新约中只有这一次。483

保罗在第九、十两节的主要思想是这样的:“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祂为我们死了,为要使我们可以活(或得生命)”;但保罗把末后一句扩充成为“叫我们无论醒着或睡着,都和祂一同活着”,而且其中重复了在四章十七节出现过、但此外在整本希腊文圣经里不再出现的那个原文短语(“和祂一同”;“同他一起”,思高),这两点都提示我们,保罗现在是回到他在四章十三至十八节所处理的那个问题上,并且作出总结:484那些“醒着”,即是“活着存留到主降临的人”,跟那些“睡着”,即是“已经睡了的人”,都要“与他同活”。按照这思路,“活”所指的时间就是“在他再来的时候”(现中,参当圣)。这动词在原文485所用的时式的特别意思,就是“进入生命”,指两批信徒在主再来时获得一种新素质的生命,就是复活的生命(参林前十五5054);486在终极的意义上,这复活的新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信徒在空中与主相遇后,开始和主永远同在(四17),那时他们才是真正的“活着”。487值得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复活得新生命,与基督永远在一起,这(不仅是“死人复活”)才是基督徒对复活的盼望的独特内容;我们盼望的焦点,不应只是将来与自己亲爱的人团聚,而是与救主联合,永不分离。488

 

479 原文用的结构是eite subjunctive, 而不是符合古典希腊文规格的ean te subjunctive(如在罗十四8);但二者在意思上并无分别,在新约时期的希腊文用法上,ei已侵入了ean的范围中,前面那个结构也许是用作一个普通的公式Frame 190; BDF 372.3; Zerwick 332.Lightfoot 77谓两个动词之所以是假设语气,可能是受了主句动词(“活”,也是假设语气)的影响所致(即是by attraction);但Moods and Tenses 253正确地指出,子句的思想本身需要以假设语气的动词来表达。

480 此解释可见于T.R. Edgar, as reported in NTA §241980)-918; cf.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372. T.L. Howardas reported in NTA §30 1986751)对第一位作者的立论提出了反驳。

481 Best 218.

482 katheudo .

483 Cf. Milligan 70a; A. Oepke, TDNT III 436, II 339; L. Coenen, NIDNTT I 443.同一个“醒”字在短短数节的篇幅内有三个不同的意思(6710节),此点对释经的原则有重要的提示:文理是帮助我们断定一个字的意思最重要的因素。

484 Cf. Moore 78; Marshall 141; Plevnik, '1 Thess 5, 111' 77.

485 zesomen, aoritst subjunctive. MHT 3.100则采纳zesomenfuture indicative的说法;Reese'Linguistic Approach' 215更认为保罗在此从上文假设语气的动词改为实事语气,表示他深信救恩已牢固地为信徒所享有。但后面这个意思与上文的文理不符:因为89节所说的救恩仍是信徒“盼望”的对象。

486 zesomen ingressive aorist; cf. Zerwick 250; Best 219; Bruce 114. BDF 3692把它解为(在主再来时)'live again'(参可五23);但“再”字'again'不适用于那些活着到主再来的人。

487 Cf. R. Bultmann, TDNT II 864 with n.271. A. Feuilletas reported in NTA §17 1972731064认为本节表示,保罗相信,信徒死后立即与主联合。这意思在腓一23是明显的,但在本节绝不明显,甚或根本不存在,因为所指的“活”是末日的事。根据同样的理由,笔者未能同意另外三位学者的解释:1RobertsonPictures 4.36将动词看为constative aorist, “活”字概括了信徒现今及以后的整个生命;(二)Schweizer'Dying and Rising' 175根据此节说,“与基督一起”的意思,包括信徒死后至主再来之间的那段时间,甚至信徒地上的生活也包括在内;(三)Z.I. Hermanas reported in NTA §25 1981601认为本段的重点在于指出救恩现今的一面(五4910),信徒现在与基督同活的事实就是他们将来亦会得救(四1318)的保证。

488 Marshall 143144. C. BrownNIDNTT III 61认为五910可能(像四14一样)含有教义问答所用的公式;但此说难以证实,至少这两节缺乏四14有的一些线索,表示保罗是采用了传统的数据。

 

11“所以,你们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

“所以”在原文所用的不是四章十八节的那个“所以”,而是三章一节的“为此”(思高,本节同);这个字比那个字更适合用来总括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节所申述的真理(四1617,五45910,五24)以及信徒的本份(五68),489这些真理和本份成为本节的劝勉的理由。“劝慰”的原文在上文已出现六次(二12,三27,四11018);它在本节的意思是“安慰”(思高),“鼓励”(现中),“警戒规劝”,490抑或“劝慰”?鉴于“所以”一词所指的不单是叫信徒得安慰的救恩真理,也包括他们当尽的本份,“劝慰”(即是安慰加劝勉或鼓励,参当圣)是最适合的译法。若本段没有第九、十两节,单从一至九节的文意来看,在本节译为“劝勉”或“鼓励”是很适合的,但第十节重题那些在基督里睡了的人(参上面注释),可见本节的动词同时包含“安慰”之意(参四18注释)。

“建立”一字的原文491在新约共出现四十次,它的字面意思是“建造”(路七5),但它在保罗书信出现的九次都是喻意性的用法:除了一次指保罗的宣教宗旨是“不……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罗十五20;此用法参太十六18;彼前二5),另一次指信徒不应重建律法作为生命中的权威(加二18),其余七次的意思都是“造就”(林前八1,十23),其对象包括“自己”(林前十四4a)、别人(林前十四17)、别人的良心(林前八10;讽刺性用法,意即“受鼓励”〔思高,参现中〕以致“放胆”)、“教会”(林前十四4b)及“彼此”(本节,参新译)。同字根的名词492在新约共享了十八次,除了三次(复数)指圣殿范围内的“建筑”外(思高、新译、现中:太廿四1;可十三12),其余十五次(单数)都是喻意性用法,主要分为两个意思,一个是属灵的“建筑物”(思高:林前三9〔参现中〕;弗二21〔参新译、现中〕)或属天的“房舍”(林后五1,思高),另一个是在属灵意义上的“建立”(罗十四19,十五2;弗四1216)或“造就”(林前十四351226;林后十8,十二19,十三10〔以上七次,现中皆作“帮助”〕;弗四29)。可见这两个字(动词及名词)在保罗的书信里,至少一半的次数493是指信徒造就别人或教会,或有份使教会被建立起来;换句话说,一个信徒其实并不“造就自己”(林前十四4a),而是藉着其它信徒的安慰、鼓励和劝勉得到造就、得以建立起来。494思高圣经的注释说,“以善言善行扶助别人得救……是‘彼此建树’那句话的真意”,但从上文看来,“互相建立”的方法就是“彼此劝慰”,即是以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节所说的事情,彼此安慰、鼓励和劝勉,一同过一个警醒谨守、等候主来的生活。

“互相”在原文所用的结构跟“彼此”那个字是不同的,这结构可能反映一种闪族(尤其是亚兰文)语法,意思与“彼此”相同;495但这结构在古典希腊文亦有出现,因此大可以根据希腊文的文法加以解释,496可能比“彼此”的意思稍强,强调了“一个对一个”的意思(参罗十五2)。497无论如何,“互相建立”(参罗十四19)这话有这样的含意:信徒先要自己接受了福音的安慰和劝勉,才能以同样的信息去劝慰、鼓励别人;当他这样作的时候,就是从事造就信徒及参与建立教会整体的工作,这工作其实是神和基督的工作。498“正如你们素常所行的”原文并无“素常”或“一向”(新译、当圣)这个字,只说“正像你们现在所做的”(现中,参思高)。但帖人已经在作的,保罗为甚么还告诉他们要作?类似本句的称赞话已在上文出现两次(四110),两次保罗都加上“要更加勉励”这句话;虽然保罗在本节没有明说这话,但他的用意很可能也是这样,即是要读者在“彼此劝勉,互相建立”的事上继续努力,并且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总括本段(五111499)的讨论:本段的要旨在于劝勉信徒要警醒等候主的再来,保罗先指出一些关于主的再来的基本事实,即是它的突然性和必然性,以强调警醒的必要(13节),继而指出信徒与不信者之间的基本分别,以表明警醒的合理和可行(45节),从而过渡到直接劝勉的部份(611节)。500在最后这部份内,保罗就“得救的盼望”一事再加解释,同时回到上一段(四1318)所谈论的问题上(五910),然后以劝勉结束四章十三节至五章十一节这整段有关主再来的教训。这教训的来源部份是“主的话”,即是复活的基督藉先知(或保罗)给予教会的启示(见四15注释),但整段满了符类(或称对观)福音所载耶稣对末日之教训的回响,这现象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保罗在这整段所用的数据,除了上述的“主的话”外,主要来自福音书所反映的、关乎耶稣的末日教训的一些传统,这些传统当时可能尚未被编纂成为符类福音的一部份。501

 

489 Cf. Milligan 70bon dio.

490 分别见:Ellicott 75b; Bruce 115; O. Schmitz, TDNT V 796 n.169'admonish'.

491 oikodomeo.

492 oikodome.

493 十二次:罗十四19,十五2;林前八1,十23,十四34b5121726;弗四12;本节。

494 Cf. Marshall 142;但亦留意犹20:“你们要在至圣的信仰上建立自己。”

495 Cf. BDF 2474; MHT 3. 187; Bruce 107 n.q; Idiom 120.二者分别是:hies ton hena, allelous.

496 Robertson, Pictues 4.36 heis, nominative in partitive apposition with hymeis, unexpressed subject of oikodomeite; ton hena, accusative in partitive apposition with the unexpressed heautous or allelous. heis hyper tou henos(林前六6)是类似的语法。

497 Lightfoot 78; Malherbe, 'Exhortation' 245.

498 Cf. O. Michel, TDNT V 141, TDNTA 677; cf. also O. Semmelroth, as reported in NTA§2195758)-611.

499 G. Friedrichas reported in NTA §18 197374989认为本段是保罗之徒的一位编者鉴于主再来的延误而加插进去的,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改正四1318(尤其是15节)对主再来的观点,即是主可能在保罗仍活着的时候回来。但本段仍然劝勉读者要警醒守候,免得主的日子像贼一样临到他们,因此不见得有“延误”的问题存在cf. Bruce 107108.参四15注释最后六段。

500 Cf. Best 210211. B. Rigauxas reported in NTA §20 1976208则把本段画分加下:主的日子(13节)、劝勉警醒(48a节)、基督徒的生命(8b10节);这分法为Bruce 108所赞同。但这样把第八节分为两半不大理想,因为第八节下半描写信徒应如何“警醒谨守”,是与第八节上半一气呵成的;亦见下文。

501 Cf. Bruce 108; J. Plevnik, '1 Thess 5, 111' 8087; Waterman, 'Sources'esp. 113; Fannon, 'Influcnce of Tradition' 305; Longenecker, 'Early Eschatology' 91; D. Wenham, as cited in Marshall 126.

 

六 当尽各样本份(五1222

12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13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14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

15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16要常常喜乐,

17不住的祷告,

18凡事谢恩,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19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20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21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

22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

从四章三节至五章十一节,保罗针对读者信心生活上主要的“缺陷”(三10,思高)提出了三方面的劝勉,所关涉的事情依次为:圣洁自守(四38)、弟兄相爱(四912)、主的再来(四13至五11)。本段(五1222)是一连串较短的劝勉话,在体裁和内容上都跟罗马书十二章三至二十一节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有些释经者认为,除了第十二节和十三节上半是直接出自保罗手笔,是针对读者的处境而发之外,保罗在本段用了一些一般性的、教义问答式的传统数据,这类教导适用于任何教会(尤其是一个新成立的教会),并不反映收信人的教会中特别的情况或需要。502但这见解值得商榷。以下先把本段及罗马书十二章的内容列表作一比较:

 

帖前五1222

 

罗十二321

1213a

要敬重教会的领袖

38

自我评估要合乎中道,与其它肢体配搭事奉

 

 

10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13b

要彼此和睦

18

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14

照顾有需要的信徒

13

圣徒缺乏,要帮补

15a

不可以恶报恶

17a

不要以恶报恶

 

 

19

不要自己伸冤

15b

要互相善待,且善待一切人(思高)

2021

要以善胜恶

 

 

1415
16b

只要祝福,与人同喜乐同哀哭,俯就卑微的人

16

要常常喜乐

12a

在指望中要喜乐

17

不住的祷告

12c

祷告要恒切

18

凡事谢恩

 

 

19

不销灭圣灵的感动

11b

心灵要火热(参新译)

20

不藐视先知的讲论

6b

按信心程度说预言

21a

要凡事察验

 

 

21b

善美的要持守

9c

善要亲近

22

恶事要禁戒不作

9b

恶要厌恶

从上表可见,两段之间有不少共同的传统数据,但这些共同的数据在两段出现的次序非常不同,而且所用的字眼显示,保罗将这些资料运用自如,随意发挥(尤见15节);不但如此,本段亦有不少内容,或是在罗马书十二章没有出现(加1821a),或是跟该段的“平行”部份之间的平行程度非常薄弱(如1213a141920),这些内容较明显地与帖撒罗尼迦的教会有关(1213与四910有关,五14“不守规矩的人”与四1112、“灰心的人”与四1318有关,1921a反映教会中有人对圣灵的工作所持的态度不够开放)。这些现象提示我们,本段的劝勉不只是一般性的传统数据而已,虽然保罗确有采用一些传统数据,但他仍是按读者的实际情况而适切地加以运用,整段都与帖人的处境有关,因此保罗的劝勉可帮助我们了解帖撒罗尼迦教会里面的一些情形。503

在结构方面,本段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大部份(1422节)是由一系列的短句构成;这点详见第十四节注释。504

 

502 Cf. Best 223, 241242; Moore 79.

503 Cf. Marshall 145146; Black, 'The Weak' 309311.

504 Black'The Weak' 308309将本段的劝勉分为五组,每组是个“三组合”,如下:弟兄们,我们劝你们

(一)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

         在主里面治理你们、

               劝戒你们的。

       又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

       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我们又劝弟兄们,
(二)要警戒 不守规矩的人,

        勉励 灰心的人,

     扶助 软弱的人。
(三)要向众人忍耐。

      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

   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四)要常常 喜乐

      不住的 祷告,

      凡事 谢恩,  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

         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五)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要凡事察验:         善美的    要持守,

                       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

根据这个分析法,保罗在这短短十节的篇幅里,依次处理了五个主题:(一)教会对其属灵领袖的责任(1213节),(二)教会对有需要的会友的责任(14ac),(三)教会对所有的人的责任14d15,四教会的属灵权利(1618节),(五)教会的属灵责任(1922节)。这个分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把第三组第一行(即14d)看为开始另一组的劝勉(这也是Frame 192的提议),但从原文的平行句法看来,14d其实是结束第十四节的劝勉;这样,第二和第三组都变成不是“三组合”。此外,这个“五乘三”的结构分析过于巧妙,笔者很难相信保罗刻意地按着这种结构写出本段。

 

12“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二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这称呼在上文多次用来开始一个新的段落(或说题目:二117,四13,五1),它在这里是用来开始一段劝勉的话(如在四1,参五14)。本节和上文的关系可能是这样:保罗嘱咐读者要“互相建立”后,便想到那些特别负有教导之责的人,故此提醒读者,教会的全体信徒对他们的属灵领袖有当尽的本份。505“劝”字原文的意思是“请求”(思高,参新译、现中),如在四章一节(见该处注释)。这请求的内容包括两点,分别在本节和下一节上半。“敬重”一字的原文在上文已出现过十二次(一45,二12511,三34,四245,五2),一贯的意思都是“知道”;它在这里的用法较为特别,指“认识、承认、欣赏”一个人的价值,这种认识和欣赏理应引至下一节所说的“尊重”,但本节的动词所指的可能只是前者,并不同时包括后者(林前十六18那个动词──原文直译也是“知道”506──则本身已有后面那个引申的意思),507因此也许不宜直接译为“敬重”(新译、当圣同)、“尊重”(现中)或“尊敬”(思高)。

原文的结构(三个分词同属一个冠词之下)清楚显示,这里所说的不是三种不同的人,而是同一班人;保罗用了三个分词描写他们,头一个笼统地称他们为“辛劳工作”(现中)的,随后两个则进一步加以解释(“就是”,新译同;参现中,留意破折号),较确切地指出他们两方面的功能。508(一)动词“劳苦”在保罗书信中多数指保罗自己或别人的事奉工作,在本书和后书只用了这一次,同字根的名词则共享了四次(一3,二9,三5;帖后三8),二者同样有辛劳至身体疲乏的地步之意(详参一3注释)。(二)译为“治理”(新译同)的原文动词509在新约中另外出现七次(全部在保罗书信里),它的用法显示了三个不同的意思:“作”(新译:多三814)或“务”(三8,思高),即是“从事”;“照顾、帮助”(罗十二8);510“管理”(提前三4512,五17)、“治理”(五17,新译)、“督导”(五17,,思高)、“领导”(五17,现中)。就本节而论,四本中译本及多本英译本都采纳“治理”(新译同)、“管理”(思高)、“督导”(当圣)或类似的意思;511有释经者则认为这里的意思是“照顾”,因为以“照顾”作为“劳苦”的第一个解释,比起立即转到运用权柄的意思较为适合,而且“照顾”和“劝戒”构成自然的一对,分别代表着正面和负面的重点。512可能这两个意思在此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合并起来的:这些人在教会中负起照顾和监管的责任,因此对教会的成员和教会的活动赋有某程度的治理权。513“在主里面”(参三8,四1)一语的功用,可能不是仅要表明他们的领导是属灵(而非政冶上)的领导,514而是表示他们的治理权是顺服着授权给他们的主的心意来行使的(参徒二十28;彼前五23)。

(三)“劝戒”原文的字面意思是“使人的心思正当”,515在本节有几个译法:“劝戒”(思高、新译同)、“教导”(现中)、“善诱”(当圣)。这字在新约另外出现七次,按不同的文理有不同的重点:有一次似乎是指信徒之间一般性的彼此教导或“劝导”(罗十五14,新译、现中),两次指对不守规矩的人施以“警戒”(五14;参帖后三15)或提出“警告”(现中),其余四次意思都是指保罗对信徒(徒二十31;林前四14〔新译〕;西一28)或信徒之间彼此的“劝戒”(西三16,在此节及一28与“教导”连着出现)。同字根的名词516在新约共享了三次,分别指以色列人在旷野犯罪的事迹提供给新约信徒的“劝戒”(林前十11,思高),父母对子女所施的、主的“劝戒”(弗六4,新译),以及教会领袖对分门结党者提出的“警告”(多三10,现中)。这字在本节所指的可能是属灵方面的“教导”(现中),与行政成份较重的“治理”(照顾和监管)相对,但“教导”自然包括在信徒需要时加以警告和警戒(如在五14;帖后三15),而在这两节经文以及第十三节末句(见下面注释)所反映的教会情况下,可能这字的重点正是在警告和警戒的意思上。

总括来说,本节的三个分词描写了那些为着教会的好处而辛劳地工作,负起照顾和治理教会以及教导信徒之责的一班人;保罗显然把他们看为教会的领袖,也许他们就是一班长老(参徒十四23;“长老”在新约时代亦称“监督”),尽管保罗没有以此名字称呼他们,而是把焦点放在他们的功能上。517

 

505 Lightfoot 78; Neil 121.

506 epiginosko.

