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西番雅书第二章

 

叁 审判临到列邦万国(二115

第二章论神的审判临到万邦。在引言(13节)之后先论非利士,非利士在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是主要的外患,所以耶和华的审判必先临到他们(二47)。其次是摩押与亚扪,他们也是以色列的劲敌,不容忽略(811节)。古实与亚述也在那时常来侵犯以色列,神必不以有罪为无罪(1215节)。

论非利士的审判,可分为两段,第一段(12节):对国民的呼召,命他们聚集一起切实悔改。第二段(34节):对谦卑人的呼召,劝他们及时寻求耶和华。

 

(一)聚集来受罚(二12

“不知羞耻的国民哪,你们应当聚集。”(12节上)

“你们应当聚集”这是大多译词的涵义,大家聚在一起举行严肃会,在神面前认罪悔改,以逃脱耶和华的忿怒。但是这个动词的意义并不清晰。这可指拾取搜集草木,作为燃料,也可作一起聚集,坚持他们的立场。他们有甚么立场可以坚持呢?难道坚持他们的羞耻吗?所以有人认为他们不知羞耻,现在必须承认羞耻,愿意蒙羞,为求赦罪的恩惠。1有的译为“要受试炼”,“要洁净自己,也洁净别人”,“要遵守律法,循规蹈矩”。2解释方面可说十分歧异。但是参考其他先知书(珥一4,二15,三11及耶四5),聚集为准备神审判的大日,及早悔改,实在是当务之急。

“不知羞耻的国民”,也可有不同的译词:“不愿受教”,3“不可爱的”,4“不守法的”,5“可憎的”,6“不寻求神的”。7

羞耻一词是根据亚兰文的字根,也是后期希伯来文及阿拉伯文的涵义。非利士人不是以色列民,所以是不知羞耻的国民,因为只有神的选民有荣耀,外邦人在以色列民的观念中是蒙羞的。但是神不偏待人,仍给予他们机会悔改。

“趁命令没有发出,日子过去如风前的糠,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你们,他发怒的日子未到以先,你们应当聚集前来。”(2节下)

耶和华降祸的命令未曾发出之前,仍有机会,耶和华的烈怒未临到以先,在千钧一发的当儿,怎可再迟延不起来悔改呢?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好像风前的糠必被吹散(同样的形容见赛四十一15,十七13;何十三3;伯廿一18;诗一4)。这也描写世人虚无的生涯,如糠秕吹散。

耶和华的烈怒好像火烧,在旧约至少有三十三次相似的用词。所以这是十分紧急的呼吁。

 

1 H. Steiner ed.,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by F. Hitzig, 1881.

2 A. van Hoonacker, Les douze petits prophe&tes, 1908.

3 希腊文与利亚译本。

4 拉丁通俗文的译词。

5 亚兰文的译词。

6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1868.

7 可参阅诗八十四2,十七12; 伯十四15及创三十一30

 

(二)谦卑寻求主(二3

“世上遵守耶和华典章的谦卑人哪,你们都当寻求耶和华。”(3节上)

现在的呼召,从非利士转向以色列,从外邦转向选民。从选民之中,应该有人遵守耶和华的律法,他们是敬虔的谦卑人。他们无论在自己的地方,还是寄居在外邦,都必须寻求耶和华(参阅摩五6及赛五十五6)。

世上的谦卑人是敬虔之辈(参阅摩八4;赛十一4;伯廿四4;诗七十六10)。这也是以色列人的别名,以示尊称(诗一四七6,一四九4)。神使谦卑人升高,但他们应当寻求祂。

“当寻求公义谦卑。”(3节中)

寻求耶和华的,必遵守祂的典章。律法就是他行事的准则,得以行在公义的道路上。寻求公义,是寻求耶和华道德的旨意,并且遵守与实行。

寻求谦卑是第二要诀。谦卑就是敬虔,在诗篇与箴言中十分强调。他们必须有忧伤痛悔的心(诗五十一17,卅四18;赛五十七15及六十六2)。

“或者在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可以隐藏起来。”(3节下)

