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第二讲 持定身份圣洁自守

 

  《但以理书》首章说及,但以理和他的三个朋友如何在一个转变世代中,尽上自己的本份为主作见证。但以理处于一个多变的世代,这一点与我们今日颇为相似。主前七二二年,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但这一度雄霸天下的亚述大帝国,如今即将面临崩溃,并且深受南面的埃及和北面的巴比伦所威胁。巴比伦王子尼布甲尼撒,于主前六零五年击败埃及,再乘胜挥军南下,围困耶路撒冷(一1),在圣殿里大肆抢掠,并把犹大国的精英份子掳去。适其时尼布甲尼撒的父王驾崩,他便立刻班师回朝,但无论如何,经此一役,巴比伦已经确立其领导世界之强国地位。

  主前六零九年,犹大国虽受屈辱,犹幸保江山,但要向巴比伦王俯首称臣则带来极大的震撼,可惜最终亦难免亡国之厄运,于主前五八六年,亡于巴比伦。但以理本为犹大国皇族里的成员,如今国家面临重大灾难,他又被据到异地,所谓前途未卜,他人生确实充满着不明朗的前景。弟兄姊妹,其实我们今日同是活在一个惊天动地﹑万变的世代中;九七政权易转,我们庆幸不是被掳而是回归,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亦影响着众多的市民。我们当中的人,尚有移民或回流的选择,但昔日的但以理,却毫无选择地要在异族中生活。九七问题对香港教会构成莫大的影响,从牧者的流失,以致造成教会今日之现况,都是过去十多年积聚下来的结果。今日,我们已经踏进特区的年代里,教会过去的问题尚待处理,而新时代的挑战却纷至沓来,我们实在应该靠主而活。

  以色列人背约,不听神的吩咐,所以神的忿怒和审判临到,叫他们被掳至外邦七十年,接受管教,然后归回,这是一个何等重大的属灵功课!神在异邦并没有离弃以色列人,他们虽然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土地,不复见耶路撒冷﹑锡安山和圣殿,但他们可以在巴比伦的河边敬拜神,神依旧与他们同在,他们甚至可在异邦不认识神的人面前作见证,宣讲神的作为。此与《新约》记载初期教会受逼迫,门徒四散乃为传扬基督,将福音带给未认识神的人(徒八4)有异曲同工之妙。犹大人被掳至巴比伦的经历,是他们信仰上的一个突破,知道神有祂的主权去审判自己的子民,将犹大王和圣殿的器皿交予巴比伦王,同时亦有权去怜悯他们,引领他们归回故土。自从犹大人被掳之后,他们开始有会堂的观念,所以今日的犹太教很重视会堂﹑聚集﹑读经﹑敬拜神,不再标榜圣殿敬拜的礼仪和献祭的条文。今日,特区时代的转变同样会带给教会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亦会带来信仰的新突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这金句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切勿为着一些转变﹑损失和不幸的经验而悲叹,因为神永远在其中掌管着和带领着一切。

  但以理和他三个朋友所面临的考验,成了他们一生的转折点,他们被选召入宫受训,以准备日后在朝中侍立,太监长给他们起了巴比伦人的名字,又将王所用的膳食予他们享用,这本来是个大好的机会,但他们却决定放弃眼前的享受;因他们不欲与巴比伦人朋比为奸,或被人误指为卖国求荣。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既不自鸣清高,亦非投机份子,他们忠于信仰绝不妥协,但接受现实学习在巴比伦王面前侍立。但以理后来更接受了耶利米的劝告,鼓励那些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大人安居于异地,生儿育女,并要为那城的人求平安,时候一到,神必要带领他们归回。这显示他们暂放下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而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他们并非贪慕虚荣,为名为利,而是因着自己在巴比伦皇朝里既可以服事神,亦可为同胞们出一分力。