507 Cf. H. Seesemann, TDNT V 117, TDNTA 673; Best 224; Marshall 146147.

508 Cf. Ellicott 76b; Frame 192; Morris II 166; Black, 'The Weak' 312.

509 proistemi.

510 这意思比“治理”、“领导”(新译)、“作领袖”(现中)、“监督”(思高)等更符合文意:参冯:“恩赐”7475

511 Cf. AV, RV, RSV, NEB, NASB, NIV; Thayer 539bs.v..

512 Best 225; cf. B. Reicke, TDNT VI 701702, TDNTA 939; Malherbe, Paul 90; Dunn, Jesus 251. Bank, Paul's Idea 144则采纳“给予帮助”这个译法,他认为本节所指的是读者中那些来自较优越的社会阶层的人。

513 Marshall 147148; cf. Bruce 119.

514 Lightfoot 79. Cf. A. Oepke, TDNT II 541denoting an activity as Christian; Bultmann, Theology 1.329'in a Christian manner'.

515 noutheteo noun tithemi. Cf.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369'put in the right mind'.

516 nouthesia.

517 详参冯:“恩赐” 131135; Fung, 'Function or Office' 2123, 2930. Cf. also Wenham, 'Paulinism' 54b作者谓帖前五1213的证据表示,虽然保罗在帖城的时间不长,他仍然设立了某种长老的职份然后离开;因此他较早时在加拉太各教会曾选立长老(如徒十四23所记载),是完全可能的事。MalherbePaul 8889则认为保罗并不是在想两班人──负责牧养的和接受牧养的──而只是想到信徒从事的某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适当的回应。但这不是经文最自然的解释,尽管此解释符合作者的理论,即是保罗在五1215的劝勉,跟古代一些哲学群体彼此培育的宗旨和做法相符(见同书8188)。

 

13“又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

这是保罗的“请求”(12节)的第二点。译为“尊重”一字的原文518在新约共享了二十八次,在保罗书信以外的十七次中,八次以现在时式分词的格式(有或无冠词)出现,意思皆为“领袖”,519另外九次的意思是“想”、“认为”或“以(之)为”,520这也是此字在其它保罗书信中出现十次的意思(详见冯:“腓立比书” 200)。若把这动词直接连于“用爱心”一语,得出的意思便是“用……爱心对待他们”(现中),521但这解释有两点困难:动词的正确意思是“看为、认为”,将“用爱心〔直译是:在爱中〕认为”解为相等于“爱〔动词〕”这做法值得置疑;原文在动词和“用爱心”之间有副词(“格外”)相隔。因此,较符合原文次序的做法,是把动词和副词合起来成为“非常重视”之意(参思高),522又把“用爱心”一语看为形容这整个意思,从而得出“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这句话;523换言之,动词在本句的意思不是它在其它保罗书信中那个较通常的意思,而是较特别的“重视、尊重”之意,这用法与上一节的“知道”解为“认识、承认、欣赏”相似。副词“格外”已在三章十节出现过(参该处注释),指一种至极点的、无以复加的程度。保罗请求读者“本着爱”(思高)格外的尊重教会的领袖,就是说他们的动机应该是爱,而不是惧怕,也不是得奖赏或被承认的意图。

为甚么他们应以爱心格外尊重教会的领袖呢?保罗提出这个原因:“因为为了他们的工作”(新译思高、当圣)。但他们的工作为甚么使他们应受到信徒格外的尊重呢?保罗没有加以解释,不过另一些经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他们的工作是一项“善工”(提前三1),是重要的、必须的、辛劳的工作(五12;提前五17;参来十三17),是为着他们、使他们得造就的工作(参林前十六1518;弗四1112),是基督的工作(参腓二29302021)。换言之,“他们所作的工”的性质使他们配受格外的尊重;保罗的话似乎假定,他们亦是忠于所托的(参12节:“在主里面”)。也许除了这个主要思想外,“为了他们的工作”这话还包含一个次要的意思,就是“为着他们的工作的好处”(参来十三17b):信徒用爱心格外尊敬教会的领袖,可使他们的领导工作更为有效。524若果真有这个意思,这话便很自然地引到下一句,因为信徒若彼此和睦,对教会领袖的工作必有好处。无论如何,这一点是不庸置疑的:教会领袖应受尊重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所作的工,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地位。

 

518 hegeomai.

519 太二6(思高、新译、现中);路廿二26(现中);徒十五22(新译);来十三71724(思高)。另两次分别指摩西被法老立为“首相”(徒七10,新译、现中),以及保罗在路司得与巴拿巴一起传道时作了“主要发言人”(徒十四12,思高)。

520 “觉得”(徒廿六2,思高、现中),“当作”(来十29),“想象”(彼后三9,思高),“以……为”(彼后二13);“认为”(来十一11〔新译〕;彼后一13〔新译〕),“看为”(雅一2,新译),“以……为”(彼后三15;来十一26〔思高〕)。在后一组的经文,这字可能有“经仔细思考而达到结论”的含意,在首末两节(即是来十一1126)尤其如此。

521 hegeisthai ...... en agapei 'to hold in love', i.e. 'to love'.

522 hegeisthai ...... hyperekperissou 'to esteem very highly'.

523 Cf. Lightfoot 7980; Frame 195; F. Buchsel, TDNT II 907, TDNTA 303.

524 Cf. Morris II 16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the church of Christ demands effective following.'

 

“你们也要彼此和睦”

“和睦”的原文是个不及物动词,525这字在新约另外只出现三次,分别指耶稣嘱咐门徒要彼此“和睦相处”(可九50,现中),以及保罗劝勉罗马信徒要与众人“和睦”(罗十二18),又劝勉哥林多的信徒“要和睦”(林后十三11)──此节原文并无“彼此”或“与众人”526等字,不过“要和睦”跟前一句“要同心合意”是平行的,因此亦是“彼此和睦”(思高)的意思。就保罗而论,这句劝勉话可能来自耶稣对门徒的教训,这思想本身则可能来自旧约(诗卅四14〔七十士译本卅三15〕;参罗十四19;提后二22;来十二14)。本句的“彼此”原文直译是“在你们自己当中”,527但亦可解为“彼此”。528需要讨论的问题是:本句的“你们”包括那些人?保罗为甚么要在这里提出这项劝勉?

有释经者将本句看为独立的一句,与上文或下文都没有连系;他认为本句若连于上文来解释(即是解为与教会的领袖和睦相处),上文(1213a)的劝勉便会变得软弱无力。529但保罗在第十四节重新开始劝勉,这表示本句是连于上文的。在这大前题之下,(一)一些释经者认为“彼此”这个字眼反映了会众和教会领袖之间有不和的现象,并且表示那些领袖要与那些信徒同样地为这情形负责;他们猜想教会中那些“不守规矩的人”(14节;帖后三11)曾向教会领袖请求经济上的援助,后者在这事上处理失当,引致双方磨擦,整个教会的和平亦受到影响。530另一些释经者完全拒绝上述的看法,认为纯属臆测。531(二)亦有释经者虽然拒绝该说的第二点(即是教会领袖处理不当而导致磨擦),但认为第一点(即是那些不肯作工的人反对教会的领袖)是合理的,应被接纳。按这个解释,本句是特别针对那些不守规矩的份子而发的,保罗要他们尊重教会的领袖,避免(跟他们)争吵。532但在本节和上一节,在本句之前的“你们”一字都是指与教会领袖(“他们”)分开的教会一般信徒,因此本句的“你们”(原文)或“彼此”仍解为“你们自己”(现中、当圣),即是一般信徒(不包括领袖在内),是较为合理的。若这理由成立,“彼此和睦”并不是指信徒与领袖之间的关系,而是指信徒彼此之间的关系。(三)最简单和自然的解释,就是说本句指信徒彼此之间应和睦相处,像上一段所引的新约经文一样;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引起磨擦(参15节),某些属灵恩赐的彰显尤其是个可以导致分争的问题(参1920节),因此本句的劝勉常是恰当的,对读者亦不乏特别的适切性。本句紧随“因他们所作的工,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这话之后,可能有这样的含意:信徒和睦相处,会使教会领袖的治理工作变得较轻省和更有效。另一个可能的含意就是,信徒若顺从教会领袖的引导,便能制止可能在教会中出现的分争的趋势,使整个教会得以和睦共处。533

 

525 eireneuo.

526 en allelois, meta panton anthropon.

527 en heautois 'among yourselves'AV, RV, RSV, NEB; Bruce 118 n.d..即是这第三人称的反身代名词在这里是用作第二人称。有些古卷作en autois; SchmithalsPaul 167169采纳这个说法,并认为保罗在此劝勉帖人与教会的领袖和睦共处,为要巩固后者去抵抗诺斯底派的假师傅。但Milligan 73a认为这说法(异文)只可解为“藉着他们”,即是藉着他们的领导,而不能解为“与他们(和平相处)”,因为“与他们”所要求的结构是met' auton(参罗十二18〔见上注〕)。

528 en heautois en allelois, 'with one anothereach other'NASBNIV): Ellicott 77b; BDF 287; MHT 3.43.即是将反身reflexive代名词看为当作相互reciprocal代名词用。

529 W. Foerster, TDNT II 418.

530 Frame 195, 191192; cf. Morris II 167168, 164165.

531 Best 228; Neil 123.

532 Marshall 149150.

533 Milligan 72b; Bruce 120.

 

14“我们又劝弟兄们”

本句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弟兄们,我们还劝勉你们”(思高)。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三次直接称呼读者为“弟兄们”(参一4注释),第三次以此称呼开始一段劝勉的话(参四1,五12)。本节至第二十二节这段里面共有三组短句,每句由一个命令语气的动词加上一个宾词或副词(或形容动词的词组)构成:第一组(本节)包括四短句,第二组(1618a)三短句,第三组(1922)五短句。534最近有学者重倡一些早期希腊注释者的看法,即谓保罗在这里是特别向教会的领袖说话,理由是:“警戒”(即12节的“劝戒”)在该节显然是教会领袖的责任,在本节亦应该是;本节若是对整个教会说的,这话便只会削弱教会领袖的地位,但第十二节的用意正是要巩固他们的地位。535另一方面,有更多和更强的理由支持普遍的看法,即本节仍是对全体信徒的劝勉:(一)在本书的劝勉部份(四1至五22),“弟兄们”一字总是指全体会众(四11013,五112;参五25),本节不应是个例外(除非有充份理由表明本节确是例外)。(二)第十二节的“弟兄们,我们求你们”(新译、现中)和本节的“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新译、现中)在原文是几乎完全一样的结构(只是动词不同),536倘若本节的“弟兄们”是指与该节的“弟兄们”不同的一班人,此点需要由原文至少用不同的次序表达出来(譬如,把“你们”一字放在首位);因此,本节跟第十二节的对比,不是在于同受保罗劝勉的两班不同的人(教会领袖和一般信徒),而是在于同一班人(“弟兄们”)对两班不同的人(有需要的信徒,教会领袖)的态度或本份。(三)第十六至二十二节肯定是对教会整体说的;第十五节也是最好解为对整个教会说的,像罗马书十二章十四至廿一节一样(参十二节注释之前的比较表);而并无任何迹象表示,第十四节的主词(“你们〔要〕)是与第十五节的主词所指的不同的人。(四)在后书三章十五节,“警戒”(中译“劝”)不服从保罗在信上的教训者,是一般信徒的责任,不单是教会领袖的责任。537由此可见,保罗并不以为“警戒……劝勉……扶助……”等功能是教会领袖的专利,而是全体信徒共有的责任;每个信徒都当认识自己对教会其它成员的责任,并努力尽上本份。保罗随即提出四项劝勉。538

 

534 Cf. Bruce 122.比较上面注504

535 C. Masson, as cited in Best 228229.

536 Cf. erotomen de hymas, adelphoi12, parakaloumen de hymas, adelphoi14.

537 Cf. Black, 'The Weak' 315; Marshall 150; Best 229.

538 以下四个动词皆为本身可独立使用的命令语气动词imperatives,虽然在“劝”字之后较通常的结构是用infinitive(加在四10)或hina with subjunctive(如在四1;帖后三12)。

 

“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

译为“不守规矩”的形容词539在新约出现仅此一次;同字根的副词出现两次,两次皆形容动词“行”字(帖后三611),合起来的意思等于同字根的动词(帖后三7,新约仅此一次)。540这动词在古典希腊文的意思是“违犯法令”或“不受约束”,就如一个士兵离开他的行列(与西二5的“循规蹈矩”〔原文为名词〕相对);有学者认为这就是此组字汇在本书和后书的意思。541和合本的翻译反映了这个看法。但在当代的一份蒲草纸契约中(主后66年),一个父亲代表他的儿子签约为学徒,订明他的儿子若有任何时间“旷职”,他必须在约满后补回那些时间;同样,在一份二世纪末业的蒲草纸约书中,一个纺织者的学徒若因“懒惰”或生病或任何其它原因,而在一年内请假多于他所享有的二十天,便要如数补工。542这种意思(旷职、怠工)比较“不守规矩”更符合信上所反映的读者的情况(四1112;参帖后三612),因此亦较普遍被接纳;本节所指的就是那些“闲荡的”(思高)、“懒惰的”(现中)、“游手好闲的人”(新译,参当圣)──那些不负责任,不亲手作工(四11,参二9),反而用“弟兄相爱”的借口倚靠别人的供应来度日的人。543这些人成为教会经济上的负累,亦使教会或基督教的名誉受损(与四12的理想正好相反),因此保罗要教会整体的信徒“警戒”他们(这动词的意思见12节注释)。

 

539 ataktos.

540 ataktos peripatein atakteo.

541 C. Spicq, as reported in NTA §2 195758)-612 'unruly'AV, NASBor 'disorderIy'RV; Malherbe, Paul 92 Russell, 'The Idle' 107108. Cf. Barclay 207 'warn the quitters.'

