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箴言第十七章

 

{\Section:TopicID=359}十七1

  这是流行的智慧箴言,比较十五17

  设筵满屋,大家相争 原文意指一种“相争祭”,很可能含有古时在坛上焚烧一部分的祭牲献给 神,余下的部分便在家中大摆席,款待客人或祭司分食的背景(参看利一至七章;撒上二十6)。其中的一种祭礼为“平安祭”(利三),其目的在保证跟 神之间有和谐的关系,在献祭人由于犯罪,经历与 神疏离了一段时期之后。“平安祭”的意义与智慧师在此所说的“相争祭”然不同。可能是智慧师的切身经验,体会到一个建立在“平安祭”基础上的大家庭宴会(参看七14)由于无法控制的摩擦及自私自利,能轻易地变为喧哗吵和不愉快的场合。任何事都比这种场面强,即使是吃一块硬饼干,而心安理得的话。

  在东方的社会,一旦人发了财,就要求献祭谢神,顺便在人前展现自己的财富。杀羊宰牛,一部分的肉献在祭坛烧了,其余的就分给宾客,大家过屠门而大嚼,大快朵颐。富户的家中,高朋满座,妇女们忙着作菜烘面包,仆人们准备食物。有钱的东方人常是千金一掷,山珍海味,一片“朱门酒肉臭”的光景;反过来,穷人很少献祭,也较少娱乐。有钱人家虽是金钱食物丰盛盈余,但比穷人家常相争吵架,这是由于有钱人三妻四妾,而穷人大多从一而终。因此有钱人的妻子儿女经常嫉妒纷,那些丈夫大叹齐人非福,宁可穷一点,辛勤工作,而不愿一子经常吵架相争,乌烟瘴气。

  平的心境比财富重要,因为没有平,就食不知味,睡不入眠,生活变成没有意义。“和万事兴”,平与和谐,能制造财富,但有钱却买不到平。又这段经文也可能只是比照相争相安的不同,或者由于箴言对“仪式”的保留,在此暗示静的默想,比喧哗的宗教场合更有意义。

{\Section:TopicID=360}十七2

  本节所涉及的法律明确层次,在摩西的律法中找不到根据,其中规定继承权只限于严格的血亲关系,连姻亲的媳妇也排除在外(参看申廿一1517)。通常父亲的产业在儿子当中平分,但是长子得两份。若没有儿子,女儿可以继承;若人死之后没有儿女,财产则归给他的男性近亲(民廿七811),或是一名过去可能是奴隶的养子(创十五23)。

  智慧师的心意不是要回避律法,而是说智慧和能力有时可以看作比血统的高贵更重要;尤其是当儿子还小的时候,聪明干练的管家可能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方便行事。此处似乎举出能力可与特权分庭抗礼的特殊个案。

{\Section:TopicID=361}十七3

  与十六2一样,本节提到 神是人格的最高审判官。智慧师永远关怀到底 神是否恩准?而不是人的看法如何?(参看诗十七3;伯廿三10;耶六2930;彼前一7;启三19)。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锅炼银,炉炼金,上主炼人心”。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金银火锻炼;人心被上主考验”。

  古人体会到上天试人的过程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篇)。

{\Section:TopicID=362}十七4

  上一句是指物以类聚的格言,垃圾总是往肮脏的地方堆积的,所以行恶行的喜欢胡说八道。

  说谎的sheqer) 更正确的翻译为“撒”或“虚伪”,指谎言需要另一个言,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是“虚假”的恶性循环,愈陷愈深。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奸诈的人,爱说谎的人,轻信是非长短”。

  另外的说法是人先告状,为了先发制人,人非常留意恶言恶语,并论断他人的恶行

{\Section:TopicID=363}十七5

  在智慧文学里,相信报应筑基于 神是造物主的观念,而不是先知所说的 神为立约之民的拥护者。参看八2236;伯卅八118;赛三1315。又埃及的阿门·因·欧北说:“不可嘲瞎子,也不可作弄聋子”(页四二四上)。