耶和华发怒的日子,好似暴风雨的时刻,遍地都为风雨所侵,何处可以避难呢?这又好似战争一般,到处都有危险,必须有避身之处(摩五15;赛廿六20以及伯十四13)。作者似乎不敢为敬虔者保证,只是一种意愿、一种盼望,求神的怜悯,使他们可以藏身,免受灾害。

 

(三)论非利士人(二47

“迦萨必致见弃,亚实基伦必然荒凉,人在正午必赶出亚实突的民,以革伦也被拔出根来。”(4节)

“迦萨”与“见弃”是谐音,是作者的用心(可参阅弥一10及以下;结廿五16)。见弃是不再有神的眷顾,人口减少。

亚实基伦有久远的历史,最后仍被毁灭,而成为荒凉之地,不再为人记得。

亚实突在正午受赶逐。正午炎热,市面呈停顿现象,人们都要休息,就在那不经意的时候,灾祸就来临,实在非常意外。8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指时间的短促,不消半日,仅到正午,城被攻破,居民都慌忙中逃走。9

“以革论”与“拔根”也是谐音,同一字根,说明它也必被剪除。非利士五大名城,此处提了四个城,只有迦得没有被提及,也许在西番雅的时候,那城已不复存在(参阅摩六2)。

“住沿海之地的基利提族有祸了。迦南非利士人之地阿,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说,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5节)

上节只提四个主要的城市,但现在是向非利士整个的地区,就是“沿海之地”,囊括非利士全部的领土,在滨海平原的邦国(可参阅赛九1;耶四十七7以及结廿五16)。

基利提族实际就是非利士,为非利士的别名(撒上三十14;结廿五16)。根据阿摩司书第九章七节;耶利米书第四十七章四节以及申命记第二章二十三节,他们来自革哩底。他们原是野蛮族,曾占据革哩底岛,以后再移居滨海平原。10

查考大卫的生平,他的卫士是基利提人和比利提人(撒下八18,十五18,二十723;王上一3844;代上十八17),这两者都是指非利士人。

迦南即巴勒斯坦,而巴勒斯坦的地名原是“非利士”这一名字演变的。以地理环境而言,迦南确与非利士相提并论(书十三3;民十三29;士三3)。非利士人也以贸易经商为主要的行业,所以切合“迦南”其名的涵义。

“耶和华的话与你反对说”这句话在本节内有加插的必要,使意义明确,但在诗的形式上不甚适合,因此有人认为是有编辑者的手笔。11全节是以哀歌的文体,使这预言的信息更加有力。

“我必毁灭你,以致无人居住。”无人居住,成为荒凉之地,这是神的刑罚,受咒诅的结果,为耶利米书中常见的(四729,九11,廿六9,卅二10,卅四22,四十六19,四十八9,五十一29)。耶利米的话可概括西番雅的信息:“耶和华因你们所作的恶,所行可憎的事,不能再容忍,所以你们的地荒凉,令人惊骇、咒诅,无人居住……”(四十四22)。

“沿海之地要变为草场,其上有牧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6节)

这里再提沿海之地,必仍指非利士。有人认为“沿海之地”应改为“革哩底”,因为这是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翻译,其实没有必要。拉丁通俗本将整句都删除。主要的意义是城市变为荒野,只有可牧羊的草场(参阅摩一2;诗八十三13),这里只有牧羊人的住处,和羊群的圈,说明荒野的寂静,没有城市的熙攘热闹,人口减少,无人居住。

“这地必为犹大家剩下的人所得,他们必在那里牧放群羊,晚上必躺卧在亚实基伦的房屋中,因为耶和华他们的神必眷顾他们,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7节)

外邦人受审判,是以色列民复兴的时机。犹大家历经浩劫,剩余的人不多,但是这余民,要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犹大家被掳得以归回,甚至可承受非利士人的地业。所以这里不是指耶和华在历史中最后的审判,而是在以色列被掳以后再得复兴,可谓弥赛亚预言。