542 MM 89as.v. atakteo .

543 Cf. RSV, NIV'the idle'; Neil 124; Frame 197; G. Delling, TDNT VIII 48, TDNTA 1160; W.L. Lane, NIDNTT III 955.

 

“勉励灰心的人”

译为“灰心”(现中同)的形容词在新约出现仅此一次;它在七十士译本用来翻译不同的希伯来词语,如“脾气急躁”(箴十四29,现中),“心灵忧伤”(箴十八14)或“意志消沉”(现中)、“精神萎靡”(思高)。同字根的动词544在一份主前三世纪的蒲草纸文献中跟哥林多前书十六章十三节译为“作大丈夫”(“有丈夫气概”,思高)的那个动词相对,在另一份、主后二三世纪的蒲草纸文献中的意思是“灰心”。545形容词在本句最可能的意思也是“灰心丧志气馁”(新译当圣);有释经者认为其意思是“小信”,546但虽然信心不足很容易导致灰心气馁,二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灰心的人”可能包括任何因亲人离世、挂虑他们不能有份于主再来时的救恩而灰心气馁的人(参四1318),但并不局限于这种人,而是泛指因任何缘故在基督徒生活上感到灰心丧志的人。他们需要别的信徒的“安慰”(参思高)和“勉励”(新译、当圣同):两个意思都包括在原文所用的动词内,不过重点可能是在后者,即是在“鼓励”(当圣)方面(分词在二12译为“安慰”;见该处注释)。

 

544 二字依次为oligopsychos, oligopsycheo .比前者较正确及较通常的形容词是mikropsychosEllicott 78b,与megalopsychos相对。后面这两个希腊字都没有在新约出现,但在亚里士多德(主前四世纪)的著作中分别指自足和自信,以及不足和缺乏自信的人Bruce 123。思高圣经“怯懦的”这译法,未知是否与此点有关。

545 MM 40bs.v. andrizomai, 445bs.v. oligopsychos.

546 即是与oligopistos(太六30,八26,十四31,十六8;路十二28)同义:E. Schweizer, TDNT IX 666, TDNTA 1353.

 

“扶助软弱的人”

动词原文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一次(多一9)指监督要“坚持坚守”真道(思高现中、新译),另两次指仆人“依附”(思高)或“忠于”(新译)所事奉的主人(太六24;路十六13)。它在本句的意思是“帮助”,由于帮助的对象是软弱的人,故被译成“扶助”(现中同)或“扶持”(思高、当圣)。

形容词“软弱的”原文547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五次(保罗书信占十四次),除了八次指身体方面的软弱,即是有病(太廿五4344;路九2,十9;徒四9,五1516;林前十一30),五次(仍按其字面意义)指各种软弱(太廿六41;可十四38:“肉体……软弱”,与“心灵……愿意”相对;彼前三7:作丈夫的要待妻子“有如较为脆弱的器皿”〔思高〕;林后十10:有人批评保罗说,“他的书信的确严厉而又强硬,但他本人在时却软弱无能”〔思高;后一句新译本作“他本人却气貌不扬”〕;林前十二22:“身体上那些似乎比较软弱的肢体〔如体内的器官〕,更是不可缺少的”〔新译〕),其余十二次皆属喻意性用法:“所谓‘ 神的软弱’也胜过人的坚强”(林前一25,现中);神“拣选世上的人所认为软弱的,来使坚强的人羞愧”(林前一27,现中);保罗以讽刺的口吻对哥林多信徒说:“我们软弱,你们倒强壮”(林前四10);“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即“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罗五6〔参8〕,现中);“那懦弱……的小学”(包括假神和律法)不能使人得救(加四10);“从前的条例〔利未的祭司制度〕因为软弱……就废弃了”(来七18,新译);在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一事上,保罗劝勉信徒不要让他们个人的自由抉择成为“良心软弱”的弟兄的绊脚石(林前八7910〔参12,原文用分词〕);这也是他自己紧守的原则:“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林前九22)。

但本句的“软弱”是甚么意思呢?一说认为,本节提及的三组人依次是指上文所涉及的三种人(四1112:闲懒不作工者;四13至五11:为已死的亲友和自己的得救而挂虑者;四38:受试探在性事上不贞者);换言之,本句的“软弱”指性方面的不洁。548但此说有以下的困难:(一)按此解释,保罗在上文提及那三种人的次序是:软弱的人、闲懒的人、灰心的人;相反的次序是:灰心闲懒软弱的人;两者都不是本节实在的次序。(二)本节的三句之中每句的准确意思都是难以绝对肯定的;三句都有此说所要求的意思,其可能性比起其中一句有此说所要求的意思(如上文对第一句的解释)少得多,亦即是非常微少。549另一说则把本节的三组人依次解释为闲懒不作工者(四912)、挂虑已死信徒在主再来时的命运者(四1318),以及因久候主的再来而变得疲倦、有放弃盼望之危险者(五111)。550但上面第(二)点反对理由同样适用于此说;此外,五章一至十一节一段并无提示,帖人认为主迟迟不来而变得无心等候(特别留意12节:“不用……明明晓得”;参较彼后三9清楚的提示)。第三种看法将本句解为信心软弱、对真理的掌握不足、因而导致“良心软弱”的人(见上一段所引经文最后四段;参罗十四12〔原文用分词〕)。551但哥林多前书及罗马书所反映的这种软弱,跟食物和守节的问题有关,而本书及后书并无任何证据,显示帖人有同样的问题。理论上,本句的“软弱”可解为有病,但这意思并不符合文理(难怪亦无释经者采纳);因此,可能最好的解释就是:“软弱”指道德及灵性上的软弱(参罗五6),“软弱的人”就是那些在对抗试探(包括性方面的试探:四38)、忍受逼迫、持守基督教的伦理标准、遵行神的旨意等事上缺乏力量的信徒。552

 

547 asthenes.动词“扶助”的原文是antecho.

548 Frame 196cf. 1112.

549 Best 231232.

550 Black, 'The Weak', esp. 318319.

551 Cf. Lightfoot 80; Whiteley 82; Best 231; Bruce 123; G. Stahlin, TDNT I 492, TDNTA 8384; BAGD 115s.v. 2b.

552 Cf. Neil 125; Marshall 151; Malherbe, Paul 93.

 

“也要向众人忍耐”

忍耐是圣灵所结果子中的一样美德(加五22);该节原文所用的是名词(新约共十四次,保罗书信占十次,后者的用法见冯:“真理” 346),本句用的是动词。553此词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一次,指爱“是恒久忍耐”(林前十三4),在新约另外出现八次,分别指:欠债者向债主请求“宽容”(太十八2629);主好像迟延祂再来的应许,其实是祂“宽容”世人,给他们悔改得救的机会(彼后三9,参15及彼前三20〔原文用名词〕);“神延迟”(或不会延迟:释经者的意见不一)祂对其选民的援助(路十八7,现中;参思高、新译);亚伯拉罕经过“耐心等待”而获得神所应许的(来六15,现中、新译、思高;参六12〔原文用名词〕);农夫“耐心地等待”田产(雅五7b,现中),信徒也应当忍耐,直到主来(雅五7a8,参五10〔原文用名词〕)。本句若译为“也要容忍所有的人”(新译,参思高:“容忍一切人!”),似乎与上文“警戒不守规矩的人”一句不大协调,因此它的意思较可能是“向众人忍耐”。

“众人”原文作“一切人”(下一节同;见思高),所指的不只是本节上文提及的那三种人,554因为除了他们以外,显然还有其它人也是需要信徒以耐心对待的。表面上看,本节的“一切人”应与下一节的“一切人”同义;555但下一节明说“或是彼此……或是……众人”,这个对比提示我们,保罗是在该节才首次提及教会以外的人;本节上文的三种人都是教会内的人;以弗所书四章二节用了名词“忍耐”,也是对信徒说的──基于这三点,本节的“一切人”最宜解为教会内的所有成员。556信徒在彼此的交往上──包括当他们的“警戒……勉励……扶助”不受欢迎或不被接纳的时候──要反映神对他们所显的忍耐宽容。

 

553 二字依次为:makrothymia, makrothymeo.

554 Ellicott 78b; Moffatt 41b所解释的。

555 Frame 199; Moore 82的解释

556 Best 232; Marshall 152; J. Horst, TDNT IV 383384, TDNTA 551.

 

15“你们要谨慎,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

译为“要谨慎”(现中同)的原文动词,在保罗书信的另外九次557都是“看见”之意(罗十五21;西二118),尤指看见复活的主(林前九1)或(用被动体态时)指主向不同的人(林前十五5678)或天使(提前三16)显现;但它在本节用于命令句之前,为要加重语气,其意思是“要小心”(思高、当圣)或“要注意”(新译)。原文的现在时式清楚表示,保罗要信徒继续不断的留心和实行下一句的劝勉。558由于下一句用了第三人称的“无论是谁”(直译是“任何人”),因此有释经者认为保罗的意思是:教会整体(“你们”)要留意个别的信徒,免得有“任何人”以恶报恶;但这种解释过份拘泥于复数第二人称的“你们”及单数第三人称的“任何人”之间的分别,其实这极可能只是体裁上的变化,意思仍然是“你们不要以恶报恶”。559另一方面,“不管是谁”(新译)这讲法比单说“你们”更强调“绝对不可”(当圣)之意。

“恶”字的原文560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四次(新约共五十次),显示了几方面略为不同的意思:(一)“恶”即是危险的、对人有害的,如革哩底人被喻为“恶兽”(多一12;,思高则译为“可恶的野兽”)。(二)在道德意义上与“善”相对的“恶”:作为形容词,这字指“恶友”(林前十五33,思高;参现中)、“恶欲”(西三5)、“恶行”(罗十三3,原文直译)、“邪恶的工人”(腓三2,思高);作为名词用,这字指人“制造恶事”(罗一30,新译)、以色列人“贪恋恶事”(林前十6)、因食物叫人跌倒是一件“恶事”(罗十四20,思高)、保罗愿意信徒“在恶事上毫不沾染”(罗十六19,新译,参思高),或指依附着人的“邪恶”(罗七21,思高),及以贪财为根源的“万恶”(提前六10);这字多次出现在“作恶”一语中(罗二9,三8,十三4。;林后十三7;罗七19,十三4b)。561上述的恶或恶事部份可能已包括对人的伤害,但这意思在这字的第三种用法更为明显。(三)存心加害于人的“恶”:爱“不加害于人”(罗十三10,思高)──但铜匠亚力山大“作了许多恶事陷害”保罗(提后四14,新译)──也“不计算人的恶”(林前十三5);信徒不可“以恶报恶”(罗十二17),也“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十二21)。由此可见,本句跟罗马书十二章十七节的教训完全一样;同一句亦见于彼得前书三章九节。这基本的基督教伦理教训可追溯到主耶稣的教训(太五4448;路六2736),类似的教训早在旧约中出现(箴二十22,廿五21)。

“报”字的原文562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七次(新约共四十八次),除了罗马书十二章十七节外,三次以人为主词,分别指:信徒应把“人所当得的……〔归还〕给他”(罗十三7)、夫妻应当各“尽”自己的本份(林前七3)、为儿孙的应在家中学习孝道,“报答”亲恩(提前五4);其余三次以神为主词,分别指:神“必照各人所作的报应各人”(罗二6,新译)、主会把公义的冠冕“赏给”保罗及所有爱慕祂显现的人(提后四8,新译、思高),亦会照铜匠亚力山大所行的“报应”他(提后四14)。后面这三节提示我们,信徒为何不可以恶报恶:因为神会施行报应,那是祂的特权(罗十二19)。另一个原因是:信徒若以恶报恶,就是“为恶所胜”(罗十二21a),即是被加害者的恶以及他自己内心的恶所胜,此恶对加害者的恶作出响应,以致他自己成为像加害者一样。563但“向众人忍耐”(14节)的意思,正是在别人惹动自己怒气的时候仍然不动怒,在别人加害于己之时仍然不谋报复。还有两个原因见于彼得前书二章十九至二十二节及三章九至十二节。

 

557 Concordance列出horao 一字在保罗书信出现的次数为二十八次,这是由于该书将eidon一字归入horao 之下处理。

558 On the durative force of horate see MHT 1.110111. On horao me subjunctive cf. Moods and Tenses 206, 209; BDF 3704, 3643; MHT 3.7898. horao me .(亦见于太八4,九30,十八10,廿四6;可一44;启十九10,廿二9)是古典希腊文的句法;保罗较常用blepo me (林前八9,十12;加五15;西二8;亦见于太廿四4;可十三5;路廿一8;徒十三40;来三12,十二25)。

559 分别见Frame 200Moore 82; Marshall 152. MalherbePaul 93将此句解为:那些发出“警戒”的人可能会受到被警戒者的敌意相待,面对这种响应时,他们要特别小心,不以敌意回报敌意。但此说缺乏说服力;而且罗十二17有力地支持较笼统性的解释。见正文注释。

560 kakos.

561 “作”字原文依次为katergazomai(第一处)、poieo第二至四处)、prasso(第五至六处)。参注566608

562 apodidomi.

563 Cranfield, Romans 650.

 

“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常要追求良善”

原文开始时有强烈反语气词“但”字,表示这下半节是和上半节“不要……”相反的“却要……”(思高、新译):信徒(非但)不可以恶报恶,(更)反要“在彼此相处和对待众人这方面,常常追求良善”(新译)。“追求”的原文564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次(新约共四十五次),十一次的意思是“逼迫”(罗十二14;加四29,六12;提后三12),其中多次指保罗从前逼迫教会(林前十五9;加一1323;腓三6)、归主后则(和他的同工一起)遭受逼迫(林前四12;林后四9;加五11)。其余九次皆为喻意性用法,分别指:保罗向着他的属灵目标“直跑”(腓三14,参12〔现中:“继续奔跑”);外邦人不“追求”义,以色列人则追求律法的义(罗九3031);提摩太要追求公义、敬虔、信心、爱心、忍耐、温柔、和平(提前六11;提后二22);信徒也要追求“促进和睦的事”与“彼此造就的事”(罗十四19,现中及新译),要追求“款待客旅”(罗十二13,原文直译),要追求爱(林前十四1)。本节追求的对象则为“良善”。

这字的原文565已在三章六节出现过,它在该处是作形容词用(保罗书信共二十三次,见该节注释),在本节是作名词用。这用法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二十三次,其中一次这字是雄性的,指一个“善人”(罗五7,思高;即善长仁翁),其余的都是中性,最基本的意思是本身有价值、在道德意义上是好的东西(罗七13〔两次〕、18,十二29〔参新译〕,十六19),可能特指“正当的事”(弗四28,新译;即是“靠双手诚实工作”,现中)或对别人有益的事(罗十二21;加六10;门14);在这个基本意思上,“行善”一语出现数次(罗二10;如六10;弗四28;罗七19,十三3b;弗六8)。566这字另外的几个意思分别是,“益处”(罗八28,十三4,十五2;门6〔参现中〕)、属灵的“美事”(罗十15,新译;十四16,参新译)、“善果”(罗三8,思高),以及物质上的“美物”(加六6,新译,参思高)。本节的“追求良善”既是与上半节的“以恶报恶”相对,所指的善就是对人有益的事,如在“以善胜恶”(罗十二21)一语中。567保罗的意思不是笼统地要信徒“彼此关心,为别人的好处着想”(现中,参当圣),而是特指信徒面对别人(包括信徒及非信徒)的敌意甚或逼迫时,仍要向他们显出爱心的行动,做对他们有益的事。568换言之,保罗要帖人追求爱(参林前十四1),就如他为他们祈求爱一样(三12);这就再一次提示我们,在基督徒的生命中,神的工作和人的努力(这是二者的正确次序)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承的(参四1及三5注释末段)。  保罗在此不但秉承耶稣的教训,劝喻信徒以德报怨,并且从四方面强调下半节的话:先有副词“常”字,表明这是信徒当坚守的原则;继而把名词“良善”放在动词之前,以示强调;所用的动词(原指猎人“追逐”猎物)比二章人节所用的“求”字(见该处注释)更强有力地表示,这是信徒要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的目标;569最后(按原文次序),“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众人”将此原则应用至最广的范围。

 

564 dioko.

565 agathos.