  这种悲天悯人的语气,在旧约里屡见不鲜。讥笑穷人和他们不遭遇的人,就是讥 神。 神在祂所导演的人生大舞台上,有人扮演穷人的角色,也有人扮演富人的角色。有时候穷人比富人更能有效地服事 神,因为他们两袖清风,了无牵挂。穷人作见证说 神足以满足他们生活上的需要,比富人说同样的话,更能够令人感动。世人不得欺贫重富,因为 神也看重穷人。当人遭遇了悲剧的经历,倾家荡产,我们决不可雀跃,不管个人对失丧的当事人观感如何。当人嘲笑穷人家徒四壁,贫无立锥之地,就是讽刺 神,上主决不能若无其事地走开。

  幸灾乐祸的人,在心理学上也列入偏执狂。据大英百科全书上说:“幸灾乐祸的心理,是由无理性的优越感和无理性的喜悦,凝结而成的一种潜意识”。如果听到他所恨的人,或他所爱的人遭遇困难,或发生不幸的消息;抑或看到一般困难或不幸的社会现实,都能唤醒他潜意识中的优越感,使他觉得他比所恨的人,或所爱的人,甚至其他一切的人幸运,于是释放出了潜意识中的无理性喜悦,这种优越感和喜悦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我们所谓的幸灾乐祸。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要排除幸灾乐祸的心理,必需要发扬人性上的恻隐之心,对别人的不幸要多加同情、关怀、和帮助,这不但可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德。古时以色列人遭难,亚扪人、推罗人袖手旁观,并说:“阿哈”。 神便大大惩治他们(结廿五17,廿六16),因为他们居心残忍,且无怜悯的心肠。

  这一段训词,尤以在今日这笑贫不笑娼的时代,更是暮鼓晨钟,值得当代人深省。以不合理的态度对待穷人,首先是得罪 神,最终将会 神

{\Section:TopicID=364}十七6

  本节经文有助于解决“代沟”的问题。年轻的需要年长的,父母也以子孙为

  子孙 希伯来文以“儿女的儿女”来表示。

  老人 原文是男性,通常用来包含男女两性的老人家。

  一个快乐家庭就是能够敬尊贤,甚至进一步以及人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上行下效。蔚成风气。

{\Section:TopicID=365}十七7

  本节经文原文两句押韵,音节铿锵,耐人寻味。

  美言 指丽文雅的词。出口成章,充满了诗韵或丰富的词藻。

  本不相宜 虽然人人爱听丽的话语,但若出之于愚顽人的口,就不太适当。华而不实的词藻,或有句无篇的文章,都是自古文学家所诟病的,所谓花言巧语,就是指铺张文饰而无补实际的言语,这种雕虫小技,壮夫薄而不为也。

  绝大部分容器的质量,显示其内容;比如香水决不用罐头罐子装,狗嘴里长不出象牙,蠢人的话也不能登大雅之堂,因为胸无点墨,腹笥空空也。相同地,我们期待作领袖的,为民表率,一言九鼎,决不可任意说谎话

{\Section:TopicID=366}十七8

  本节经文的翻译不太统一,虽然原文保存得非常完整。

  宝玉eben hen) 可以指“符”或美丽的珠

  贿赂(sohad) 可以指“礼物”或贿赂

  馈送的人balaw) 可以指馈送者或“接受者”。

  下一句的主词未定,不确知动作者为何人,所以可能的翻译为:“礼物在接受者的眼中,有如珠宝;无论怎么翻转,都非常好看”;或“贿赂在馈送的人眼中,当作符”。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有人视贿赂为万能,以为一切图谋都可奏效”。

  智慧师饱经人世沧桑,承认贿赂大行其道,对很多人有吸引力。这就是为何古时候贿赂猖獗,虽然明为律法所禁止(参阅十五27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18,Name=十五27})。但此处作者并未加以道德性的审判,只是说明它无往不利的用途罢了。可能其中的暗示更为重要:一个贿赂公行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那容许自己被收买的人,比行贿的人更为有罪。贿赂在廿三节与廿八21里确切地被定罪。

