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诗篇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

 

卷二:诗篇四十二至七十二篇

  这卷的诗篇取自不同来源:可拉后裔,他们是圣殿内负责音乐的人(四十二~四十九篇);亚撒,另一组圣乐负责人的首创者(五十篇);大卫(五十一~六十五篇;六十八~七十篇);所罗门(七十二篇)。还有三篇作者不详:六十六、六十七、七十一。进一步的讨论,见导论Ⅱ{\LinkToBook:TopicID=104,Name= Ⅱ 詩篇的結構}10页以下;Ⅳ . B{\LinkToBook:TopicID=108,Name= B 「我的兒子」}26页以下。

第四十二、四十三篇

{\Section:TopicID=315}远离家乡

  这两篇诗虽各自可单独吟咏,但却是一整篇诗密切相关的两部,也是诗篇中最凄美的诗之一。不仅标题为两篇共享,而且“我为何……时常哀痛呢?”之独白,两篇都能听到(四十二9,四十三2),四十二511两段末了的副歌,在四十三5,三度出现,将全诗作了总结。本诗为一位圣殿歌者被掳往北方219,靠近约但河的上游时所作,他渴想回到神的殿中,而将这种想望化作对神坚定的信心与盼望。

{\Section:TopicID=316}干渴(四十二15

  那讲求对称的诗歌:“如鹿切慕清凉小溪”,加上一句形容:“因受追赶,热气难当”。但是诗人心目中所想的,似乎是由干旱带来的缓慢痛苦(参约珥书一20类似的表达),这情景耶利米书十四16节描写得极其凄凉,草场枯干,动物晕眩、气绝。诗人灵里长期的苦痛,可由第2节的哀声几时?看出,他荒芜的光景则可由外人的讥刺在那里呢?(3节)显明。

  在人面前他很容易受攻击,因为他已经声明自己的信仰;当神的道路难以测度时,他就会遭讥笑。在他内心中,他也容易受伤,因为他所渴慕的乃是神;其余事物都不能满足他:请注意第1b节与第2节的重复语220。这只“受击打的鹿”不像骆驼,惯于住在沙漠,能自给自足。他曾选择饥渴慕义的人所得到的祝福,而不轻易自欺说:“你已经饱足了。”

  4. 对诗人而言,敬拜的中心无疑乃是神自己(12节),不过,众人结伴同行,以及大场面的仪式,更增加了欢愉的情怀;参,四十八、六十八、八十四篇,与上行之诗(一二○至一三四篇)等诸篇。这位诗人究竟是在敬拜者游行,或只是参与在行伍中,是要看如何解释一个少见的字221,古译本与马所拉经文的读法不同(见 NEBJB 的不同译法)。

  5. 这一段自我对话,是此两篇诗最主要的副歌:见第11节与四十三5。这是信徒本身两方面的重要对谈,一方面他是满有信心的勇士,另一方面则是会改变的受造者。他既蒙召要活到永远,心思专注于神,然而在世上时,心思与身体都处在压力之下,他不能、也不应该无动于衷。参“我现在心里忧愁……”(约十二2728)。诗人的副歌教导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这两方面。从一个角度而言,没有迹象显示他的忧伤是可以避免的,因为那是基于他有所关爱;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亦非无法忍受的,因为他的信心并没有动摇。

{\Section:TopicID=317}深渊(四十二611

  这是一则完全不同的比喻。看到周围陌生的景色,诗人的心陷入了烦乱,在此,约但河距离其发源地黑门岭222的山坡不远,河水冲过大块的鹅卵石,形成瀑布。水声隆隆、波涛四溅的情景,似乎回荡在第7节中:thom-~elthom qore lqolsinnore&ka;而这几个字中的头一个(深渊),有相当恐怖的背景,即创世记一2

  这幅图画震撼人的景象为:他没有立足之点,浪涛一阵一阵淹没他。约拿在深海中正是用这样的话形容自己(参,7b节与拿二3)。

  然而他的信心不住自我肯定。第6a节,我记念祢,是较“我追想这些事”(4节)的乡愁,又往前了一步;那些事已经无法再追回,不像神仍可抓住。同时,他视深水为祢的瀑布,祢的波浪,祢的洪涛。最值得注意的是,第8节非常肯定神的同在,虽然第910节因祂的“缺席”而深感受伤(参第5节的注释)。压力并没有减轻,但情绪却有了坚强的信念为支柱。因此第8节和第3节提到昼……夜……时,感受截然不同。

  此段三组迭句相遇,将全诗融合在一起:第9b节与四十三2下相扣;第10b节与四十二3b相同;第11节则与四十二5(请见 该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16,Name= 乾渴(四十二15})和四十三5呼应。

{\Section:TopicID=318}释放(四十三15

  整个第四十二篇有愈来愈信赖不能震动之事物的趋势,虽然痛苦的风暴并无降低的迹象。这个过程在本篇继续延续下去。低沈的情绪(2b5节)与不断增强的正面祷告交替出现。为我辨屈1节)之开头语,比起四十二1267节所表达的干渴与烦乱,显得平静多了,不过那些是必须经过的心情。如今黑暗与不安全的情形,唯透过正面的祈求才略窥一二,诗人恳求得着亮光真实(即神的信实),以将之驱除(3节)。

  第3节的祷词带出一个问题:它是否真指实际的归回家乡?由神的亮光和真实带领回家乡,可以指由具备这些条件的那位,将他从被掳之地带回;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太不直接。至少另一种可能的含义为:有了这样的亮光和真实,诗人便知道,即便在被掳之地,他仍可以享受神的圣山祭坛之福。诗篇常以这类外在敬拜的媒介,来说明灵性的情形,如:五十1314,五十一17,一四一2

  因此,本篇主要的迭句(5节),在第三度出现之时,以不同的语调叙述四十二篇511节的豪迈之言,这里是充满了把握,而非执意抗拒既成事实的勇敢。无论是否能归回家乡,诗人都能称颂神为他“最喜乐的”,并赞美祂的“拯救”──不仅是帮助(和合:荣光)而已,这译法太弱。环境没有改变,但他已经在其中得胜。

 

219 参,如:列王纪下十四14的情况。Mowinckel 认为(1242页),这是一首为出外长征之君王的诗,但诗篇六十一简等较合适该种状况。

220 2b节按传统的元音读法为“来到神面前”(AVRV)。可是这些子音也可以重加元音,而读为“朝见神的面”(RSV),这是较容易理解的作法。参,如:诗篇二十七8

221 MT eddadddem;参,以赛亚书三十八15;见 BDB186b。七十士译本(“奇妙的”)显然读成addirim,“庄严的”,并将前面一个字解为“亭子”的变化字;因此作“奇妙的会幕”。Dahood 则建议作:“我越过边界,便俯伏在地……”,后一字是根据一个乌加列文字根。

222 米萨(“小”)山丘显然是属黑门岭的一部分,但现在还无法确定是那一座山。也有可能这是以讽刺的口吻论黑门这座大山(“不过是小山丘!”),这是按六十八1516的精神来解,那段认为,与神的居所锡安山相比,一切高山峻岭都显得微不足道。──《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