  《圣经》告欣我们:神若然掌管着一切,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与波斯王古列虽为不认识神的君王,仍可为神所任用,何况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是敬畏神的仆人,岂不更能成为神的器皿,在皇宫里发挥他们的才干,荣神益人么?常听到有兄姊们这么说,他们很想全时间奉献读神学,但又很爱自己的专业,到底应怎么办呢?其实,没有呼召的人在他们的专业上一样可以事奉神,献身的人则必须有神的呼召,而又愿意放下高薪优职去响应神的呼召。即是说,我们不能划分哪样工作属灵,哪样工作属世,或说哪种工作更能服事神;一切要视乎神怎样的呼召,是否要你放下现今的工作,全时间的事奉主?有人问:基督徒应否在政府里担任公职﹑或从商﹑或当差呢?答案都是可以的,因为问题不是干甚么,而是为何去干?到底那是否神所赐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服事神,贡献社会。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接受巴比伦政府的安排,可能会背后遭人非议;然而他们内里毕竟向神抱存单纯的心,旨望在岗位上见证所信靠的神。

  太监长给这些青年人改换名字,可能与他们入宫受训的习惯有关,方便朝中人士日后称呼之用,这些名字有外邦色彩,也有宗教意味(但一67):但以理一名原意谓“神是我审判者”,改名为伯提沙撒实则取自外巴比伦一神之名,意谓“愿此神佑我王”;哈拿尼雅一名意谓“神满有恩惠”,易名为沙得拉,则有“甚惧怕我神”之意;米沙利一名意谓“有谁能像神一样”,改名为米煞意即“在王面前我实微不足道”之谓;亚撒利雅一名意指“耶和华是我的帮助”,改名为亚伯尼歌之后意谓“尼歌(巴比伦人之神)之仆”。不错,姓名代表一个人的品格和质素,但以理和他的三友接受这些名字,相信是认为名字乃外在的称号,可以改变,只要心志不变即可。因此,但以理在书中仍沿用他们在犹大国的名称,而在王的面前则采用新起的名字。今日,或许有人给你起个“花名”,这个别号往往很能刻划你的性格特点,希望各位都有一个理想的“花名”,可以荣耀父神。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今日你我同有一个“基督徒”的称号,我们的心志与品格又是否能与这名号相配,我们的行事为人又是否能表彰基督,活出这尊贵的名号呢?

  但以理和一群被选入宫受训的青年人,都得到王所颁赐御用的饮食,而但以理及其三友则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的酒玷污自己。就是说,他们已事先想清楚,甚愿与自己的同胞认同,不肯接受特别优厚的待遇,另外一个拒绝的原因,乃是因这些膳食是拜祭过偶像的,免得成为同胞们的一个绊脚石﹑巴比伦人攻击他们的一个把柄。王的膳食虽为上好的佳肴,但毕竟未能符合摩西所颁洁净的条例,但以理及其三友为保持其属神子民的身份,宁饮白水﹑吃素菜;因为犹大人的信仰及其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今日,我们处于一个转变的世代中,要为主作见证的话,首先要衡量自己基督徒的身份,好在未信主的同事和朋友之中划出底线,与他们分别开来;特别在好些违反《圣经》真理和道德上的事情上,我们要学像但以理一样的加以婉拒。但以理有坚定的立场,却以协商的方式与委办磋商,试行十天,结果他们比别的人更健康,更俊美,这就说明了:凡尊重神的人,神也必看重他。但以理及其三友持守神子民的身份,绝不妥协;今日,我们又当怎样把握机会,活出我们基督徒的身份呢?求主赐我们智慧,无论在哪一行业﹑哪一岗位都晓得判断是非,保守自己分别为圣,不致同流合污。当我们坚持不违背信仰立场时,那些不信主的同事和朋友可能会讥笑我们,疏远我们,但相反过来,他们当中亦会有人越发敬佩你持定圣洁自守﹑言行一致的原则。而神在其中必然恩待我们,不叫我们吃亏和有损失。唯愿但以理及其三友得胜的见证成为今日你我的鼓励。── 周永健《转变世代中 神子民的见证》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