4 相处之道 十七914

  这一段经文是专门讨论人际关系的箴言,脉络分明,条理也很清楚。

{\Section:TopicID=368}十七9

  本节乃教导敦亲睦邻的方法,凡皆有,基本上,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因此看到对方有过失,要规劝善,设法挽回,如此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盖许多的罪(雅五20)。这种“隐恶”的作法,并非姑息养奸,而是导致真正的悔改,从而获得友

  遮掩 意谓包容隐藏,“大人不记小人过”也。诗人说:“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卅二1)。

  寻求 原文是“获得”的意思。

  屡次挑错 原意为“老调重弹”,絮絮不休的意思。这是一天到晚算旧帐,提醒对方的缺点如何如何,怪不得连“亲密战友”都会疏远了。

  为人掩过的,受人爱戴;念旧恶的,众叛亲离。

{\Section:TopicID=369}十七10

  箴言书内经常提到责打孩童和愚昧人的说法(十13,十三24,十九2529,廿二15,廿三1314,廿九15)显明那时代的教育方式,强调“不打不成才,杖头出佳儿”。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是这个道理。廿六3则显然指杖打愚昧或不听话的仆人(参考路十二4548)。

  聪明人愚昧人的不同,在于分别的敏感性。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同,更反映出他们不同的态度。聪明人一点就破,愚昧人愚顽成性,对一切改正的努力深闭固拒,甚至一百次鞭打下来,还不悔改(廿七22)。

{\Section:TopicID=370}十七11

  恶人只寻背叛 古卷有作背叛人只求作恶。背叛指那些“反骨的人”,轻易被挑拨,就铤而走险,直到残忍的使者,奉差来攻击他的时候,更使暴乱升级,结局就越发不可收拾了。

  使者 指像扫罗差遣出去逮捕大卫的人(撒上十九14;比较王下六32),故此乃指政府的差役,如中国古时的“钦差大臣”,携带圣旨去逮捕钦犯乱党,明正典刑。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邪恶人专作坏事,死亡将如残酷的使者临到”,是引伸的意义。

{\Section:TopicID=371}十七12

  这句话语带幽默,但却不脱严肃的口气。在古东方版本没有提到母熊丢崽子,然而旧约中却三番四次提到母熊,象征凶险(撒下十七8;何十三8;王下二2325)。

  在东方若有母熊的幼被猎人抓到或杀了,被认为是非常危险的局面。母熊会兽性大发,攻击任何牠看到的人,以为是抢其幼的罪魁祸首。因此,无论是受伤的熊子熊母,都是猎人及旅客避之惟恐不及的。在这种状况之下的母熊行为,是情有可原的,但愚昧人正作傻事的疯狂程度,不在母熊之下。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遇见失掉幼子的母熊,不愿逢着在发狂的愚人”。

{\Section:TopicID=372}十七13

  本节经文又称为“相反的黄金律”(对照太七12),特别指出“因果律”的关系,对作的人,尤具警惕的作用。那些德的人,在他的家中培养一种恩将仇的风气,冤冤相的结果,灾难就不离家门了。好像旧约的拿八,便是典型的愚妄人,他对大卫恩将仇报,以恶报善,结果被 神击打而死(撒上廿五2138)。

{\Section:TopicID=373}十七14

  古语说:“涓涓不息,将成江河”(Every river starts with only a tricle),此中西谚语正好说明上一句的意思。当然所谓防微杜渐,可由势引伸到人情事故,分争的起头,可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但若不加疏导,小事变大,便如水决堤,沛然不可或止,至终泛滥成灾。由上一句的简短、逼真、头韵及脚韵看来,暗示这是一句流行的口语。

  如水放开 指浇灌花园的沟渠道(参看十一25;赛五十八11)。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论的开端,如水之破堤;在激辩之前,应极加制止”。这项原则提供现代个人布道法很好的参考,从来没有人因辩服输,而归依信仰。在火气当头的辩论,愈演愈烈,终至唇焦舌敝,面红耳赤,甚或怒目相向,徒伤感情。古人说:“调养怒中气,谨慎顺口言”,也是止息争吵的方法。