这里似乎也表明以色列对外邦的憎恶,不但对非利士,也在第九节表明对摩押、亚扪的憎恶(参阅俄19及以下;亚九5及以下;摩九12;赛十一14;耶四十九2)。

非利士不再是贸易的国家,城市变为旷野,只可供牧羊的荒原。在亚实基伦的房屋已经无人居住,空屋只有作犹大的牧羊者偶尔的住宿。

耶和华究竟还是以色列的神,仍必眷顾他们,使他们被掳的人归回。“被掳归回”,也可译为“从苦境转回”(伯四十二10)。这里的重点仍在于以色列民族的复兴。

 

8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 prophetas Minores, 1840,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anslated, 1868, F. Schwally, "Das Buch Ssefanya eine historischKritische Untersuchung," ZAW, X 1980 165240,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S.R. Driver, The Minor Prophets, 1906, C.F. Kent, The Sermons Epistles and Apocalypses of the Israel's Prophets, 1910.

9 A.B. Davidson's Commentary, 1896, G.A. Smith,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1897,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10 J.H. Breasted, History of Egypt, 261, 338, 477, W. Max Muller, Asien und Eurapa, 337, 387.

11 K. Marti, Dodekapropheton, 1903, Ed. Sievers, Metrische Studien, 8, zu Zephanja, 1907; C.P. Fagnani,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of the Book of Zephaniah," Old Testament and Semitic Studies in memory of W.R. Harper, 26077.

 

(四)论摩押与亚扪(二811

“我听见摩押人的毁谤,和亚扪人的辱,就是毁谤我的百姓,自夸自大,侵犯他们的境界。”(8节)

论摩押的预言(另参摩二13;赛十五、十六章;耶四十八章;结廿五8及以下),及论亚扪的预言(另参摩一1315;耶四十九16;结廿五17),曾分别出现多次,在此处却将摩押与亚扪相提并论。

“我听见”这是耶和华的口吻,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出现在以赛亚书第三十七章四节,特别指明耶和华:“耶和华你的神听见”。神注意,使先知也能听见(赛十六6)。

摩押人的毁谤是常有的,在以色列的历史中不乏例证可引(如撒下十4;参阅赛廿五11)。亚扪人也辱以色列,他们幸灾乐祸,看见以色列遭难就兴奋,在圣经中曾多次提说(士三1230,十一493036,十二13;撒上十一章;十四47;撒下八1212,十十二章;王下三1及以下;十三20,廿四2;摩一1315,二13;代下二十1,廿六8,廿七5;耶四十九1及以下)。这是先知十分愤慨的事。

当外邦对犹大肆意毁谤抨击,先知就无法忍耐下去。西番雅没有阿摩司那样恢宏的气度,因为阿摩司确有很宽大的心怀,富有深切的人道观念及关怀。但是阿摩司仍以真理的立场坚持公义与公平(一3613,二1),严责外邦人。

他们侵犯犹大的境界,为扩大他们自己的疆土(参阅摩一13;赛十五4及以下)。这当然为耶和华所不容。他们的张狂,自夸自大,原意为扩张他们的口肆意夸大(参阅结卅五13;俄12以及赛卅七23)。他们侵犯也为扩张境界,诗句的上下都有“扩大”的涵义,在形式上是有对联相同的用意(Parallelism)。

参阅民数记第二十一章二十七至三十节,在这责诗中摩押与亚扪因受咒诅,他们的罪行,尤其在以色列民身上,必然遭报。神是公义的,申冤在神,神必报应,这是旧约先知共同的信念。

“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摩押必像所多玛,亚扪人必像蛾摩拉,都变为刺草,盐坑永远荒废之地。”(9节上)

“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神长远活着,有生命的权能。神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来六13)。这是最严正的话。接着再申明“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说”(照着原文字句的次序),更带着无上的权威,所以这话必定应验,是千真万确的,决不更改。

