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返回本书目录

 

撒迦利亚书第十一章

 

(六)对暴虐者高唱讥刺歌(十一13

“利巴嫩哪,开开你的门,任火烧灭你的香柏树。”(十一1

先知在呼喊利巴嫩高山,那常象征着荣美与坚固。利巴嫩在巴勒士坦北端之边界,有一万四千呎之高度,终年积雪,被称为皓白者,如白头老翁。

开门迎入,是表示不再防范与保卫,不再抵抗与拒绝。利巴嫩已经失去天然屏障的地理优势,以致任凭侵略者毁灭的力量。火一侵入,必将香柏树烧毁。

香柏树是坚强与贵重的树木。在以西结为王宫之象征。这是万树之王,十分骄傲地屹立着(结十七3412;赛二13)。当斧子砍伐时,竟会完全砍下,因为香袙树有时也象征异邦的权势,或指不倚靠真神的以色列(结31章,赛10章)。

“松树阿,应当哀号,因为香柏树倾倒,佳美的树毁坏,巴珊的橡树阿,应当哀号,因为茂盛的树林已经倒了。”(2节)

如果香柏树无法站住,松树与橡树怎可不被毁灭呢?所以香袙树毁灭,对其他树木有很大的威胁。他们为自己的厄运而悲哀,茂盛的树木虽然枝叶丰茂,也经不起考验,都必倾倒。

也许这里的树木有所指明其中所包涵的意义。如果说香柏树指君王,这里的佳美树,可能指官长首领(士五25;耶廿五34;代下廿三20;尼十30)。“佳美”一词原指“宽广”、“伟大”、“有能”(参阅赛卅三21;诗九十三4,一三六18;结卅二18)。

“巴珊的橡树”可能有更广的涵义。巴珊是在约但河东之北部边界,是在利巴嫩山地下之盆地,往南可到基列(申三10;书十二4)。以色列人从噩王那里夺取,归玛拿西半支派居住(民廿一33,卅二33)。巴珊地有很多橡树(赛二13;结廿七6),草原甚丰,所以畜牧很多(申卅二14;诗廿二15;摩四1,结卅九18)。巴珊的橡树哀号,是因风吹过树叶而发出的,因为茂盛的树木已经倒了。

茂盛的树木原指树叶之多,密密树丛,好似不能穿越。这可能是指他们防御之周密,使敌人无法攻入。这样的树可作高墙(申廿八52;赛二15),可作坚城(民十三28;申三5;书十四12)。但是仍旧站立不住,已经倒了。

“听阿,有牧人哀号的声音,因他们荣华的草场毁坏了。有少壮狮子咆哮的声音,因约但河旁的丛林荒废了。”(3节)

“听阿”与上节“哀号”,都是以惊叹的口吻,述明悲哀的原因与理由。从第一节至本节是以哀歌的形式,针对各国政治的领袖而说的。作者所用的表象,有树木、牧人以及狮子,预言的审判是无可避免的了。

本节可溯源于耶利米书(廿五3437)。牧人是外邦的君王,他们的荣华必被毁坏,因为主耶和华使他们的草场变为荒场(35节)。草场是指他们的国家。那草场原是荣华的,因为草原丰盛,但是历经烈日如火的炙晒,以致晒得枯干,被火烧过一般(1节),全部毁坏了。

第二个表征,由牧人至狮子,狮子指暴虐的外邦君王,为耶利米(五十44)与以西结(十九19)所强调。少壮狮子本来需要大量的食物,牠们原在约但河的丛林躲藏并觅食。约但河每在春天必有涨溢的河水,因为黑门山的积雪正溶解,成为大量的溪流冲下来。由于水份多,树木必十分茂繁,成为十分稠密的树林。只是现在树木部已荒废了,狮子既无法藏身,而且也不能找到食物,以致咆哮的声音成为哀号。

第十一章一至三节是上下文的衔接点,可算是上章(十12)的续论,也是本章内容(417节)之绪论。在述的形式,与第九章一至六节有些雷同。在第九章,以三个地名为主:哈得拉、推罗,及非利士,都在外邦。在这里三个地名:利巴嫩、巴珊及约但,都在以色列。他们都有同样的问题,就是灾祸的由来。耶和华实际上是他们的审判者。

在表征的用语上相同的,有耶利米书第廿五章卅四至卅八节;以赛亚书第十章卅四节;以西结书第廿七章五至六节。三种大树:香怕树、松树、橡树,都是表征骄妄的君王,他们都被毁灭,这就使牧人与丛林中的狮子哀号。有人以为骄妄者不是君王,而是祭司群。1如果这样的解释是正确的,那就在较晚的时间,是在圣殿重建之后,祭司不忠于职守,反在社会中专横地管理,以致遭神忿怒的审判。

本段诗文结束之后,远有两段在第十一章十七节及第十三章七至九节。主题都是一样,强调主耶和华得胜,使祂的百姓欢乐。这位万王之王要莅临,建立普世的国度。但是现今仍有阻碍与困难。

 