{\Section:TopicID=374}十七914

  人际之间的关系,最为微妙复杂,稍一不慎,有时相交多年的朋友,可能因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情,而割席绝交,反脸成仇。人与人相处,得饶人处且饶人,应罪己时当罪己。不念旧恶,以德报怨,化干戈为玉帛,消戾气为祥和。在人际关系上,虽然 神替其子民订下清楚的律例规范,但 神本身无比的慈爱与宽容,却往往发挥更大的救赎力量,在 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缔造和好的关系。

{\Section:TopicID=375}十七15

  耶和华所憎恶的,又多一项,就是:是非不明、善恶颠倒、指鹿为马(赛五20)。

  本节经文的背景是法庭的正式公义原则。法官如果平白地放走一个坏人,而不处罚他的话,就是大逆不道。反之,法官如果冤枉好人,入人于罪,也是同样大逆不道。两者都是不公的严厉形式。如此违害公义、侵犯人权,为上主所深痛绝,无论其动机是贿赂或草菅人命(参看出廿三78)。

{\Section:TopicID=376}十七16

  此处显然透露古时的智慧师“富贵不能淫”的高风亮节,另外亦显示当时学生“自行束修以上”的风气,但却难免碰到那些“朽木不可雕”的笨学生。可见金钱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

  学生不仅要具备学费,同时也要具备可造之才,及孺子可教之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

  聪明 原文作“心”,正如前述,应为思想的重地,不应为情感的温,详参十六9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35,Name=十六9}

  本节意谓:金银固然可聘请良师,购书籍;但若没有头脑,仍得不到智慧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愚昧人有钱毫用处;他不晓得用钱换取智慧”。似与原意有些出入。

{\Section:TopicID=377}十七17

  这两句话是旧约强调情的伟大价值。大卫与约拿单生死不渝的谊(撒上二十章),传誧千古。本节词句不在于朋友弟兄的对比,而是指真正的朋友时常,并成为患难之交,这样的朋友比血统上的弟兄还要。古人诗云:

  同气运枝各自荣,些许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那得几时为弟兄

{\Section:TopicID=378}十七18

  箴言书多次提到不要为人击掌作保,显示有许多人因为漫不经心而被毁掉一生(参考六15,十一15,二十16等)。这与上一节(17)并无冲突。事实上,经文内涵若轻易不负责任为人作保,并不一定是好朋友,因“之适足以害之”。有时一个最好的朋友会强迫当事人,自力更生,铁扁挑重担,通过努力工作、勤勉自持和坚决奋斗,来解除自己经济上的难题。

{\Section:TopicID=379}十七19

  上一句是流行的“甲—乙,甲—丙”的箴言形式,如:喜爱偷闲的,会喜爱偷眠;喜爱偷线的,会喜爱偷炼。至于文意,非常简明,生活的方式都是自食其果的,喜爱犯规的,实在是自讨苦吃。

  下一句的解释,就要大费同章了。

  第一种解释:巴勒斯坦风俗,每家门户都异常矮小,大约只有三英尺高,以防止阿拉伯人骑马进入院中,致损坏家物。若高立门户,别人可以排闼直入,乃自招失。

  第二种解释:意指其人不可攀,令人有“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感觉。家门高立,壁垒森严,意表树敌意,与外人隔绝;因为庭若市,才显示其近悦远来,得道多助;故乃劝人痛绝骄傲与野心。

  第三种解释:把家门改作“嗓门”,认为语惊四座,旁若无人的人,容易自取其辱。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好辩的人,实喜爱过;高户的,必趋灭亡”。这是采第二种解释。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爱犯罪的人欢纷争;爱夸张的人招祸患”。乃采最后一种解释。又其附注里面说:“夸张的人”或译“炫耀财富的人”,如此,则是采取第一种解释。