566 “行”字原文依次为katergazomai(前三处)、poieo(后三处)。参注561608

567 Lightfoot 81谓本节的to agathon 是指对人有益的事,to kalon则指绝对好、从道德角度看是好的事。但此二字在保罗书信的用法并不绝对支持此说:二字在罗七18ab(两个“善”字在原文依次为前后二者)及罗七1921(与“恶”相对的依次为前者和后者)看来都是同义词。另一方面,二字在罗十二1721及加六910(两处皆依次为后者及前者)则似乎有略为不同的重点。因此,我们不应按一绝对的区分来解释,而是视乎每处经文的情况而定。参冯:“真理” 37598

568 Neil 126; Best 234; Morris II 171; W. Grundmann, TDNT I 16, TDNTA 4; Ridderbos, Paul 299.

569 G. Ebel, NIDNTT II 806807.

 

16“要常常喜乐”

名词“喜乐”已在上文出现四次(参一6注释),动词则只是用了一次(三9)。此字570在其它的保罗书信出现二十七次(新约共七十四次),其中四次与“哀哭”相对(罗十二15〔两次〕;林前七30〔两次〕),一次与“忧愁”相对(林后六10),十四次(如在本书三9)指出保罗因何事喜乐(罗十六19;林前十六17;林后七791316,十三9;腓一18ab,二1718,四10;西一20,二5详见冯:“真理” 344345),四次分别指盼望是喜乐的基础(罗十二12)、爱的一个特征是“不以不义为乐”(林前十三6,思高)、哥林多教会有些人“本该叫〔保罗〕喜乐”(林后二3,思高)、腓立比人会因再次见到以巴弗提而喜乐(或作:因见到他而再次喜乐,腓二28),其余四次(如在本节,参罗十二5)是劝勉信徒“要喜乐”(林后十三11,新译、思译)、“要靠主喜乐”(腓三1)、“要靠主常常喜乐”(腓四4〔两次〕)。副词“常”字提醒我们,喜乐是信徒应恒常无间地保持着的态度,像保罗所表现的一样(林后六10),而“常常喜乐”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信徒喜乐的基础、根源和对象,乃是主耶稣和祂所成就的救恩并圣灵的工作(参一6及该处注释),这些是不受环境影响的(参冯:“腓立比书” 432433)。加尔文说,“一个人若不把基督的义和永生的盼望视为宝贵到一个地步、以致他在忧愁中仍然喜乐,他就是对神极度忘恩负义的。”571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是对的;但若有信徒患了精神病性忧郁症,对他引用本句或类似的劝勉不但无济于事,反会增加患者的罪咎感,甚或是一种残忍的做法;572他所需要的,首先是获得医治。

 

570 clairo.同字根的复合动词synchairo在保罗书信用了四次(林前十二26,十三6;腓二1718),在新约另外出现三次(路一58,十五69)。

571 Calvin 375.

572 Cf. Whiteley 83.

 

17“不住的祷告”

“祷告”一词的名词已在一章二节出现过,本节用的是动词,573在此一并作字义研究。名词在保罗书信用了十四次(新约共三十六次),一次指夫妻为了要专心祷告而同意暂时分房(林前七5),四次与“祈求”连着出现(弗六18;腓四6;提前二1,五5;二字的分别见一2注释),七次的意思显然是、或至少包括代求──其中两次指读者为保罗祷告(罗十五30;门22),但多数指保罗(罗一10;弗一16;门4)或他的同工(西四12)或二者一起(帖前一2)为读者祷告──另二次用于“要恒切祷告”一语中(西四2;罗十二12)。动词在保罗书信出现十九次(新约共八十五次),包括本书及后书四次(本节、25节;帖后一11,三1);其中七次指代求──或是保罗及同工为读者祷告(腓一9;西一39;帖后一11),或是保罗请求读者为他和同工祷告(西四3;帖前五25;帖后三1),五次提及“如何”祷告──“用方言……用灵……用理智”祷告(林前十四14a15〔两次〕,新译)、“藉着各样的祷告和祈求,随时在圣灵里祈祷”(弗六18,新译)、“不断”地(本节,思高;参西一39;帖后一11),另外七次皆指信徒的祷告──主词分别是“我们”(罗八26)、“男人”(复数:提前二8)、男人或女人(单数:林前十一4513)、说方言者(单数:林前十四13)、“我的灵”(林前十四14b)。祷告的对象通常是神(一2;参该处注释;林前十一13;弗三14),虽然保罗在他的私祷中亦曾向主耶稣祈求(林后十二8),在本书(三1112)及后书(二16)则更以主耶稣和神同时作为他的“祈愿”的对象。

译为“不住的”的原文副词已在上文出现两次(一3〔原文一2〕,二13),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罗一9);同字根的形容词574在新约只用了两次,一次指保罗因以色列人的不信心中有“不断的痛苦”(罗九2,思高),另一次(像副词出现的四次那样)与祷告有关(提后一3)。本句的意思显然不是说信徒要停止所有其它活动来“不住的”(新译同)祷告;若要严格地按副词的字面意义来解释,本句最可能的意思就是信徒要存着祈祷的态度、以祷告的精神来从事一切的活动,他们要过一个与神相交的生活,以致祷告(不论是有声或无声的)是自然和容易的事。575但“不住的”在一章三节及二章十三节并不表示保罗和同工无时无刻不记念帖人的好行为及为他们感谢神,而且用“不住的”、“常常”等字眼提到祷告似乎是古代信札体裁的一部份(参一2注释注8),因此本句也不必解为“无时无刻不祷告”而可能只是“〔要〕常常祷告”(现中)之意,“不间断的祷告”(当圣)即是“要恒切祷告”(西四2;罗十二12)。无论如何,本节并没有“信徒不必定时祷告”的含意;当代的犹太人和基督徒都有每天祷告三次的习惯(参诗五十五17;徒三1,十30),“不住的祷告”对他们最起码的意思就是“不要疏忽每天经常的祈祷”,今天的信徒若不定时祷告,可能会根本忘记祷告。由于本句的“祷告”跟下一节的“谢恩”是分开的,“祷告”的内容主要指信徒为自己的需要祈求,但亦包括为别人的需要代求(参25节)。576

 

573 二字依次为:proseuche, proseuchomai.

574 二字依次为:adialeiptos, adialeiptos.

575 Cf. Ellicott 80b; Lightfoot 81; Best 235; Bruce 124; Marshall 155.

576 Cf. also Wiles, Prayers 286.

 

18“凡事谢恩”

“凡事”的原文词组在保罗书信的用法显示三个略为不同的意思,它在本句最可能的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之下”(详见冯:“腓立比书” 438),即是“在任何环境中”(现中)、“无论遭遇甚么事”(当圣),包括遭受逼迫(参一6,二14,三3)。“谢恩”原文直译是“感谢”(思高、现中);同字根的名词见于三章九节(参该处注释),同字根的形容词见于歌罗西书三章十五节(新约仅此一次),本节用的动词577在保罗书信出现二十四次(新约共三十八次),包括本书三次(一2,二13,本节)及后书两次(一3,二13);除了一次指对人表示“感激”(罗十六4,新译),其余皆指向神表示感谢(罗一21;林前十四17;弗一16,五20;本节),包括四次特指进食前谢祷之举(罗十四6〔两次〕;林前十30,十一24),十二(或十三)次明说神是感谢的对象(罗一8;林前一4〔、14〕,十四18;腓一3;西一312,三17;门4;帖前后本节以外的四节),另一次动词以被动格式出现(林后一11)。不感谢神是不信神的人的一个特征;相反的,“感谢”是对“ 神的恩典”自然和合宜的回应(林后四15,现中)。信徒是领受了神诸般恩典的人(参冯:“恩赐” 501),因此类似本句的劝勉话屡次出现在保罗的书信中(弗五420;西三17,参二7,三15;提前二1,参四34),歌罗西书四章二节及腓立比书四章六节更加强调,信徒在祷告祈求之际,应不忘献上感谢(参冯:“腓立比书” 439)。

以上三句(1618a)所提及的三件事情也在腓立比书四章四至六节连着出现;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祷告应不离感谢,而不住的祷告就是常常喜乐之法,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如此,因为信心藉祷告得以坚固,有坚固的信心才能以主和祂的救恩为乐。因此,与其说这三句话指出三种态度,不如说三者是一个态度的三面。578不但如此,这三句跟上文(1215节)亦有逻辑关系:上文描写的是信徒彼此间及与外人(15节末,原文次序)的关系,此三句则描写信徒内在的生命;信徒有了这种内在生命的态度,才能有上文所述的表现,因为后者只是反映前者。579举例说,一个信徒若非存感恩的心以主为乐,并藉祷告获得神的帮助,又岂有能力实行“不要以恶报恶,反要以德报怨”(15节)这与人的本性相违的教训呢?

 

577 形容词及动词依次是eucharistos, eucharisteo.

578 O'Brien, 'Thanksgiving' 65.

579 Best 234.

 

“因为这是 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本句指出上文教训的原因:“因为”神的旨意是这样。但“这”字所指的包括那些话?释经者提供了三个可能的答案:(一)“这”字单指上文最后一句,因为保罗似乎总是特别强调感谢(腓四6;西三15);(二)“这”主要指最后一句,但前两句跟它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不必将那两句拒诸神旨意的范围外;(三)“这”包括上文三句(1618a)。580鉴于上一段的讨论,正确的答案无疑是第三个看法。“神……的旨意”一辞已在四章三节出现过,所用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见四3注释注35),意思也是完全一样。按原文的次序,此辞随后由两个以介系词引介的词组加以形容:句末的词组是“向为你们所定的”(当圣同现中)或“对你们所有的”(思高);581在前的词组直译是“在基督耶稣里内”(新译、当圣同思高)。此语已在上文出现一次(二14;参一13;亦参一10注释及注190);若按它在该处的意思来解释本句,得出的意思就是“ 神为你们这些属于基督耶稣的人所定的旨意”(现中)。582可是,按原文的次序此语是紧随“神的旨意”之后并直接形容它的;因此,此语可能有较完满的神学性意义(参一1b注释),指神的旨意是藉着祂在基督里成就救赎而显明出来,信徒亦唯有藉着基督(或神所赐的圣灵〔四8〕,二者在信徒的主观经历里是不能分的;参冯:“真理” 305306)才能够实行神的旨意。583保罗在本节加上此语来形容“神的旨意”,强调了后者“独特地属于基督教”的性质(四3所谈的神的旨意基本上与犹太人的理想相符)。584

 

580 Cf. 1Ellicott 81a; 2Moffatt 42a; 3Lightfoot 82; Best 234, 236.

581 eis hymas. Frame 201, 203则认为其意思是“为你们的利益”。

582 Cf. Bruce 125; A. Oepke, TDNT II 541.

583 Cf. Milligan 75b; Neil 128; Morris II 174 .See also Collins 278.

584 Cf. Frame 201; Best 236.

 

19“不要销灭圣灵的感动”

第十八节下半节结束了第十六至十八节上半节所构成的“三组合”,第二十三节是保罗为读者献上的第二次祷告,可见本节至第二十二节是一小段;此段由五个短句构成(参五14注释首段),首二句(1920)用负面的方式表达,第三句用正面方式(21a),其下再分为正负两个可能性(21b22)。按此了解,本段是由一个主题──圣灵在教会中的彰显──串连起来,其中的思想以笼统性的“圣灵的感动”开始(19),继而转为特指“先知的讲论”(20),然后再回到笼统性的“凡事”(2122)上。585一些释经者认为,本段的劝勉是笼统性的,适用于当时任何外邦信徒组成的教会,因此不是针对帖人的特别情形而发的;似乎对此说有利的一点,就是本段的五短句跟上文的三短句(1618。)好像构成一份简短的“礼拜程序”,但后面这个看法是未经证实甚或无法证实的。另一方面,本段的劝勉至少是针对一世纪教会面对的一个真实问题而发的,而除了哥林多前书十二至十四章外,其它的保罗书信再没有讨论本段提及的问题,因此合理的推论是,本段的劝勉(即使其中含有传统数据)仍是由帖人面对的问题引发的,不过这问题的严重性远不及后来哥林多教会所面对的那么大。586

本句按原文的次序直译是“灵不要熄灭”。这有冠词的“灵”字(虽无形容词“圣”字)显然与“圣灵”同义(见四8注释),在此所指的不是圣灵本身,而是圣灵的恩赐(参思高:“神恩”)。“熄灭”(新译)的原文587在新约另外出现五次,都是按字面意思来使用,分别指神仆耶稣不“吹灭”将熄灭的灯心(太十二20,参思高)、没有油的灯要“熄灭”和地狱的火永不“熄灭”(现中:太廿五8;可九48)、信徒若拿起信心的盾牌,就能“扑灭”那恶者的一切火箭(弗六16,新译、思高),以及信心的英雄藉着信“熄灭”烈火的威力(来十一34,思高)。在本句则为喻意性用法,以“熄灭”来指“抑制”(现中)圣灵的恩赐(与提后一6“把……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相反);这种生动的描绘是恰当的,因为新约作者常以“火”喻圣灵(徒二34;罗十二11588参太三11=路三16),故此抑制圣灵的恩赐可喻为扑灭圣灵的火。原文所用的结构589有两个可能的意思:一个是终止已经在进行中的行动,另一个是习惯性地制止自己不去作那件事;就本句(及下一句)而论,鉴于本段是针对帖人一个实在的问题而发的,前一个意思较为可取。590

“销灭圣灵的感动”(当圣同)这个译法,似乎假定本节所指的是圣灵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这话的意思就是不向圣灵降服,不愿意遵行祂的旨意;相反的,不消灭圣灵的感动即是顺服圣灵,这包括顺从神的话清楚的教导,以及存信心接受神的安排。591按此解释,本句跟“不要使 神的圣灵忧伤”(弗四30,现中)同样提出信徒可能得罪圣灵的一种方式,就如新约他处提到非信徒得罪圣灵的几种方式(“亵渎圣灵”:可二28;太十二31;“抗拒圣灵”:徒七51;“侮辱……圣灵”:来十29,新译,参现中)。但若本段叫指的是圣灵恩赐的彰显(见上文),则本句“圣灵的感动”,与下一句“先知的讲论”相较之下,可能泛指一切在圣灵感动下发出的话语──按保罗书信有关属灵恩赐的教训,受灵感动而说话的恩赐包括作先知或说预言、辨别诸灵、说方言及翻方言等恩赐(见冯:“恩赐” 5153,详参6068)。“不要抑制圣灵的工作”(现中)可能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有这等恩赐的信徒不要拒绝说出他们受圣灵感动而得的信息──因为圣灵的感动并非一种不能抗拒的冲动(参林前十四2733)──耶利米似乎曾试图这样作(耶二十9);(二)教会整体或个别信徒不要禁止有这等恩赐的信徒运用他们的恩赐(参林前十四39;摩二12;弥二6)或忽视他们受感而说的话。不论是抑制自己或别人,或是忽略受灵感而说的话,都等于扑灭圣灵的火、熄灭圣灵的光,使教会得不到造就592──因为神赐下属灵恩赐的目的,正是要使信徒得着造就,教会得以长进(参冯:“恩赐” 7778)。

 

585 Cf. E. Schweizer, TDNT VI 422 n.597; Henneken 107108; Gaffin, Perspectives 71.

586 Cf. Marshall 157, over against Whiteley 84; Best 237. 关于帖前五1622此段可视为一份简短的“祟拜程序”,见:F. Lang, TDNT VII 168, TDNTA 1009; especially Martin, Worship 135136.

587 sbennymi.

588 “要心里火热”原文toi pneumati zeontes较可能的意思是“要让圣灵将你们燃烧起来”:cf. Cranfield, Romans 633634; RSV'be aglow with the spirit'

589 me present imperativeas distinguished from me aorist subjunctive

590 Cf. respectively, Milligan 75a; Moore 83; and Bruce 125.

591 Cf. Walvoord, Holy Spirit 220, 223.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本句所指的是信徒因闲懒不作工、不道德的行为及其它的罪,以致在生命中失去属灵的能力和喜乐Morris II 175; cf. Lightfoot 82.