摩押与亚扪必像所多玛与蛾摩拉一般,有他们罪大恶极的败坏,也必有那样突然的灾祸与毁灭。神的忿怒必倾倒下来。所多玛与蛾摩拉二城的前鉴,一直是圣经引为最大的警戒(申廿九23;赛一9,十三19;耶廿三14,四十九18,五十40;哀四6;摩四11;太十15;路十12;罗九29;彼后二6)。

刺草是某种杂草,丛生浓密,足可躲藏歹徒。同一个字出现在箴言第二十四章三十一节(参阅伯三十7)。盐坑大概在死海附近(参阅结四十七11)。盐常象征着荒凉与毁坏(申廿九23;耶十七6;伯廿九6;诗一○七34)。盐坑在死海附近,有许多盐岩,无法滋生草木,成为永远荒废之地。

“我百姓所剩下的,必掳掠他们。我国中所除剩的必得着他们的地。”(9节下)

这里与第七节一样提到犹大的余民,要掳掠他们,叫他们为犹大人服苦役(赛十四2,六十一5)。他们的地既已荒凉,并无极大的价值。但这仍是先知的理想,得外邦人地业,是征服他们,使他们不再成为外患,才有真正的和平。

“这事临到他们,是因他们骄傲、自夸自大,毁谤万军之耶和华的百姓。”(10节)

这只是一句补充语,再强调报应的公义(参阅俄15)。他们的骄傲,是妄自尊大,不信神的亵渎态度。他们毁谤神的百姓,实则是抵挡耶和华,凡与神为敌的就是以色列的敌人,必受咒诅(参阅耶四十八2642;撒上十七263645)。

摩押的骄傲是他们民族的特性(参阅赛十六6;耶四十八29)。骄傲是不虔,也与迷信相似。

“耶和华必向他们显可畏之威。因他必叫世上的诸神瘦弱,列国海岛的居民,各在自己的地方敬拜他。”(11节)

耶和华有极大的权能,有至上的威势,也是令人肃然起敬,甚至惊惧恐怕的(参阅诗六十六5,八十九7,九十六4及玛一14)。“他们”必指这两个国家:摩押与亚扪。介系词“向”,可指审判(over them)临到他们,或指攻击(against them),对待他们或对付他们,这样他们必站立不住。中译词“向他们显”,似为七十士译词:"Yahweh will appear over them"

“他必叫世上的诸神疲弱”,外邦的诸神其实只有名称,没有实际,因为他们都是虚无的,并不存在(赛十九1,四十六12;诗一三五5;结三十13)。“疲弱”必指无能,神使偶像的敬拜成为完全无稽的,为消弭这样的迷信。经学家认为人们不再献祭奉供物,那样诸神就疲弱了。这也是极有趣的联想。12

外邦异族的迷信消弭了,敬拜耶和华的事才可达至。普世都将接受耶和华为他们唯一的主神,耶和华就不只是以色列的神,而是万邦的神。这是先知的预言,也是历代的愿望(弥四14,同样的经文见赛二章;玛一11;亚十四6)。

列国指万邦,海岛是在远方,远方遍地各国的人都敬拜耶和华。“各在自己的地方”不是指个人,而是指各别的国族,“自己的地方”是地域性的(参阅诗六十六4),也可指他们的圣所,不再是复数字,是单数,只有一个圣所,敬拜必须集中,只在一个圣所之内。他们所敬拜的神只有一位:耶和华主神。

 

12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C.F. Keil,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66, W. Nowack, Die Kleinen Propheten ubersetzt und erklart, 1897.