{\Section:TopicID=380}十七20

  心存邪僻 指“作恶的念头”,或“犯罪的思想”。世人都犯了罪,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而恶由念生:见色起淫,贪财起盗,因恨起杀(参看太五28;约十三15)。这种一念之恶所造成的后果,绝对没有好处,弄得身败名裂,后悔莫及。

  下一句又是关于言语的消极功能。中文用字所造成的词语,多半是指言语,例如:拙口笨,乃不善说话:七嘴八,乃人多口杂;摇唇鼓,乃搬弄是非;鼓如簧,乃花言巧语;敝唇焦,乃竭力申辩;剑唇枪,乃争执剧烈;口招尤,乃说话惹祸;箝口结,即劝人三缄其口,少说废话。由于人性的软弱,偏要多嘴长,搬弄是非,就使人陷在祸患的网罗

{\Section:TopicID=381}十七21

  生愚昧子的 从上下文意看来,是指母亲。

  愚顽人愚昧成性,祸延父母,使双亲愁苦,心里担忧。自来作父母的都“望子成龙”,不料事与愿违,梦幻成空,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如同以利两个儿子,因犯罪作恶,耶和华说:“那未灭的必使你眼目干瘪,心中忧伤”(撒上二33),亦可参考十1。另外,拿八也是典型的愚昧子愚顽人(见撒上廿五242),有子如此,为母的定必闷闷不

{\Section:TopicID=382}十七22

  这是重复从前所说“心理卫生”的课题(见六34,十12,十二25,十四30,十五13等)。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息息相关,在古时就已发现。

  思高圣经学会译作:“愉快的心,是良好的治疗;神志郁,能使骨枯萎”。

  现代中文译本译为:“乐如良药使人健康;愁如恶疾致人死亡”。

  按中国南朝范缜着神灭论,从“形神相及”与“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根本命题出发,论证身体与精神之关系,乃“质”与“用”之关系,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与神之关系,正如刀刃与刀刃之锋利的关系相同,“未闻刀亡而刃存,岂容形灭而神在?”此说对后世之无神论,影响甚深;然而就心理卫生而论,形神互动,好像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没有救

{\Section:TopicID=383}十七23

  在本节清楚把贿赂行联在一起,参阅第八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66,Name=十七8}

  贿赂 此恶行重大,因其颠倒黑白,扭曲正义,为旧约时代数一数二的大罪,是违反 神“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 神同行”(弥六8)的指示,为 神所不喜悦。介入贿赂的人,也就是恶人

  暗中受贿赂 这是指行贿的手段过程,由暗中隐密之处拿出贿赂品,偷偷地放在法官的手中,以此来影响他的判决。这一句话可以指一名“司法黄牛”由自己的怀中拿出贿赂品,交给法官,或者指法官接受一名讼棍由怀中拿出的东西,两者都是一丘之貉,行贿的人,和受贿的人,都同样有罪。这种贿赂的风气,已大大地损害司法的公正性。

  思高圣经学会翻译暗中受贿很传神,说:“恶人在大衣下受贿赂,是为颠倒正义的词”(参看出廿三8;申廿七25;赛一23)。

  现代中文译本则把那名呼之欲出的恶人揪出来,说他是:“腐败的法官接受贿赂;他使正义不得伸张。”

  在东方,还有其他地方,贿赂非常普遍。政府的官员、法官、亲王、总督都期待那些拜托他们说项的人能够送礼。中国的官署相传:“衙(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虽然事前送钱,上下打点,盼望能颠倒,但也有一些尊贵的统治者和清廉的法官,如包拯、寇准等人,守正不阿,拒绝接受贿赂。元曲灰阑记:“我这衙门里问事,真个官清法正,件件依条律的,还有哪个清官,清如我老爷的?”(比较撒上十二3撒母耳的告白)。

{\Section:TopicID=384}十七24

  智慧的分别可由人的视野看出来,前者目光如炬,目标确定,而后者目光如豆,渺茫无际。明哲人的目标是智能,他的睛也未离此目标,无论有甚么诱惑或干扰。愚昧人左顾右盼,见异思迁,像那手扶着犁头向后看的人;如果他能专注目标,凝视田野另一端的某种标志,犁路就会正直而不会偏歪了。虽然所花的工夫一样,但是差之毫厘,所得的结果也谬以千里。