592 Cf. Bruce 125; Best 238; R.K. Harrison, C. Brown, NIDNTT III 110.

 

20“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

本节提供了上一节所说“抑制圣灵的工作”一个特别的例子,就是“藐视先知的讲论”。原文动词593在新约另外出现十次(保罗书信占七次),一次指希律和他的兵丁“侮辱”耶稣(路廿三11,现中);另一次引诗篇的话,指耶稣是被匠人所“弃而不用”的石头,却成了屋角基石(徒四11,思高);其余八次意思皆为“藐视”(路十八9;林前十六11;加四4)或“轻视”(现中、思高:罗十四310),其中三次(如在徒四11)以被动体态出现(参思高:林前一28,六4;林后十10〔有人说保罗的言语“可〔被〕轻〔视〕”〕)。这动词在本节的准确意思,有待我们了解原文那个复数直接受事词594的意思后才能断定。

这名词在新约另外出现十八次(保罗书信占八次),一次指从事先知的活动(启十一6,参思高:“尽先知任务”),四次指“说预言”(罗十二6)或“作先知”的恩赐(林前十二10),即是“先知之恩”(思高:林前十三2,十四22),其余皆指旧约的“预言”(太十三14;彼后一2021)或新约的先知所说的“预言”(提前一18,四14;启一3,十九10,廿二7101819)或“先知话”(林前十四6,思高)。这词在本节既是复数的,它的意思就不大可能是“先知之恩”(思高),而较可能是“先知的讲论”(复数指多次的活动),或更可能是“先知的话语”(新译),如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八节(该处原文也,是用复数),复数所指的是不同种类的或在不同场合发出的“先知话”。595这样,动词的意思也就不仅指态度上的“藐视”或“轻视”(思高、现中、当圣),而是同时包括拒而不纳(参徒四11)之意。

按加尔文的了解,本节名词所指的,是先知以“神旨意的演绎者”的身份将圣经解释及应用于当前的需要,596这也是“先知的讲道”(当圣)此译法所提示的意思。可是,解释及应用圣经并不是先知的工作,而是教师的工作;先知的特色,就是直接受圣灵的感动而说话(详见冯:“恩赐” 626368241242)。“先知的话语”的内容可以统称为“启示”,不管那是关乎教会宣教事工崭新的一步(徒十三13)、对信徒体的劝勉及造就(林前十四3,参思高)、将要发生的事(徒十一2728,廿一1011)、“主的话”(帖前四15,参该处注释),或末日的情形(启一3,十11等〔见串释第十七注〕)。597按保罗的教训,新约的先知在地位上仅次于使徒,作先知或“说预言”的恩赐是信徒最当羡慕的恩赐,只有这项恩赐在保罗书信讨论属灵恩赐的所有经文中都出现(详见冯:“恩赐” 606452);可见保罗如何重视这恩赐。598难怪保罗在上一节提醒信徒不要抑制圣灵的工作后,在本节特别叫也们不要藐视和拒绝先知的话语。

有释经者认为,那些闲懒不作工者(参14节)可能曾“受圣灵感动”向教会提出由教会供养他们的要求,他们这样误用了属灵恩赐,使教会的领导者(12节)对属灵恩赐的真确可信性产生怀疑;可是并无证据显示那批人具有特殊的属灵恩赐,倘若真有人这样滥用其恩赐,保罗必会更直接和有力地处理那个问题。599又有认为帖城的教会曾发生“欺哄人〔和〕被人欺哄”的事件(参提后三13),致使属灵恩赐蒙受了不美之名;可是并无证据显示曾有预言被证实为不确,因此另有释经者认为帖人之所以会“藐视先知的话语”,“是由于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使他们忽视别人想用来建立他们的话(包括直接的劝勉,参1213节),600但此解释过于笼统。亦有认为当时帖城的教会中(像其后哥林多教会一样)有一种趋势,就是将那些较惹人注目的恩赐看为比说预言的恩赐更重要;601但第十九节提示我们,大体上说,帖城教会的问题跟哥林多教会的刚好相反:在该处保罗要抑制他们过度的运用说方言的恩赐,在这里却叫他们不要抑制圣灵的工作。因此,较可能的解释是认为帖人在属灵恩赐的问题上产生不和谐的现象:部份信徒热衷于属灵恩赐,在运用其恩赐时没有“照规矩按次序而行”(林前十四40,思高),他们那些“先知的话语”常是属“忘我”或“身外境界”性质的,容易沦为狂野、鄙俗或怪异,在外表上与异教的一些宗教行为相似;这就引起教会内另一些信徒的强烈反应,对任何人自称为受圣灵感动而说的话,特别是“先知的话语”,一律采取怀疑及不接纳的态度,保罗惟恐这些人矫枉过正,因此提醒他们不要以偏盖全的、原则性地拒绝一切受灵感而说的话(19节),尤其是不要藐视先知的话语(本节),即是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他随即(2122节)向他们指出正确的响应及处理方法。602

 

593 exoutheneo. 另一个动词kataphroneo 也是“藐视”(罗二4;林前十一22)或“轻视”(提前六2,思高;四12“小看”)之意。二字的分别在于:前者的着眼点是客观的,在于“被藐视的人或物被视为毫无价值”的事实,后者的着眼点则是主观的,在于主动者内心的态度cf. Morris II 176 n.53.

594 propheteiasaccusative plural, from propheteia.

595 Cf. Frame 206; RobertsonPlummer, First Corinthians 297.“先知的讲论”也可能是这个意思。

596 Calvin 376377.

597 Best 239.

598 Cf. Dunn, Jesus 227228.

599 Cf. Best 238, Over against Frame 161, 204.

600 Moore 84, over against Ellicott 82b.

601 Bruce 125.

602 Cf. Milligan 75b; Neil 130; Best 239; Henneken 104106, 110; Dunn, Jesus 269. Marshall 158159则认为先知的话语在帖人的教会受到藐视,很可能是因为那些信息的种类繁多、价值不一,其中一些“先知话”的素质值得怀疑,致使先知说话的整个现象蒙受恶名。

 

21“但要凡事察验”

如上文指出(见19节注释首段),本节和下一节仍是关乎圣灵的彰显的问题,因此“凡事”(新译同)并非广义的“每一件事”(现中),即绝对地指“无论甚么事”(当圣),而是侠义地指上文所论圣灵恩赐的彰显,包括受灵感而说的话,尤其是先知的话语。603三本中译本(新译、现中、当圣)于句首并无“但”字,似乎是支持前一个、广义的解释,但这字很可能是原文的一部份,此点也是支持后一个、狭义的解释,因为“不要……不要……但要”这结构提示我们,现在所论的仍是同一个题目。604“察验”或“考验”(思高)的原文已在二章四节用过两次(首次译为“验中”;见该处注释)。“十二使徒遗训”提出了一些辨别真假先知的标准,例如:先知若留宿超过两天,若他向人要钱,若他并不实践自己所教导的,他就是个假先知(11.310)。保罗在此要信徒察验的,不是先知本身,而是“一切”(思高)先知的话语、其它受灵感而说的话,以及灵的彰显的任何其它形式。

保罗把“凡事察验”的责任放在教会整体身上,不是只放在有“辨别诸灵”的恩赐(林前十二10;参冯:“恩赐” 6465)的人身上;605后者似乎有一种直觉性的本能,不用试验而能分辨出甚么是和甚么不是从神来的(参徒十六18),但即使没有这特殊恩赐的信徒,亦有责任按照使徒教训的一些原则,去“详细审察”(现中)一切自称为圣灵之彰显的现象。这些原则包括:是否与“耶稣是主”及“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真理相符(林前十二3;约壹四2),能否使教会得造就(林前十四26),有否显出圣灵的果子,特别是爱(林前十三章;加五13142223),以及是否与已知的福音真理及使徒教训一脉相承、和谐一致(加一89;帖后二15)。

 

603 Cf. Denney 356a; Neil 129; Whiteley 85; Best 237; over against Lightfoot 84.

604 这是较自然的看法,虽然Lightfoot 84接受了原文有de字后cf. Metzger 633,仍然将“凡事”解为广义的。

605 如一些释经者的解释cf. Ellicott 82b; Lightfoot 84; Best 240; G Friedrich, TDNT VI 855.

 

“善美的要持守”

“善美”或“美善”(现中)这形容词的原文(在此加冠词作名词用)是跟第十五节(及三6)的“善”字同义的另一个字,606此字在保罗书信另外用了四十次(新约共一○一次),显示了两方面的主要意思。第一方面的意思是:在道德意义上是好的、高尚的、可称赞的,如在“善行”(提前五1025〔新译〕;多二7)、“善工”(提前六18〔思高〕;新译:多二14,三8a14)、“美事”(多三8b)、607“行善”(罗七18〔思高、新译、现中〕;加六9;罗七21〔现中〕;林后十三7〔思高〕;在后二次与“行恶”相对)、608“众人以为美的事”(罗十二17;林后八21〔新译〕)、“好名声”(提前三7)、“怀好意”(加四18b,思高)等词语中;另三节经文分别提出一件“好”的(罗十四21)、“不好”的(林前五6)和在我们的救主神看来是“美好”的事(提前二3,新译)。

第二方面的主要意思是:在本质及特性上是好的,因而是对特定之目的非常合适的,如谓“凡 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提前四4),神的律法是“善”或“好”的(罗七16;提前一8),又如在“好仆役”(提前四6a,新译、思高)、“精兵”(提后二3)、“美好的地步”(提前三13;思高作“优越的品位”)、“美好的基础”(提前六19,新译)、“美善的教训”(提前四6b,新译)、“所交托你〔提摩太〕的善道”(提后一14;,思高“你所受的美好寄托”较贴近原文结构)等词语中;在“美好的仗”(提前一18,六12a;提后四7)、609“美好的宣认”(现中:提前六1312b)、“美好的工作”(提前三1〔现中〕,指监督的职份)等词语中,此字的意思较近乎“高尚的、可称赞的”;另外六次提到一些好的,即是利便、有益或健康的事:“男人不接近女人”(林前七1,新译、思高)、“安于现状”(林前七26ab,现中)、“宁可死”(意即死了更好:林前九15)、“保持像我〔保罗〕”(林前七8,新译),即是“过着独身生活”(现中),以及“受人(怀好意)关心”(加四18a,思高)。

在本节,若前一句的“凡事”按广义解释,“好”字(新译、思高)便有上面第一方面的意思;但上文已指出“凡事”应按侠义解释,因此“好”字有上述第二方面的意思,指“试验及格、显为真正(即不是膺品)”的610受灵感而说的话或圣灵彰显的其它方式。这些属灵的真品,信徒应当“持守”(新译同)。这动词的原文611在新约另外出现十六次(保罗书信占九次),除了一次作不及物动词用在“向岸驶去”(徒廿七40,新译)此航海术语外,全部为及物动词,其中一次以被动体态出现,指受律法的“束缚”(罗七6,思高);在主动体态的十四次中,一次指一个客人“去坐”末席(路十四9,思高),五次的意思分别是“拦阻”(帖后二67)、“留住”(路四42)或“留下”(门13)和“抑制”(罗一18,思高)或“压制”(新译),余下八次则分别为“拥有”(现中:林前七30;林后六10)或“持守”之意──所持守的包括神的“道”(路八15)、使徒所传的福音(林前十五2)和所传授的教训(林前十一2,新译、思高)、信徒“起初的信念”(来三14,新译)、“坦然无惧的心和可夸的盼望”(来三6,新译),即是他们“所宣认的盼望”(来十23,现中)。

 

606 kalos. 15及三6agathos.

607 “善行”及“善工”在原文皆为erga kalakala erga'good works')“美事”在原文并无“事”字。

608 “行”字原文依次为katergazomai(前一处)、poeio(后三处)。参注561566

609 “仗”字原文依次为strateia(头一次)、agon(后二次)。

610 Thayer 322s.v. b; BAGD 400s.v. 2c b; Neil 131'like a coin which rings true'.

611 katecho.

 

22“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

上一句正面的劝勉其实已把本句的意思包括在内,不过这负面句不但加强了保罗的呼吁,更提出了“各样的恶”与单数“善美的”之对比。612这两句话本身构成了一项一般性原则的正负二面(参赛一1617:“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但由于文理提示这两节仍是关乎圣灵之彰显的问题(见19节注释首段),因此也许保罗是把一项广泛的原则应用于一件特别的事情上。613既是这样,动词的意思(原文用法见四3注释)便不是“禁戒不作”(当圣同),而是“远避”(思高)、“远离”(新译)或更确切地“弃绝”(现中)“各种坏的”(思高)──即是假的灵恩现象。

“各样的恶事”(新译同)原文引起了两个相关的问题:“样”字的准确意思是甚么?“恶”字在此是形容词还是用作名词?“样”字的原文614在新约另外出现四次,一次的意思是“(凭)眼见”,与“(凭)信心”相对(林后五7),其余三次分别指神的“形像”(约五37)或“容貌”(新译、现中;与“声音”相对)、基督登山变像时的面“貌”(路九29)、圣灵降临在基督身上时彷佛鸽子的“形状”(路三22)。若以此字在本节为外表形像之意,并把“恶”字看为名词,得出的意思便是一切可见之“形式的恶事”(当圣)。615但在蒲草纸文献中,此字常在“每一种”这词语中出现(与本节原文所用那两个字完全相同),因此很可能这正是本节原文的意思。616关于第二个问题:若“恶”字是名词,便得“各样的恶事”之意,若是形容词,得出的意思则为“各种坏的(……)”(思高)。此字的原文(无冠词)是跟第十五节的“恶”字同义的另一个字,617此字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十二次(新约共七十八次),其中四次(加冠词)作名词用,分别指“那恶者”(帖后三3;弗六16)、“那〔犯罪的〕恶人”(林前五13)及笼统性的“恶”(罗十二9)或“恶事”(思高),其余八次皆为形容词,分别用于“恶人”(帖后三2;提后三13〔思高、新译〕)、“恶行”(西一21)、“恶意的猜疑”(提前六4,思高、新译)、“邪恶的世代”(加一4,思高、新译)、“邪恶的日子”(思高:弗六13〔单数〕,参五16〔复数〕),以及“各种凶恶的事”(提后四18,思高)等词语中。上述的用法提示我们,本节的“恶”字应视为形容词,理由有二:(一)作名词用时,此字皆有冠词,但它在本节是无冠词的;(二)本句的结构跟上引经文最后一节在原文非常相似,支持“各种坏的(灵恩现象)”这个意思,与“各种凶恶的事”平行。618

上文(本节注释首段)曾谓本节及上一节下半也许是一项广泛原则的正负二面;更确切地说,这两节经文(包括21a)可能反映了耶稣曾说过关于兑换银钱者的一个比喻。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主后二世纪)在其“杂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要做好的银行家,把一些东西丢弃,但把好的留下来”;该撒利亚主教巴西流(主后四世纪)在其“讲道集”中亦有类似的话:“……像一个认可的银行家那样,他会把检验及格的留下来,但会远避每一种坏的。”619饶有意义的一点,就是革利免“把好的留下来”及巴西流“远避每一种坏的”这两句话,其原文依次与上一节“善美的要持守”及本节“各种坏的,要远避”非常相似;620此点亦有力地支持上文所采纳对本节的解释──“各种坏的(灵恩现象)”,不是“每一形式的恶”。621

保罗在这里(1922节)为信徒提供了响应“灵恩运动”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法:一方面,要存开放的态度,以免矫枉过正、犯了抑制圣灵工作的大忌;另一方面,不要把一切自称为“圣灵恩赐之彰显”的现象都囫囵吞枣般接受过来,乃要“考验一切,好的,应保持;各样坏的,要远避”(思高)。不消说,我们若要依循使徒在此的教导,就要先对圣灵的身份和工作有所认识,因此“圣灵论”不应只是神学生才修读的课程,而是每个信徒都当留意的课题。622

 

612 Frame 207.参“肉体所行的”(复数)与“圣灵的果子”(单数)之对比(新译:加五1922);冯:“真理” 340

613 分别见:Bruce 126; Marshall 159.

614 eidos.

615 Cf. Milligan 77 a. Calvin 378379认为这里所指的是“看来是(其实并非)恶”的教义,又在其“哥林多后书注释”中引用保罗不接受教会金钱的做法(林后十一7912)作为信徒应“远避一切看来是恶的外观”的一个榜样cf. G. Bertram, TDNT V 473.Frame 209指出,这解释有两个弱点:(一)本句与上句的对比显示本句的重点是在“恶”字上(与“善美的”相对),但此解释则强调了“看来”之意;(二)将名词解为“外观”that 'which has the appearance of evil',从字义的角度看是颇有疑问的。即使我们采纳“形像”为此字在本句的意义,本句的意思也只是'evil which can be seen'而不是'that which appears to be evil'so, correctly, Morris II 179.

616 Lightfoot 87; Ellicott 83b; Robertson, Pictures 4.38; MM 182 s.v.pantos eidous 'of every kind'; BAGD 221s.v. 2; Thayer 172s.v. 2.

617 poneros, 15节用kakos.二字若有分别的话,可能前者比后者更能表达邪恶的积极活动:cf. Trench 315317(§84, 38(§11.

618 比较:
   提后四18  rhysetai me ho kyrios apo pantos ergou ponerou
   帖前五22               apo pantos eidous ponerou apechesthe.
Cf. Lightfoot 68; Frame 208209; Denney 357 a; Dunn, Jesus 236; over against Moffatt 42b; BAGD 691s.v. 2 c; Thayer 53s.v. 2 b; G. Harder, TDNT VI 562, TDNTA 914; E. Achilles, NIDNTT I 567 G. Braumann, NIDNTT I 704.

619 Clement of Alexandria, Stromateis 1.28. 177 Basil, Homilies 12.6; cited in Moule, Birth 145.后者n.2指出这样的话在教父的著作中出现不下六十九次。

620 比较:
   帖前五21b to kalon katechete(用动词)
   革利免        to de kalon katechontes(用分词)
   帖前五22  apo pantos eidous ponerou apechesthe
   巴西流        apo de pantos eidous ponerou aphexetai

621 Cf. G. Kittel, TDNT II 375, TDNTA 202.

622 Cf. Marshall 159160.

 

七 保罗再次祷告(五2324

23愿赐平安的 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24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

这两节经文可以看为结束全书的一个笼统性的祷告,若是这样,便构成完全独立的一段;但鉴于此二节在格式和内容上与三章十一至十三节有相同之处,这两节较可能是第陆段(劝勉:四124)的结束,就如该三节是第伍段(继续自辩:二1713)的结束。623除了此点外,保罗这两个“祈愿”(此词的解释见三11注释)还显示下列的平行状况:两次皆以“愿神亲自”这四个字开始,624两次都提到主的再来,两次同样愿望帖人会在那大日子显为无可指摘。两个祈愿亦可说是前呼后应:首个祈愿为下文的劝勉(四311)铺好道路(参三13〔该节本身〕注释末段),这第二个祈愿则把上文的劝勉(四122)归纳起来,放在“成圣”的主题下。625

 

623 Cf. Bruce 3. Marshall 145cf. 160161则认为五2324是五1224一段的结束。

624 autos de ho theos.