1 Paul Hanson, The Dawn of Apocalyptic, 1975, 347.

 

(七)为牧人受弃绝而慨叹(十一417

这是一段重要却难解的经文。主题是在领导者的艰苦。好的领导者必谋求众人的福祉,必摒弃不义,促进和谐平安与福乐。但是在先知的论述中,这样的领导者,必遭受憎恨与厌恶。

这里以牧人与羊群为表象,可将第九章十六节;第十章二、三、八节以及第十一章三节比较,似与以赛亚书第四十至五十五章“仆人”的要旨相同,不但主题明确,述的目标也清晰。

本段可分为三小段:(一)耶和华给予最后的机会(46节)。(二)好牧人必被弃绝与轻忽(714节)。(三)愚昧的牧者来取代工作(1517节)。

“耶和华我的神如此说:你撒迦利亚要牧养这将宰的群羊。”(4节)

这里先知在耶和华面前受命,从事牧养的工作。这牧养的工作是否包括行政的责任,就是宗教与政治的工作混为一谈?2这也可能只作为表征性的,并非实际的职位,只将信息带出来。3后者的说法可能凿实,因为先知的工作常以不同的表象来说明,例如耶利米书第一章十节:“拔出毁坏以及建立栽植”。又(廿五28)喝神忿怒的杯。

这是预言的信息,以表征的语言或动作,说明先知的职任,也必须牧养那些羊群,而羊群的结局,将被宰杀,是在不久的将来。牧养原意应为照顾、饲养、引领、看管(诗23篇)。牧人与羊群的关系,是在约的条件之下,但是以色列虽为牧者耶和华的羊群,却因干罪,而必遭宰杀与毁灭。

“将宰的群羊”也在诗篇第四十四篇廿二节有类似的用词。耶利米书第十二章三节,将宰的羊,叫他们等候杀戳的日子。耶和华的审判必在以色列人身上。

“买他们的宰了他们,以自己为无罪,卖他们的说: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因我成为富足,牧养他们的,并不怜恤他们。”(5节)

“买他们的”是指外邦侵占者,将被掳者当作货品一样取利,好似买羊来,宰杀以食肉出售。“他们”为阴性,是母羊,原为生育所畜,并非专被宰杀供肉食的,却遭侵略者如此残害。但是更令人发指的是那些“卖他们的”,是犹太的首领们,滥用职权,竟图利出卖他们,欺压他们,只为中饱自己。

那些可恶的人还要口口声声赞美神:“耶和华是应当称颂的。”这无疑是一种讥剌,他们为富不仁,怎会是耶和华赐福的呢?相反地,他们必遭耶和华的咒诅,因为他们不忠于职守,没有真正牧养那些群羊,给予羊群安全与保护。况且他们竟然毫无罪愆的感觉,真是可恶之至。

“耶和华说,我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必将这民交给各人的邻舍,和他们王的手中。他们必毁灭这地,我也不救这民脱离他们的手。”(6节)

这地的居民是指以色列的民,他们备受压迫与欺凌,像将宰的群羊。但是耶和华都不怜恤他们,似乎令人费解。有些解经家就以为这节经文是外加的。但是这可能是先知所能理解的(4节),认为群羊将宰的命运已无法更改。耶和华并非不怜悯,尤其看下一节(7节),耶和华甚至要亲自牧养那些群羊,可见神并没有完全放弃他们。只从历史的实况看,以色列民确被弃绝,却不致绝望,神的拯救还在前面。4

群都被宰杀,固然是牧人的错谬与恶行,也是说明群羊的衰弱。以色列人被逼害遭毁坏,是首领的罪,也是众人的过犯,神藉着历史的环境来管教他们,甚至藉外邦的侵略者加害于他们,也不是偶然的,都是出于神公义的作为。他们本国的君王首领没有保护他们,反而逼害他们。邻邦(邻舍)的外地人更对他的暴虐,不遗余地。如果耶和华不拯救他们,他们就完全没有希望。

“于是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着两根杖,一根称为荣美,一根我称为联索。这样我牧养了群羊。”(7节)

“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先知明白耶和华托付他的心意,耶和华对群羊仍旧没有放弃,继续怜悯他们。所以先知是明确的宣告:我牧养这将宰的群羊。这是责无旁贷的事。

将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最困苦”是一种译词,是其中特别受苦的。5有的译为“实在困苦”,着重他们受苦的实况。6七十士译本的词句为“买卖的羊”,即遭商业买卖,以供屠场宰杀的。7

“困苦”一词原指敬虔者,他们信守耶和华的约而有忠贞的态度(参阅出廿二24;申廿四12;诗十29,十四6,十八27)。这里指以色列中的一般人,因为他们都在困境之中。

先知为牧人,要手持两根杖,杖为牧人从树上折下坚强的枝子,为驱野兽之用,所以目的为保护群羊。“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诗廿三4

这两根杖是牧人领导的主旨。一根称为“荣美”,是指恩慈与完美,是耶和华的特性(参阅诗廿七4,九十17)。耶和华亲自为牧者,看顾群羊。这是圣约的祝福,是耶和华为祂选民预备的。