 

(五)论古实与亚述(二1214

先知现在随着西古提侵略的向南路线,指向古实。然后向北,指向亚述尼尼微。在论外邦的审判,渐臻巅峰。

“古实人哪,你们必被我的刀所杀。”(12节)

古实是在尼罗河畔南边最前端,曾多年统治埃及,为南方最强悍的民族,可与北方的亚述相比(三10;赛十一11,十八1及以下;结卅八5)。可能这里先知是称呼埃及,因为埃及既长期为古实所占领。亚述是当代的强权,而埃及常成为第三势力,干扰犹大的安全。

“被我的刀所杀”(参阅士七20;赛廿七1,卅四5,六十六16;耶廿六33;结廿一913及以下)。也许先知以为西古提成为耶和华的刀,但是西古提人到埃及边界就折回,并未给予埃及打击。耶和华的刀却是尼布甲尼撒,在主前605年于加基米施(Carchemish),击败法老尼哥。以后在525年由波斯再予打击,才使埃及一蹶不振。

“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北方,毁灭亚述,使尼尼微荒凉,又干旱如旷野。”(13节)

亚述是北方的强国,也是当时的强权,他们穷兵黩武到处侵略,现在耶和华必伸手攻击(参阅赛五25,九121721,十4,十四26及以下)。

尼尼微曾是一城之邦,在西拿基立的时代,尼尼微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其名声之大,可在约拿书中反映出来(一2,三2及以下;四11)。西番雅必定认识尼尼微的盛名。但是在先知的异象中,尼尼微不再是繁华的都市,却成为荒废的旷野,甚至成为干旱之地。尼尼微城有极好的用水供应,因为有希底结河(或底格里斯河,Tigris)在城的西北,再在城的四围筑有运河,纵横的水源十分丰富。所以城内的花园园甚多。但是神的审判来到,城必全部毁坏,运河堵塞。神可使自然界反常混乱,河水也可干涸,于是就成为十足干旱的旷野,尼尼微不仅失去昔日的光华,甚至只成为废墟,到处荒凉,是十分凄惨的景象,不忍目睹。

“群畜,就是各国的走兽必卧在其中。鹈鹕和箭猪要宿在柱顶上,在窗户内有鸣叫的声音,门坎都必毁坏,香柏木已经露出。”(14节)

如果那是干旱的旷野,就不会有丰盛的草原,群畜又怎会卧在那里呢?但是这里的重点不是在于旷野牧原,而在缺乏人烟的地方,“各国的走兽”应译为各类的走兽,走兽原无国族之分。13有人认为“国”是指众多,是成群的意思。14另有一种意译,“尼尼微要成为大众的牧场,各国的人都可在这里牧放群羊。”15这些解释都有可能。

鹈鹕和箭猪二者属于不洁净的动物,栖居在荒野(赛卅四11)。鹈鹕是食鱼的,不常在干旱之地,箭猪似在沼泽之地(参阅赛十四22)。但是这种野生动物只出没在荒凉之地。尼尼微城中特多雕像的石柱,有的可能与敬奉偶像有关,尤其是巴力的柱像。现在既完全败落破坏,就成为禽兽憩息之处。这是一片非常凄凉的景象。

在窗户内可能有猫头鹰鸣叫的声音,在门坎也有乌鸦之类的禽兽,这是房屋倒塌的荒废情况(参阅赛卅四11及诗一○二篇)。香柏木为房屋的建材,用作盖建殿堂华厦,现在也均呈破损败落。

 

13 F. Hitzig,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838.

14 Maurer, Commentarius Grammaticus Historicus Criticus in Prophetas Minores, 1840, H. Ewald, Die Propheten des Alten Bundes, 1840, C.F. Keil,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66.

15 A.B. Davidson's Commentary on the Minor Prophets, 1896.

 

(六)论遍地荒凉(二15

“这是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15节上)

这诗句是哀歌的形式,慨叹今非昔比。这原是欢乐之城,歌舞升平,繁华奢侈,人们生活在安舒之中。这城真是安居乐业的地方,有安全的保障,固若金汤(参阅赛廿二2,廿三7,卅二13,四十七810)。

心里说,惟有我,除我以外,再没有别的,尼尼微城一直处于优越的地位,外邦都来进贡。犹大成为亚述的附庸国,也有半世纪之久。所以那鸿书描述尼尼微城倾倒,带给以色列人多少释然的感觉,因为他们久在亚述的压迫之下。所以尼尼微可以这样骄妄、惟我独尊,目空一切。