625 Cf. Wiles, Prayers 65.

 

23“愿赐平安的 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

有释经者认为,本节原文开始的两个小字(见注624)提示,保罗将他现在向神的祈求和他在上文向信徒的劝勉看为对比;626但如上文解释的(见三11注释),第二个小字并无反语气作用,第一个小字──译为“亲自”(思高、新译同)──虽然确是强调的(如在三11及四16),627但其作用可能只是强调神要亲自(也唯有祂才能)成就祂在信徒身上的计划,而不必涉及与信徒本身的努力相对之意。

“赐平安的 神”一语的原文628在新约另外出现五次,全部都是在祈愿(来十三20)、祝福(罗十五33)、保证(林后十三11;腓四9)或应许(罗十六20)的话里面。629此语原文并无“赐”字,直译只是“平安的神”;就此词本身来看,“平安”可指(甲)神所赐的平安,亦可指(乙)神本性的一面,表示在神里面,与“平安”或“和平”相反的“冲突”并不存在,“平安”若不是神本性的一面,祂也无法把平安赐给人。630按文理的提示,“平安的神”一语在哥林多后书十三章十一节的重点似乎是在上述第二个意思,在腓立比书四章九节则可能同时包括第一、二两个意思(详参冯:“腓立比书” 456457);但在本节,如在罗马书十五章三十三节及十六章二十节一样,“平安”实质上与“救恩”同义,“平安的神”之意即是那在教会身上施行拯救及赐下福泽的神,631因此数本中译本都合理地译为“赐平安的神 神”(新译、现中、当圣,参思高)。(“平安”原文的字义研究见五3注释。)这种救恩意义上的平安是“圣化”(思高)之工可以在其上进行的唯一基础,因为人若非先接受了与神和好的信息,他是断不能被神圣化的。632

译为“圣化”(思高)的原文动词633基本意思是“使……成圣”(新译同)或“使……圣洁”(现中、当圣);形容词“圣洁”的基本意思是“分别出来归给神的”(详参冯:“腓立比书” 6768)。这动词在新约另外出现二十七次(保罗书信占八次),其用法显示几个重点不同的意思:(一)尊为圣──被尊为圣的对象包括主基督(彼前三15)及神的名(太六9;路十一2)。(二)从俗世之物分别出来归给神,使之成为不可侵犯的──这样成为圣物的有祭坛上的金子和礼物(太廿三1719),以及大户人家中贵重的器皿(提后二21,参思高);用在人的身上,此字指基督“自己分别为圣”,即是藉死完成神的旨意(约十七19a),神把基督“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约十36)。由于只有纯洁无瑕之物力能供献给神,这动词另一个意思就是:(三)藉洁净而分别为圣归给神──这里的“洁净”可能是外表礼仪上的洁净(提前四5;来九13),可能是辟除罪过的洁净(林前六11;弗五26;来二11〔两次〕,十101429,十三12;因此基督徒是“已经成为圣洁”的人〔原文用完成时式的分词:罗十五16;林前一2;徒二十32,二十六18〕),也可能是内里使心灵更新的洁净(约十七1719b),这个意思最适合本节。此外,这动词有两三次的意思较为特别:不信主的丈夫或妻子因信主的配偶而“成了圣洁”(林前七14〔两次〕);由于末日逼近,那时各人要照自己所行的受报应”,故此,“让圣洁的,仍旧圣洁罢!”(启二十二11,思高)。

从上一段的资料可见,神“圣化”或使信徒“成圣”的工作不仅有个肯定的开端,即是他们罪得洁净之时,而且是个过程,即是他们内在的不断更新洁净。本节动词所用的时式,如在三章十一、十二节一样,是在祈祷或祈愿中惯用的简单过去时式,其作用是将动词所表达的意思看为一个整全的行动,并不特指此行动的开端、过程或结束;634不过从文理看来,保罗所想及的显然不是行动的开端,而是成圣的过程及其终结。按圣经的教训,成圣的意思可分为三方面:(一)地位上、或与神关系上的成圣,是与称义同时获得的(例如:林前六11);635(二)循序渐进、品格行为上的成圣(参四3注释);(三)完全的成圣,即是得荣耀;此三者的关系可以图表说明如下:636

保罗祈求神使帖人“全然”成圣。原文所用的是个形容词,在整本希腊文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此字在一至二世纪写成的“黑马牧人书”中用了四次,分别指“完整”的石块、“完全”的启示(两次),及在信心上“完全”;就证据所及,此字最早一次出现是在主后六十七年的一份文献中,意思是“完全地”(即是形容词有副词的作用)。637在本节,此字若看为形容词来解释,得出的意思就是:愿神亲自圣化你们,以致你们得以完全。638但若形容词在此有副词的作用,得出的意思便是:愿神亲自“完全圣化你们”(思高),即是完全地、透澈地圣化你们,亦即是使你们“完全成圣圣洁”(新译现中、当圣)。639后一个看法似较符合下半节“全人”蒙保守的重点,因此,所谓“完全地、透彻地”圣化,大抵不是在质的意义上,而是在量的意义上(等于“完整地”),指他们“整个人”(包括身体:参四4)都成为圣洁。640

加尔文说:“倘若〔意即既然〕重新塑造整个的人是神的工作,那就没有甚么是留给〔人的〕自由意志〔去作〕的。倘若我们有责任与神合作的话,保罗会这样说,‘愿神协助或促进你们成圣的功夫’。但当他说,‘使你们全然成圣’,他就是把神看为整个工作唯一的负责人。”641这段话有一点难与保罗书信本身的证据协调(四16;林后七1都是好例子):不错,保罗教训信徒,“你们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二13),但正因这缘故,信徒“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二12),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有“与神合作”的责任。642

 

626 Moore 85; cf. Wiles, Prayers 86.

627 MHT 3.41.

628 ho theos tes eirenes, 'the God of peace'.

629 Cf. Delling, 'Die Bezeichnung "Gott des Friedens"', 83.保罗所用类似的词语包括“赐忍耐和安慰的 神”、“赐盼望的 神”、“赐各样安慰的 神”(新译:罗十五513;林后一3);参彼前五10:“赐诸般恩典的 神”。

630 Guthrie, Theology 109.“平安”亦与“混乱”相对(林前十四33,参思高、新译)。Dellingart. cit. 7778指出,在一些死海古卷所用的'God of Righteousness', 'God of compassion'等词语中,形容神的那个名词及其结构是指神本身的一项特性(不是祂所赐的东西)。

631 Cf. Delling, art. cit. 84; W. Foerster, TDNT II 414415, TDNTA 210; Best 242.

632 Denney 357b. Davies Studies 212解释“神的平安”对“人的生存”的意义如下:由于神在基督里的新创造,信徒如今是在一个新处境中,他们对神的敌意已被撤除,他们得享平安,因为他们受新的引导。在他们的生命里,虽然仍有挣扎,却没有挫败感;虽然仍有不安,却没有绝望,因为“在基督里”神与他们同在。在此意义上,平安基本上变成对生命本身的信任,知道生命是在神的手中并且“在基督里”被神引导着。

633 hagiazo.

634 On this 'complexive' or 'constative' aorist, cf. BDF 3374; MHT 3.72.

635 Cf. Fung, 'CorinthianS' 249251, 2574.

636 此图表系美国福乐神学院荣休教授夏理逊E.F. Harrison博士于一九七○年春季讲授“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时所用的。

637 BAGD 565s.v.; MM 447s.v. holoteles; cf. H. Seesemann, TDNT V 175, TDNTA 683.

638 Lightfoot 87; cf. Thayer 444s.v.;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176; Marshall 161.最后一位学者将“完全”解为“完全符合神为他们所定的计划”。

639 MM 447s.v.; H. Seesemannas in n.637): 'wholly and utterly', 'through and through'; RSV 'wholly'; NIV 'through and through.'

640 Frame 210.

641 Calvin 380.

642 详参冯:“腓立比书” 270277,尤其是276277

 

“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

“又”字(新译同)表示这是保罗的祈愿的第二部份,前一部份是笼统性的,此部份则较为细则性及具体。本句似乎将人看为由灵、魂、体三部份构成,643但在保罗全部的书信里面,只有这一次用了这种近乎“三元论”(即是人乃由灵、魂、体三种元素所组成)的讲法,因此本节是否反映保罗接受三元论的人观,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以下先概览有关的三个名词644在保罗书信中的用法。

“灵”字的原文在保罗书信出现一百四十六次(新约共享了三百七十九次),包括本书五次(一56,四8,五19、本节)及后书三次(二2813)。出现次数最多的用法(共一○五次)是以此字指圣灵:原文有“圣”字的占十七次,645无“圣”字的占四十七次;646此外,无“圣”字的“灵”字多次出现在圣灵与肉体、647圣灵与(人的)身体、648圣灵与“文字”(参思高)649的对比中,以及在形容圣灵的词语中。650“灵”字有一次(复数的)指“属灵的恩赐”(林前十四12),一次指主耶稣口中的“气息”(帖后二8,思高),另有五次指与人有别的“灵(界之物)”,或是好的(林前十五45:“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或是坏的(林后十一4;弗二2;提前四1b,原文为复数),或是中性的(林前十二10,复数;帖后二2);还有九次指一种心境、性情或气质(林后十二18;弗四23:新译“心灵”),加(正面的)“慈爱和温柔的心情”(林前四21,思高)、“信心”(林后四13)、“温柔的心”(加六1)、“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后一7,原文无“灵”字),或(负面的)“胆怯的心”(提后一7)、“奴仆的心”(罗八15a)、“昏迷的心”(罗十一8)、“这世界的精神”(林前二12a,思高)。

余下的二十四次,基本上皆指人的灵,这灵是“在人里面的”(林前二11a,新译),它代表看人的非物质的一面,就如身体代表人物质的一面,因此“灵”多次与“肉体”或“身体”相对:保罗告诉哥林多人,要把犯了乱伦之罪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林前五5);信徒要自洁,“除去身体〔原文作“肉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林后七1);未婚的和守独身的妇女所挂念的是主的事,“要身体、灵魂都圣洁”(林前七34);不止一次,保罗虽然肉身不在某一教会中间,心灵却与他们同在(西二5〔原文用“肉体”〕;林前五3〔原文用“身体”〕、4);与娼妓苟合的,便是与她成为一体,但“与主联合的,便是与主成为一灵”(林前六17,参16),即是“在灵性上跟主合而为一”(现中)。“灵”字有几次跟“心”同义,或是指感受情绪的所在(林前十六18;林后二13,七13),或是指思想和意志的所在(腓一27)。在数次信末的祝福里,“你你们的灵”可能是跟“你你们”完全同义的(见新译:加六18;腓四23;提后四22〔原文为单数的“你”〕;门25);651但保罗特别提到读者的灵,也许是因为人感受 神恩典的运行,正是在他的灵里头,这就是说,灵是人的内在生命中有神的意识的一面, 神与人相遇,最直接是透过人的灵。652下列的经文进一步支持这个看法:在一段论方言的经文中,“灵”与“理智”相对(新译、现中:林前十四1415〔两次〕、16);先知的“灵”是受先知控制的(林前十四32,新译);圣灵向信徒的“灵”见证他们是神的儿女(罗八16b);653保罗用心灵事奉神(罗一9)。这些经文提示我们,人的灵特别与神、圣灵(或主耶稣:林前六17)及人的宗教活动有关。帖撒罗尼迦本节的“灵”字最宜按此提示来解释。

本句的第二个名词“魂”字,已在二章八节出现过;从该处注释的字义研究可见,这字在保罗书信另外出现的十二次中,两次的意思是“性命”,三次与“心”同义,其余七次都是以“魂”代表全人。它在本节既与人的灵和身体有别,最可能的意思就是人的内在生命中有己之意识的一面,与有神之意识的一面(=“灵”)相对。654

第三个名词“身体”在保罗书信用了九十一次(新约共一四二次),其中显示了四个不同的主要意思:(一)与影子相对的“真体”(西二17,新译)或“实体”(现中、思高)。(二)教会,即是基督的“身体”──这是比喻性的用法。655(三)由种籽长成的植物的“形体”(林前十五3738〔两次〕),以及“天上的形体”(林前十五40a,即是41节所说的日月星宿)──这是将人的“身体”此一讲法转移到植物及天体上去。(四)人和动物的躯体──这是此字最常有的意思,不过指动物(及人)躯体的只有一次(林前十五40b:“地上的形体”即是39节所说的人、兽、鸟、鱼),余下的六十八次皆指(活)人的身体。其中多次提到身体及其上的肢体;656人生在世,他的身体就是他生命的所在地(林后五68),他用身体来进行各样的活动(罗十二1;林前六20;林后五10),包括性活动(罗四19;林前七4〔两次〕);保罗在他的身体上经历苦难,又藉着他的身体彰显基督(林后四10〔两次〕;加六17;腓一20)。人的身体是受制于罪(罗六6,七24657)和肉体(西二11,思高:“肉欲之身”),是必死的(罗六12,八1011);但藉着基督舍身成就救赎(罗七4;西一22;林前十16,十一242729),信徒的身体成了圣灵的殿(林前六19),他们更要经历身体最后的救赎和复活(罗八23;林前十五35),血肉的身体要改变为属灵的身体(林前十五44〔三次〕,参现中),就是说,他们现今“这脆弱必死的身体”要变成基督荣耀的身体一样(腓三21〔两次〕,现中)。“身体”可代表全人或“自己”(林前十三3),有一次与“血”分开(林前十一27),数次与“灵”相对(林前五3,六16〔参17〕,七34);在本节则与“灵与魂”相对。658

上述的证据显示,保罗通常的讲法是将人描写为“身体与灵(魂),而不是“灵、魂、体”的组合,因此我们不宜根据一节经文(本节)便断定保罗是持三元论的人观,即是说人是由灵、魂、体此三部份组成。至于本节将三者并列的现象,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若把“你们的灵”看为相等于“你们”,并且把它归人动词“圣化”之下,本节的上半节便呈现一种交叉式的平行句法,659而下半节亦变成“愿魂与身子得蒙保守……”,这样便保持了保罗惯用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分法。660但把原文这样划分是非常不自然的做法。(二)本节三元论的词藻来自保罗在帖城的敌对者,他们持诺斯底式的人观,把“灵”(神所赐的灵进到人里头,成为人的灵)和“魂与身子”看为相对的,人的得救在于认识他真正的属灵的自我,并从“魂与身子”的桎梏中释放出来;保罗采用了这种词汇,但强调圣化的工作是包括整个人的。661此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并无证据显示帖人当中有人(或是保罗的敌对者)持诺斯底式的人观;此外,保罗清楚的将圣灵和信徒自己的灵分开(罗八16),而且,“灵”若是指神所赐的灵,那么为甚么神的灵也需要“成圣”呢?最后两点也是另一说的困难,(三)此说把“灵”看为描写在信徒里面的、神的灵,“魂与身子”则是所有人(包括非信徒)都有的。662(四)不少学者认为保罗在此可能是沿用了当时流行的传统(或许是礼拜式)的人观,这并不代表他本身对人的构造的真正看法。663许多释经者(不论是否接受这项假设)都认为保罗这样把三个名词堆栈起来,只是为要强调“整个人”的意思,虽然“灵与魂”与“身子”之间自然有分别,但灵与魂之间则难以作出任何分别(参申六5;可十二30)。664

(五)最自然的看法,是认为本句的三个名词都具有属于其本身的意思,因为上文的字义研究指出,一些经文提示我们,人的灵特别与神、圣灵及人的宗教活动有关;而且保罗在描写人的时候,把旧约放在“魂”的重点(如创二7,“有灵的活人”原文直译作“活的魂”)改为放在“灵”的身上(保罗用“魂”字及提到“〔人的〕灵”分别为十三次与二十四次之比),正是因为他从他对基督之体验此一角度来看人,665人与神相遇,最直接地是透过他的灵。按此了解,“身子”代表人的生命物质性或外在的一面,人藉着他的身体与物质世界接触,又藉着他的身体来行事和表达自己;他非物质性或内在的生命则分为两方面来看:“魂”代表人有己之意识的一面,代表他一般的活动(思想、感情、意志、良心等),“灵”则代表人有神之意识的一面,代表他的灵修或与神交往的活动。666不过,就是这样解释,灵、魂、体仍然不是构成一个人的三“部份”,而是他整个人的三“方面”,任何一方面的活动都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活动;667而保罗这样详列这三方面,确是为要加重语气,强调整个人都是救赎的对象。在这备受争议的一句话里面,可能是最值得留意的一点就是:身体像“灵与魂”一样被纳入神的救赎及圣化的计划中。这就清楚表明,保罗并不持希腊传统二元论的人观(不朽的灵魂被因于要朽坏的躯体之内);身体在一些希腊的哲学派系中是受贬抑的(参徒十七32),保罗却坚持,信徒的身体是基督的肢体,又是圣灵的殿(林前六1519),最后要得赎、复活和改变(罗八23;林前十五3544;腓三21)。

 

643 Cf. H. Hanse, TDNT II 819; G. Harder, NIDNTT III 684.

644 原文依次为pneuma, psyche, soma.