{\Section:TopicID=385}十七25

  本节与廿一节的涵意非常相似。

  愁烦 即为十二16的“恼怒”或廿一19的“争吵使气”。可见愚昧子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不但使他们忧苦,也使他们气急败坏,剑拔弩张。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母亲的重担显然不同。父亲以严正教,有子愚昧,不听管教,因而恼怒生气;母亲以慈爱待,生不肖,只有以泪洗面,心中悲伤。可见没有人是个孤岛,子女的行为也会影响父母

{\Section:TopicID=386}十七26

  希伯来文圣经本节的开端有“同时”的字眼,正如廿八节开头有“甚至”一样,彷佛这句话是跟在一句相似的箴言之后。若然,那就放在十五节或十八5之后,最为相宜。

  义人 指“无辜”的品性。

  君子 指领导阶层的官阶,如十七7的“王”。

  责打 指鞭挞,为法律刑罚的一种,古文叫“鞭笞”(其他还有杖责、充军、放逐等,参考成语“笞杖徙流”)。

  本节经文似乎在抗议那些不公的刑罚

  现代中文译本译作:“惩无辜宜;责打善人不义”。

  思高圣经学会译为:“科无辜,已属当;杖责君子,更属不义”。

  当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如是无辜的话,则颠倒纲常,是非不明,以下犯上,就很不合理。法国大革命的暴民,及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都可为此箴言作历史性的脚注。从申一16以下,到彼前二14的有司,也都要记取这段教训。

{\Section:TopicID=387}十七2728

  世界上最可节省的东西,应该是言语,这也是最佳的经济。其要点如下:

  (一)沉默寡言代表有知识

  (二)抑制言语代表头脑冷静;

  (三)沉默不言愚昧人会让人误以他为聪明。事实上,一个愚昧人若三缄其口,他已不再是愚昧,似乎已经学乖了。

  反过来,多,难免有过;多必失,可能推翻了沉默寡言的一切好处,成为以上三点的相反效果。参看十19,十一12,十三3有关智慧人的自制、节省话语的经验。

  廿八节一开始有“甚至”的字眼,此连接词使廿七、廿八节的文义可以衔接在一起。这句话很像今日流行的西谚语:“宁可保持缄,被以为是傻子,胜过开口露底,无所遁形。”因此除非之有物,否则最好避免开。有些人开只是为听自己的声音。其他的人很少注意他的话,因他言之无物,却“不惊人死不休”,徒惹人厌。反之,愚昧人静默不言,不会显露其愚昧,静默远胜过蠢地絮絮不休。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说话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假如我们做错了一件事,也许还可以设法补救,但是说错了话,却无法再收回来重说。美国的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我常常因为说了话而后悔,却从来没有因为保持了沉而后悔过”。意大利有句谚语:“沉是金,雄辩是银”,表明沉默不语比雄辩滔滔更贵重,所以我们“处世要戒多言,言多必失”(见附录四:朱子家训{\LinkToBook:TopicID=916,Name=附錄四})。

  中国谷城地方,据说从前立有一个石人,叫做“摩兜坚”,乃是古之慎人。陆游诗云:“石不能言最可人”。明代名臣宋濂曾作“摩兜坚箴”:“摩兜坚,慎勿。人各有心,山高水深,出诸,祸随其后,惟之则,守之以”。

{\Section:TopicID=388}十六33~十七28

  本段经文强调 神主宰人的一生及结局。祂控制人的生活、动作、存留,又肯定正直人会导致较好的日子过,而邪恶人会以悲剧了结余生。这项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人──包括仆人、父母、儿女、孙儿女和王子等,这也是中国人强调的“伦常哲学”。社会的安宁,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发展,政治的推广,都建立在伦常道德上。古人在丰衣足食之后,饱暖思淫欲,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见孟子滕文公篇),如此人人循规蹈矩,才能过着安和乐利的生活。──《中文圣经注释》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