“现在何竟荒凉,成为野兽躺卧之处。凡经过的人都必摇手,嗤笑他。”(15节下)

尼尼微城的毁坏是彻底的,实际的陷落是在主前606年,为玛代人所侵占。这地只成为野兽的居所(参耶五十23,五十一41)。

过路的人看见,只有幸灾乐祸地嗤笑,也是表明憎恨与怒气。“摇手”实际为紧握拳头,咬牙切齿地咒(参阅王上九8;耶十九8,四十九17,五十13;结廿七36;伯廿七23;哀二15;诗廿二7)。

 

本章概要

在神的忿怒下,谁能幸免呢?但有一条路可以逃脱,就是改变路向(17节)。对犹大来说,他得停下来,仔细地思考。先聚集起来,在神未发怒以前,应当聚集前来。这是寻求神的一种行动,寻求公义和谦卑(2节)。

寻求公义,就是转离不义,不再三心两意,不再信奉偶像(参一45)。怎样转离不义,就是放弃冷漠的心,以前转去不跟从神,现在转回来,再寻求耶和华,来访问祂(一6)。

寻求谦卑,要转离骄傲,不可再迷信邪荡(一89),不可再自以为是,骄妄冷漠(一912)。寻求谦卑与公义必须从速,因为时机危急,不可迟延(一14及以下;二2下)。神的话最真实,耶和华的典章必须遵行(二3上)。

寻求耶和华,认识祂的公义。寻求祂,才得着祂的赦免与恩典。寻求祂,是接受祂为主,尊重祂的治权与威荣。寻求祂,为学效祂,有祂的圣洁与义行。

先知呼喊人们寻求耶和华,这是信心的见证,这也是属神的人的职责。我们不敢呼喊,以为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但是这并非人言,是圣言,必须发出,不容我们再保持缄默了。

犹大家剩下的人有很重大的责任(7节),也是极大的福分:“我国中所余剩的必得着他们的地”(9节)。如果看环境,未免令人失望,除了审判之外,没有任何的希望。但是神的应许,使他们看见未来的福分。余民蒙保守,是神救赎计划的部分。他们是希望的见证。他们是复兴的核心。他们既有神给予的确据,就应坚持到底,信心不可减少,勇气也不可被挫(二79)。

耶和华说(祂是万军之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我指着永生起誓。”祂是永活的,永生的神听到辱与毁谤(8节),祂的心伤痛,祂的话必化为行动,就是审判的行动,罚恶的行动,祂是忌邪的神,必除掉偶像,呼召万民都来敬拜祂。

看犹大的仇敌(815节)。摩押与亚扪曾侵犯他们的境界(8节),神必毁坏他们的城市,除灭他们的神。先知看他的仇敌就是神的仇敌,因为他们敌挡神,藐视祂的选民。他们自以为有神,不以耶和华为普世的神,敬奉偶像,轻忽全地的主,他们竟毁谤耶和华的百姓(10节),这就是他们严重的罪恶。但是耶和华公义的启示,目的使万民都认识祂,敬拜祂。

这也是今日文化的危害。多元的文化,是各自建立他们的神,表面上是互相包容,实际上是彼此排斥,在竞争的状态之下。他们好像古时的外邦人,自立偶像,骄傲夸大,对真神完全漠视。这种现状是需要今日的先知来纠正。

神的忿怒向着尼尼微发作(13节),因为他们迷信武力,又惟我独尊,“惟有我,除我以外,没有别的”(15节上)。那素来欢乐安然居住的城,就将变为艰苦与不安的地方,因为那地已经荒凉了。

先知严责外邦人:非利士(迦萨、亚实突、以革伦及亚实基伦)又骄傲虚妄,又战争掠夺。古实可能也犯同样的罪,必被刀杀。尼尼微是当时世界第一都市,必将倾覆,审判是不能免的。

在公义的审判声中,仍有福音的呼召。神在等待人的反应或响应。人若专心寻求神,仍有得救的希望。──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西番雅书》

 

基督教阿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