645 见四8注释注131

646 Nominativeaccusative──pneuma林前十二13b;弗四4to pneuma罗八16a26(两次);林前二10b,十二48b11;林后三17a;加三25;帖前五19;提前四1aGenitive──pneumatos 林前二413;林徒三18;腓二1;帖徒二13tou pneumatos罗八2327;十五30;林前二10a,十二78a;林后一22,五5;加三14;弗四3,六17Dative──pneumati林前十二13a,十四2;加五5161825(两次);弗二1822,三5,五18,六18;西一8;提前三16toi pneumati罗十二11;林前十二9(两次)。

647 he sarx to pneuma加五17bpneumati sarki加三3eis ten sarka eis to pneuma加六8aek tes sarkos ek tou pneumatos加六8ben sarki en pneumati罗八9akata sarka kara pneuma 罗八45a;加四29kata tou pneumatos kata tes sarkos加五17aho karpos tou pneumats ta erga tes sarkos加五22(参五19)。ta tes sarkos ta tou pneumatos罗八5bto phronema tes sarkos to phronema tou pneumatos罗八6。(共十二次)。

648 pneuma soma 罗八1013

649 to gramma to pneuma林后三6bpneumatos grammatos罗七6;林后三6a8en pneumati grammati罗二29。(共五次)。

650 神来的灵”(林前二12b);“他儿子的灵”(加四6)、“基督的灵”(罗八9c)、“耶稣基督之灵”(腓一19)、“主的灵”(林后三17b);“生命之灵”(罗八2,新译)、“智慧和启示的灵”(弗一17,新译)、“收纳为儿子的灵”(罗八15b,原文;此语的正确解释见冯:“真理” 252253; Fung, Galatians 185)。(共二十二次)

651 E. Schweizer, TDNT VI, 435, TDNTA 891.

652 F.F. Bruce, NBCR 1160b(作者现住似乎已放弃此看法:见下面注664及所属正文);J.D.G. Dunn, NIDNTT III 693.

653 本句此解释见Cranfield, Romans 403.

654 F.F. Bruce同注652

655 罗十二5;林前十17,十二13;弗二16,四416〔两次〕,五23;西一18,二19,三15;(有“基督的”一词:)林前十一27,十二27;弗四12;(有“他的”一字:)弗一23,五30;西一24(共十七次)。“身体”原文是soma.

656 罗十二4;林前十二12〔三次〕、1415、〔两次〕、16〔两次〕、1718192022232425(共十七次)。

657 此节“取死的身体”一语的解释,可参冯:“律法的无能”95; Fung, 'Impotence of the Law' 44 .

658 “身体”一词在保罗书信出现的余下十四次见于:罗一24,八13;林前六13〔两次〕、1518〔两次〕,九27;林后十10,十二2〔两次〕、3;弗五28;西二23

659 愿神圣化

      你们 hymas       holoteleis 全然

               ╳

     完全 holokleron        hymon to pneuma 你们的灵

660 P.A. van Stempvoort, as reported in NTA §6196162)-231.

661 Jewett, Anthropological Terms 175183esp. 177, 179180, 181183, cf. 250251, 451.

662 Frame 16, 211; Kummel, Man 4445.

663 E. Schweizer, TDNT VI 435, VII 1060, IX 651; S. Wibbing, NIDNTT I 235; Bultmann, Theology 1.205206; Conzelmann, Outline 174.

664 Moore 86; Whiteley 8586, Theology 3738; Best 244; Guthrie, Theology 165; Bruce 130; Ridderbos, Paul 121.

665 Guthrie, Theology 165;参林:“属灵神学” 311

666 Cf. Lightfoot 8889; Neil 134; Milligan 78b; Marshall 163; BAGD 675s.v. pneuma 3a; Thayer 520s.v. 2有人建议说,信徒彼此代祷时,应按照本句所提的次序:“灵与魂”与“身子”,因为“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十八14)。“生命若缺少外在的资源,是辛苦的;但若缺少内在的资源,生命是不能忍受的”(Kidner, Proverbs 129.

667 Not 'parts', but 'aspects'.林(“属灵神学” 320,参304)强调,新约作者(包括保罗)主张一种整全性的人观(即整体论);但留意作者于314315对二元论的词汇所作的让步。GundrySOMA 155指出,在保罗书信许多的经文中,一种确定及常是显著的二分法duality渗透其思想。关于此点,OseiBonsu'Anthropological Dualism'的讨论尤其具说服力583585论帖前五23

 

“……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按原文的次序,译为“完全”的形容词是放在“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之前,以致本节祈愿的两部份呈现一种交叉式的平行状态。668同字根的抽象名词在蒲草纸文献中有“安全、亨通”之意,669在新约只出现一次,指圣殿门口的瘸腿者得医治而“全然好了”(徒三16),即是说他身体的各部份都是健全的。形容词在七十士译本用来指没有动过铁器的整块石头(申二十七6;书八31〔九2b〕;马加比书卷壹,四47),在蒲草纸文献中常指身体或其它物质方面的健全和完整。670此字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雅一4),在该处与另一形容词“成全”671连着用,和合本译为“完备”(思高同):前者指整体的发展或生长之完全,后者则指各部份皆无一或缺,即是完整之意。672用在帖人成圣的事上,“完全”或“完整”(现中)表达保罗愿望帖人在每一方面都不受罪恶的污染,亦即是说,愿他们的“整个人:灵、魂和身体”(新译,参思高)都蒙保守,与上一句的“全然”成圣前后呼应。673保罗求神不但在“量”的方面保守他们整个人,也在“质”的方面保守他们“无可指摘”;原文用的是副词,在新约只出现另一次(二10),同字根的形容词已在第三章的祈愿里出现过(三13,见该处注释),两个词背后的动词的意思是“挑剔、揭短”,674因此副词或形容词亦可恰当地译为“无瑕可指”(思高)及“没有缺点”(现中)。

“保守”一词的原文675在保罗书信一共出现八次(新约共七十次),全部用在比喻的意思上(其字面意义是“看守”,如在太廿七3654;徒十六23):一次指“保存自己的童女”(林前七37,思高)──或是作父亲的“留下”女儿不出嫁(和合),或是男的让他的女朋友“持守”独身(新译);一次指信徒要“持守”(新译)或“保持”(思高、现中)圣灵所赐的合一(弗四3),免得失去此合一;另一次指保罗“守住”或“保持”(思高)──即是忠心地完成──了他受托的重任(提后四7);676其余五次的意思都是“保守”:保罗“谨守”自己,不让自己成为哥林多教会的经济负担(林后十一9,两次),提摩太必须“保守自己清洁”(提前五22),也要“保守”所受的训令“不受玷污,无可指责”(提前六14,思高);只有在本节,动词才是被动体态的,因保守者是神。提摩太前书五章二十二节再一次提醒我们,尽管在终极的意义上,信徒得蒙保守是神的工作,他们在某个意义上也有“保守自己”的责任(参本节第一句注释的末段)。

“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像“当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三13)一样,是一种浓缩的讲法:保罗的祈求,不是要帖人只“在”那个时候才得蒙保守以致成为完整、无可指摘,而是要他们现今便这样蒙保守,直到主再来的时候。677这是本书第四次(亦是最后一次)提到主的“再来”(新译、现中;参二19注释)。第二次提到主再来的时候,同样把重点放在信徒的心“在圣洁中无可指摘”(三13),该处注释中的一段话(以注265结束那段),同样适用于此处。

 

668 A hagiasai           圣化
  Bhymas           你们
    Choloreleis   全然
    C'holokleron 完全
  B'hymon to pneuma kai he psyche kai to soma 灵与魂与身子
 A'amemptos ...... teretheie 无可指摘(地)……得蒙保守

原文的“完全”一字是表语形容词predicative adjective,不是定语形容词attributive adjective,所形容的是“灵与魂与身子”,但在文法上只与“灵”字相符agreement in number and gender with the nearest of the three nouns Bruce 129130.

669 MM 446s.v. holokleria.

670 MM 446s.v. holokleros.

671 teleios.

672 Lightfoot 87.

673 W. Foerster, TDNT III 767, TDNTA 443; Thayer 443s.v.; cf. Milligan 78a; Frame 211.

674 memphesthai 'to find fault with'Lightfoot 89.

675 tereo.

676 Cf. Kelly, Pastoral 209.

677 en a brachylogy Lightfoot 89; Bruce 130131.

 

24“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

从二章十二节原文所用相同的结构(冠词现在时式的分词:见该处注释)可见,“那召你们的”所指的是“那选召你们的 神”(现中;不是“那呼召你们的主”,当圣)。“信实的”一词的原文与动词“信(靠)”及名词“信(心仰)”是同字根的;678此形容词在保罗书信共享了三十三次(新约共六十七次),主要分为两种用法。用于主动的意思上,这字指对神“有信心”(加三9)或是指信主耶稣的(提前四10,六2ab;多一6),与“不信的”(林后六15)相对;亦可作名词用,意即信主者(提前五16)或信徒(提前四312)。用于被动的意思上,这字指“可信”的话(提前一15,三1,四9;提后二11;多三8;第一、三两处加上“值得完全接纳”〔新译、思高〕一语)或“可靠”的道理(多一9,新译、现中)、“忠心”的管家(林前四2)及多位“忠心”的主仆和信徒(提摩太:林前四17;推基古:弗六21;西四7;以巴弗:西一7;阿尼西母:西四9;其它:弗一1;西一2)、“凡事忠心”为女执事必须具备的条件(提前三11),亦指“忠信可靠”又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二2,思高),以及保罗自己蒙了怜悯成为“可信靠”的人(林前七25〔新译,参现中〕;提前一12);余下的六次皆指神(本节;林前一9,十13;林后一18)或主(帖后三3;提后二13)是“信实”的,祂是忠于祂的本性和祂的应许的(参罗四21)。保罗的祈愿以“愿……神亲自”开始,强调了神有能力去完成祂为祂的子民所定的计划,现在结束的时候,则强调这位有能力的神同时是信实的,“他必实行”(思高)。

最后这句的原文直译是:“祂真的会作”。679有两点加强了这话的语气:其一是加上“一定”(现中)这个虚词;其二是动词之后并无受词,这就突出了神要藉着着祂的行事来完成祂的呼召,如旧约的先知巴兰所说:“〔神〕不像人能食言,不像人子能返悔。他说了岂能不做,许了岂能不行?”(民廿三19,思高)。680按文理来看,神必会作的,就是保罗求神为读者做的事,即是上一节祈愿的内容;因此中译本正确地补充“这事”(新译、现中同)作为动词的受词(当圣的“这些事”不及“这事”好,因为祈愿的两部份其实是指同一件事)。

既然神必会使信徒全然成圣并使他们整个人得蒙保守,这是否一种保证,表示信徒一经蒙召成为基督徒,便不会离道反教呢?有释经者认为本节与此问题无关,保罗的关注只是要帖人保持信靠神的态度。681但这答案很不合理地削弱了保罗在此所表达极强的信念,就是神保守的大能足以成就祂在祂子民身上的救赎计划(参彼前一5)。另一方面,保罗的书信亦不厌其详地劝谕信徒要坚守信仰;换言之,神的看顾和保守并非不管信徒有无持守信仰都必然有效的,二者(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构成一种正反相合的情况,682就如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至十三节所表达的683(再参五23首句注释末段)。

 

678 pistos cf. pisteuo, pistis.

679 hos kai(= 'indeed' Bruce 131 poiesei future indicative.

680 Milligan 79b; Morris II 183.

681 Whiteley 86.

682 A paradox.

683 Cf. Guthrie, Theology 627629; Marshall, Kept by Power 99125especially 122125.

 

柒 结语(五2528

从注11的附表可见,本部份的其中三项都是保罗书信结语中常见的,开首的请求代祷一项,虽然只在另二封书信的结尾出现(罗十五3032;西四18b),但是也在其它一些书信的主体中出现(弗六1920;西四34;帖后三1)。

 

1 保罗书信结语内容概览:

 

 

行程计划

请求代祷

个人杂项

请求/嘱咐/劝勉

问安

祝福

颂赞

罗十五14-十六27

十五1429

十五3032

十六12

十六1720a

十六316, 2123

十五33, 十六20b

十六2527

林前十六524

59

 

1012

1318

1921

2224

 

林后十三1113

 

 

 

11

12

13

 

加六1118

 

 

 

1117

 

18

 

弗六2124

 

 

2122

 

 

2324

 

腓四2123

 

 

 

 

2122

23

 

西四718

 

18b

79

1517

1014,18a

18c

 

帖前五2528

 

25

 

27

26

28

 

帖后三1718

 

 

 

 

17

18

 

提前六2021

 

 

 

2021a

 

21b

 

提后四1922

 

 

20

21a

19,21b

22

 

多三1215

 

 

 

1214

15a,b

15c

 

2325

 

 

 

 

2324

25

 

 

一 请求代祷(五25

25请弟兄们为我们祷告。

这是保罗在信上第十四次(亦是最后一次,参一4注释)直接称呼(见新译、现中)读者为“弟兄们”。他的请求无疑是发自他内心的需要(他觉得需要他们的代祷),也是基于他对他们的信心(相信他们会为他和同工祈祷:这种信念亦在林后一11;腓一19;门22等处反映出来)。此句思高圣经作“你们也要为得们祈祷”,反映了一些抄本的说法,即是在“为我们”之前有“也”字。此字可能是抄者想起歌罗西书四章三节的讲法而加进去的,但抄者因不明白此字的用意而把它省掉的可能性似乎较大,因此应加以保留。2“也”字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说认为它回应了第十七节“不住的祷告”那句话(动词在信上只在该节和本节出现),保罗的意思即是:你们要不住的祷告,“也要为我们祈祷”,3相同的思想亦见于保罗请求读者代祷的另二处地方(弗六1819;西四23)。可是在该二段经文,这思想是一气呵成的,但本节则与第十七节相隔甚远,因此另一个解释较为可取:保罗刚为帖人献上了祷告(2324节),现在请求他们也为“我们”──指保罗及其同工(参一1)──祷告。4

保罗在其它地方请求读者代祷时,每次都有说明他们应为甚么事情祷告:记念他的捆锁(西四18b),求主开传道的门(西四3),并赐他口才和胆量去清楚的宣讲福音的奥秘(弗六1920;西四4);求主的道可以快快传开,得着荣耀(帖后三1a),也使保罗和同工可以脱离不讲理的恶人(帖后三1b);或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并得以欢然安抵罗马与该处的信徒同得安息(罗十五31ab32)。明确的代祷事项对代祷者是很有帮助的。但本节却没有指出读者应为何事代祷。也许带信人会口头上向帖人详述保罗现今在哥林多传道的情况和需要;无论如何,他们至少可从信上的提示,知道保罗等人在传道给外邦人的事上,遭遇犹太人(及外邦人)的敌对、撒但的阻挡,并陷在困苦患难之中(二141618,三7),并且应为他们祷告,叫他们也能“靠主站立得稳”(三8)。5

综观整卷书信,我们发现本书含有两个感恩的祷告(一210,二13)、两次代求(三1113,五23)、一个祈祷的报告(三10)、一次劝勉读者要不住的祷告(五17),以及一次请求代祷(本节)。保罗对祷告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2 Best 245. Metzger 633则不作决定。

3 Frame 215.

4 Milligan 79a; Best 245; Neil 135; Bruce 134. WilesPrayers 262则认为本节同时响应了172324节。Collins 201将原文有关的小字译为'even'ascensive,但得出的意思不大清楚。

5 Wiles Prayers 263 n.1.

 

二 问候教书(五26

26与众弟兄亲嘴问安,务要圣洁。

问安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保罗对此特别重视,这从两件事实可以看出来:第一,除了加拉太书、以弗所书及提摩太前书以外,保罗每一卷书都有用“问安”一字;第二,此字原文6在新约共享了五十九次,保罗书信占了三份之二(四十次)。他用命令语气的动词(一)请求读者替他问候别人(罗十六315〔十五次〕;西四15a;提后四19;多三15b)或整个教会(本节;腓四21a;西四15b〔缺动词〕),(二)叫会众彼此问安(罗十六16a;林前十六20b;林后十三12a)。他又用实事语气的动词表示(一)个别的基督徒(罗十六2123〔四次〕;林前十六19b;西四101214;提后四21;门23),或(二)保罗所在地的整个教会(林后十三12b,腓四22a),或(三)教会里的特别一人(腓四22b〔缺动词〕),或(四)与保罗在一起的同工和旅伴(林前十六20a;腓四21b;多三15a),甚或(五)普世(罗十六16b)或某“地区的众教会(林前十六19a),向读者问安。此外,他三次用了同字根的名词亲笔向读者问安(林前十六21;西四18;帖后三17)。7

本节较贴近原文的译法是:“你们要以圣吻问候所有的弟兄”(思高)或“要以圣洁的亲吻向〔所有的〕弟兄们问安”(现中)。比较之下,和合本的翻译有以下的缺点:它把重点错误地放在“圣洁”一字上(好像那是个副词似的),但该字在原文只是“圣吻”此一词组中的形容词,而真正的重点是在原文句首的“你们要……问候”此动词上;它未能清楚表明保罗是在请求教会向所有的信徒问安;“亲嘴”(新译)一词容易使人误以为所指的是今人在唇上的“接吻”。

由于本节是个请求,而请求的内容是“问候众弟兄”(新译),因此便引起了“谁负责问候”的问题。(一)有释经者认为这请求是向教会的领袖(可能是那些长老,参12节)发出的,8但这看法有两点困难:第二十五节和二十八节都是向教会整体说的,并无清楚的证据表示保罗在本节(及或下一节)突然转向教会的领袖说话;教会的长老要替保罗以圣洁的亲吻问候所有的信徒,这是一件不容易实行的事。因此另有释经者(二)把“问候所有的弟兄”看为与“彼此问安”同义,全句意即“你们要用圣洁的亲吻互相彼此问安”──就如保罗在另三封信的结语中所说的(罗十六16a;林前十六20b;林后十三12a:现中,参思高)。9可是,保罗在另外那三处地方都用“彼此”一词,但在本节则放弃了那个较常用、甚或是定了型的讲法(参彼前五14:“你们要以爱的亲吻,彼此问候”,思高),改说“问候所有的弟兄”,因此把二者干脆地认同是有点牵强的。也许最好的解释是这样的:(三)保罗的用意是向帖城教会所有的弟兄们问安,但是他用来表达这用意的特别方式是“以圣吻向弟兄们问安”,而这请求只能藉着弟兄们以圣吻彼此问安来完成;换言之,虽然保罗不在他们当中,但是当他们以圣吻彼此问安时,就是等于代表了保罗向所有的弟兄以亲吻问安了。10在下一节(见注释)的提示下,“所有的”可能是加强语气的讲法。

“亲吻”此名词的原文在新约共享了七次,四次在“以圣洁的亲吻(问安)”(本节;罗十六16;林前十六20;林后十三12)、一次在“以爱的亲吻(问安)”(彼前五14)一语中,其余两次分别指犹大用亲吻的暗号来出卖人子(路廿二48),以及请耶稣吃饭的法利赛人西门没有用亲吻之礼来欢迎祂(路七45,参现中)。同字根的动词“吻”字出现三次,皆指犹大以亲吻向耶稣问安作为暗号出卖祂(太廿六48;可十四44;路廿二47)。同字根的复合动词“吻”字出现六次,分别指犹大卖主的问安之吻(太廿六49;可十四45)、以弗所的长老吻别保罗(徒二十37)、罪得赦免的女人因感激和爱而吻耶稣的脚(路七3845),以及浪子的父亲那满有宽恕、接纳、和爱的亲吻(路十五20)。11由此可见,新约中没有提及两性之间表示性爱的接吻(但参箴廿四26,思高);我们大可以假定,信徒彼此问安的亲吻,也不是在唇上的接吻。

无论如何,这“亲吻礼”(当圣)之所以称为“圣吻”,并非因为它不是性爱之吻(“圣洁的”并不是“非性爱的”之意)。“圣洁”此形容词的原文12在保罗书信用了七十六次(新约共二三三次),除了十六次用于“圣灵”一词外,13余下的六十次显示几个略为不同的重点,分别指:(一)与神有特别关系、因而是“神圣”的事物,如“圣经”(罗一2)和“圣召”(提后一9),或是神所使用的“圣者”(即天使:帖前三13)及“圣使徒和先知”(弗三5);(二)纯洁、完全、配得上神的律法、诫命(罗七12ab)和圣殿(林前三17;弗二21);(三)分别出来归给神(这是“圣洁”的基本意思:参冯:“腓立比书” 6768)的“圣徒”、14信徒(西三12)及其儿女(林前七14),和喻为“树根”的犹太族长(罗十一16b),以及奉献给神或基督的祭物和供物,如信徒的身体(即是信徒自己)所构成的活祭(罗十二1)、“圣洁,无有瑕疵”的教会(弗一4,五27;西一22),和喻为“新面”的犹太基督徒(罗十一16a);(四)在道德伦理意义上纯洁无罪(林前七34;上列的弗一4,五27及西一22亦可能属于此处)。在本节及提到圣洁之吻的另外那三节(见上一段),“圣”字基本上属第三个意思:信徒彼此问安的亲吻称为圣吻,因为它是圣徒所作的事,它象征了信徒同属一个神圣的团体(即是教会)并在其中合而为一的事实;因此它不是社交的礼节而已,乃是表达基督徒的爱的一种方式。15

这种亲吻不但在保罗写给他自己所建立的教会的信上出现(帖前、林前后),亦见于罗马书(罗马教会并非保罗所建:参罗一1013)及彼得前书,而且作者不作任何解释,表示读者对它并不陌生,这两点足以证明,此亲吻礼从最初开始便流行于教会中。在二世纪中业,圣吻是罗马教会圣餐礼仪中固定的一个环节:按殉道者游斯丁的记载(“护教篇”上六十五2),此亲吻礼是在公祷后,在领受圣餐的饼和杯之前。新约书信里的圣吻或爱之吻可能也是在圣餐的场合中出现的:信徒在领受圣餐之前以圣吻之礼彼此问安,一方面象征和印证了信徒之间的彼此宽恕、和睦共处,同时具体地表达并证实了教会作为神的末世性家庭的合一性。16

 

根据犹太会堂男女分座的习惯来推论,信徒彼此的亲吻最初可能是限于相同性别的教会成员,但在发展为不分性别之后,便产生流弊,以致三至四世纪成书的“使徒宪典”要立例把圣吻限于同性;十三世纪以后,此亲吻礼在西方的教会逐渐消失,在东方(希腊更正)教会的礼拜仪式中则保存至今(称为“平安之吻”)。17无论如何,在不以亲吻为问安的通常方式之文化中(包括传统的中国文化),信徒不必(亦不宜)为要顺从圣经教训的字面意义而在教会中采用这种亲吻礼;重要的是,他们应有一些符合自己的文化的方式,来具体地、可见地表达他们作为基督身体内的成员彼此间的合一和爱。18

 

6 aspazomai.

7 aspasmos.参冯“腓立比书” 502。该处的资料欠此处正文第(四)项;又注1的“该节”应改为“此三节”。

8 Ellicott 86b; Lightfoot 90.当圣“问候其它的弟兄姊妹们”此一翻译,似乎反映了这个看法。

9 Milligan 80a; Moffatt 43b.

10 Cf. Morris II 184; Marshall 164165; Collins 138.

11 三个字的原文依次是:philema, phileo, kataphileo.第二个字其实在新约共享了二十五次,但在其余的二十二次它的意思是“爱”(保罗书信只用了两次:林前十六22;多一15)。

12 hagios.

13 详见四8注释注131。罗一4用的不是形容词,故不属此列亦参三13注释注255

14 即是以复数的形容词作名词用(只有腓四21是单数的),共三十九次:详见三13注释注256

15 Best 246; Bruce 134; Collins 137; Denney 359b. G. StahlinTDNT IX 139 n.235则认为“圣”字还有合乎圣徒的体统之意。

16 Cf. Moore 87; Best 245246; G. Stahlin, TDNT IX 139140, TDNTA 1265; Cranfield, Romans 796. Bruce 134with reference to I.H. Marshall, Last Supper and Lord's Supper 145进一步认为林前十六2022对我们提示,保罗预期他的信会在教会的圣餐聚会中读出来──也许就是在公祷之后、信徒以亲吻彼此问安的通常那个时刻之前;但此看法并无足够的经文证据支持cf. Collins 142 n.36. FeeFirst Corinthians 836则认为圣吻所指的只是普通的问安方式,同时反映着当时的文化(亲吻)以及信徒之间的特殊关系(“圣”)。

17 G. Stahin, TDNT IX 143, TDNTA 1265; D.K. McKim, ISBER III 44b. E.E. EllisIBD II 863a则根据“使徒宪典”II 57, 12假定此圣吻从开始时已是限于同性的。

18 Cf. Marshall 165.

 

三 最后嘱咐(五27

27我指着主嘱咐你们,要把这信念给众弟兄听。

本节从上两节的复数第二人称突然改为单数的第一人称(参二18,三5;帖后二5),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保罗现在从代笔人(参罗十六22)的手中接过笔来,亲笔写下本节和最后的祝福(参帖后三1718;林前十六2124;加六1118;西四18)。19译为“我……嘱咐”的原文动词是个复合词,在整本希腊文圣经只出现这一次;它是同字根的简单动词(在新约出现两次:可五7;徒十九1320的强化格式,但仍是“使之发誓”或“郑重恳求”之意。21若按前一个意思来解释,“我因主誓求你们”(思高)真正的意思是“我要你们对主起誓(你们会把这信……)”,就如“我指着 神恳求你……”(可五7)的原文亦可译为“(你要)对神起誓……”;22若按后一个意思来解释,“我指着主吩咐你们”(新译)意即“我奉主的名吩咐你们”(现中,参当圣;亦参徒十九13)。从文理看来,后面这个意思似乎已经足够,因此我们不必坚持这字在这里有“要你们起誓”的意思;多数的中译本亦是采纳“嘱咐吩咐”这较温和的译法。23虽然如此,保罗仍是用了一个罕见的动词,并且引用主的名,来提出他的吩咐;他这么郑重其事的原因,在下文再作交代。

保罗的嘱咐是:“这信24要被念给所有的弟兄听”(原文直译)。“念”字的原文在古典希腊文通常指“诵读”,在蒲草纸文献则除“诵读”外还有“阅读看”的意思。25这字在保罗书信共享了八次(新约共三十二次),全部是前一个意思──“诵读”(林后三2〔新译、现中〕、15)、“宣读”(本节〔现中、当圣〕;林后一13〔新译〕;西四16〔三次,思高、现中〕)、“读”(弗三4〔思高、新译、现中〕)。有学者指出,在整个古代,就是私人阅读也是读出声的:奥古斯丁发现安波罗修在阅读时,他的眼睛在书页上迅速地移动,他的声音和舌头却是静默无声的,便觉得奇怪(“忏悔录”6.3);26若这立论是正确的话,那么“念”字在新约其余的二十四次也都是诵读的意思。27由于这字亦是用来指在会堂的礼仪中宣读旧约圣经,因此有学者认为保罗用了此字来指在教会中宣读他的信,不但将与旧约圣经相同的权威赋予地自己的话,而且他的用意是要他的书信在教会的聚会中有圣经的功能。28但这话可能是言过其实,因为保罗并无提示帖人要经常地拿他的信来公开诵读,只是要他们一次过“向所有的弟兄们宣读这一封信”(现中)。这不是说保罗并不认为他的话有主的权柄(事实刚好相反:林前二41213,七40,十四37),而是说我们不能单从所用的动词便得出那么重要的结论。

至于保罗为何这么郑重的“指着主嘱咐”帖人,要向“所有的弟兄”29宣读这封信,释经者提出了多个解释。(一)帖人中不少是文盲的,保罗的嘱咐是为要确使连那似乎最不重要的教会成员亦不会被忽略。30但在早期任何的教会中都会有不识字的成员(参林前一26;今天也何尝不是这样?),因此这事实不足以解释为何保罗单在这里才发出此郑重的嘱咐。(二)保罗要防止教会任何分党派的趋势。31但就是在写给明显有这种趋势或现象之教会的书信中(腓、林前),保罗也没有用本节的讲法。(三)保罗相信这封信是主藉着他给予帖人的启示。32但在不同程度上,其它的保罗书信亦可同样看待(例如参:林前十五51;罗十一25)。(四)保罗有一种预感有人会、或是怀疑真的有人在滥用他的名和他的权柄(参帖后三17,二2),因此他要所有的弟兄都知道他的看法。33但此说不能从帖撒罗尼迦前书本身找到支持的证据,却要引用后书的经文作为根据,因此说服力不大。(五)保罗特别想要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五14)听到他在信上的话,可能他们有不参加教会聚会的趋势(参来十25),因此保罗特别嘱咐,要他们也有机会听到他信上的话;甚或可能因为这些人曾声言不会理会他的信,如后书三章十四至十七节所提示的。34此说仍然有上一说的缺点,仍然带有一些臆测成份。(六)较好的看法如下:保罗的信是一种代替物──代替了他个人造访教会;虽然他的每一封信都有这种性质,但就他和帖人的关系来说,这信的代替性特别重要,因为书信的内证显示,保罗似乎因被逼离开帖城后未能重返帖人当中而受到攻击、被人毁谤,他也多次在信上表明他对帖人的挂念及行动上的关怀(参二1718,三110,及首段注释),为要向他们保证他对他们的爱;如今他在信末郑重嘱咐,要把这信向所有的弟兄宣读,也是为要加强这个保证,要所有的弟兄都知道他是爱他们的,这封代替他个人访问的信是为他们每一个人而写的。35

 

19 Best 28; Marshall 165; Bruce 135. Moore 87则认为保罗可能亲笔写了2528节。

20 二字依次为:enorkizo, horkizo.

21 enhorkizein tina ti 'to cause to swear to adjure'BDF 155.7; enorkizo   'to adjure, put under oath, solemnly entreat'Thayer 217, s.v..

22 'Swear to God that ...... 'NIV.'The accusative ton kyrion 〔可五7 ton theon, 徒十九13 ton Iesoun is common for the person or thing invoked in the oath'Bruce 135.

23 Cf. AV, NIV, 'I charge you ......' RV, RSV, NEB, NASB则译为'I adjure you ......'.

24 “信”字原文epistole 在保罗书信出现十七次,新约共二十四次,除了两次是比喻性用法之外(林后三23),其余皆按字面意义指书信:复数八次──徒九2,廿二5;林前十六3;林后三1,十91011;彼后三16;单数十四次──帖前本节;帖后二215,三1417;徒十五30,廿三2533;罗十六22;林前五9;林后七8〔两次〕;西四16;彼后三1。在蒲草纸文献的用法里,此字可指多种不同的函件,如公函、通告、公文、请愿书、收据等MM 246 s.v..此字在新约亦多次指“公函”(徒九2,新译;参廿二5,十五30,廿三2533)、“介绍信”(林前十六3,现中)或“荐信”(林后三1)。

25 MM 31s.v. anaginosko.

26 Doty, Letters 7.

27 参:太十二35,十九4,廿一1642,廿二31;可二25,十二1026;路六3(以上十次都是在“你们没有念过吗?”此语中:oudeoudepoteouk anegnote);太廿四15;可十三14;启一3(以上三次在“读者”一词中:“ho anaginoskon, 参思高、新译、现中);路四16,十26;约十九20;徒八2830〔两次〕、32、十五31,廿三34,十三27,十五21(最后两次在“每安息日被宣读出来”一语中:kata pan sabbaton anaginoskomenasanaginoskomenos)。

28 Ridderbos, Paul 483.

29 有的抄本在“弟兄”之前有“圣洁的”hagiois一字,但支持较短说法的外证较强,“圣洁的弟兄”一语并没有在其它的保罗书信出现,形容词在此语中是不必要的赘述,它可能是抄者从上一节加进来的;基于上述理由,“圣洁的”不是原来的说法cf. Metzger 633634; Morris II 185 n.73.

30 Best 246.

31 Moffatt 43b; Palmer 56.

32 Whiteley 87.

33 Lightfoot 91.

34 分别见:Bruce 135; Frame 217, 161, 17.

35 Cf. Moore 88; Morris II 186.这个解释若是正确的话,我们便不能根据本节便下结论说,在教会中宣读使徒的信是一种崭新的做法,或至少尚未成为教会崇拜中一个被认可的项目(分别见:J. Schneider, TDNT V 464 n.3; Collins 367; Moffatt 43b),与此同时,我们亦不能根据本节而达到相反的结论。换言之,不论此事有无先例可援,保罗嘱咐教会这样做,乃是为要达到一个特别的目的。

 

四 最后祝福(五28

28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与你们同在。

关于保罗信末祝福语的各种格式,请参冯:“腓立比书” 505506。“我主”原文是“我们的主”(现中);“我们主耶稣基督”一语已在本章九节、二十三节及一章三节出现过(见该处注释)。36原文并无“常”字。“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惠与你们同在”(新译)可意译为“愿我们的主……赐恩典给你们!”(现中);但它真正的意思是,愿主耶稣基督与读者同在,因为恩惠和赐恩者是不能分开的(参冯:“腓立比书” 507)。

 

36 亦参一10注释注190

──《天道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