另一根称为“联索”,是爱的连结,好似慈绳爱索,将以色列人系在一起,尤其因南北二国以前是分裂的,必须再连在一起,不可再分开。所以,这里的涵义是合一,相合成为一体。好牧人必将群羊带在一起,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参阅约十16)。这里,也可联想(结卅七章1523),也提到两根木杖接连为一,在手中成为一根(17节),专指以色列北国与犹大南国,完全相合成为一体。

“这样我牧养了群羊。”此处再强调牧养的功能,为将群羊连为整体的民族,为耶和华所眷顾的,不容拆散与毁坏,也不可再让首领(恶首领)充牧人,作破坏的工作。

“一月之内,我除灭三个牧人。因为我的心厌烦他们,他们的心也憎嫌我。”(8节)

“一月”究竟指怎样的日期呢?有不同之说法,归纳起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一个月只是短期,为时不久。(二)一月有三十天,每日为一年,共计有三十年之久。(三)为时十分久长,无法作准确的计算。8

但是此处最大的问题不在时期,而在人物,因为“三个牧人”至少有四十种不同的解释,9使人莫衷一是。由于“三个牧人”有冠词,必专有所指,足见这数字不是只为象征而已。

有人认为这三个牧者是指被掳前的犹大三个君王,即约雅敬,约雅斤及希底家。10大多学者认为这三个君王应在西流基时期The Seleucid Period, 198140 B.C.,即在西流基四世起的三王Seleucus IV, Heliodorus, Demetrius11另有的说法认为三个王是安提古王朝的Antiochus IV, Antiochus V, Demetrius12

有些学者认为三王是在主前二世纪的大祭司,因为他们在耶路撒冷当地为主要的首领。好牧人为俄尼亚三世(参阅玛可比二书四1起),但有三个大祭司是以贿赂的方法获取职分的Jason, Menelaus, Alcimus13

也有认为玛可比时期的三个牧人,犹大玛可比Judas Maccabaeus是好牧人,他为犹大争取自由之后,即除去三个背道的祭司(Alcimus等),记载在玛可比一书第四章四十二节(参阅七24)。14

这里的预言是否指那么晚的时期呢?从主前第四世纪至第二世纪,犹大的历史确无充分的资料,以致构成研究与解释的困难。

确定这三个牧人,既是困难的事,有人转向另一种解释的方法,认为这是指三种重要的领袖:祭司、教师(教法师)及行政长官。15有些人仍认为“三”是表征“完全”的数字,尤其是启示文学的特性,可将但以理书第七章八、廿四节左证。

“我的心厌烦他们。”不能再忍耐下去,好似以赛亚提到耶和华的心情(赛一13起)。他们也憎嫌。“憎嫌”一词只有在此处,为旧约唯一的用词。黑暗是必恨恶光的。在箴言(二十20)有一用词是类似的。“漆黑的黑暗”。

这里似乎解释了第六节的话,为甚么神不再怜恤这地的居民,因为他们憎嫌神的仆人,就是憎嫌耶和华神。

“我就说,我必不牧养你们,要死的,由他死,要丧亡的,由他丧亡。余剩的,由他们彼此相食。”(9节)

群羊就憎嫌牧人,牧养的工作是无能为力了。三种灾祸就必临到。他们必在审判的咒诅之下。死亡的是指死于饥荒与瘟疫。丧亡是指死于战乱,在侵略者的手中,也可能因自相残杀而遭致的,彼此相食。

牧人不再照顾,群羊与牧人的关系就断绝了,以色列不再在耶和华的圣约之中,圣约是完全被破坏了。这在下一节再予说明。

“我折断那称为荣美的杖,表明我废弃与万民所立的约。”(10节)

首先,以色列失去耶和华恩惠的约,不再有祂的荣美。以色列不再有德政的治理者,给予他们安全的保障。神所废弃的,是与以色列的约。但是此处是神与万民所立的约,是指甚么呢?可能有两种解释。万民是指分散万国的以色列人,并不包括外邦人(如王上廿二28;珥二6)。16另一种解释,万民是指万国的人民,因以色列而蒙福。例如以赛亚书第卅六、卅七章所说的,耶和华也与万国立约,不准他们伤害以色列人。他们这样作,为保全以色列人。日后以色列真能有复兴,必愿将恩泽带给外邦,使万国都能蒙福。17

以色列在万国中应有荣美的见证,他们也因此使万国带入耶和华的恩惠之中。现在荣美被破坏了,耶和华对万国的恩泽,也必完全废弃了。

牧人折断牧杖,完全停止他的工作,卸脱他的责任,他就置群羊于不顾,那是羊厄运的开始。以色列被掳,已经看见神放弃他们,不再顾念他们。现在由归回的被掳者来细察,发现神再弃绝他们,是多么可悲的事,这也使先知悲哀不已。

“当日就废弃了。这样,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说的是耶和华的话。”(11节)

本节再回到第七节,提到这些困苦羊。约已经废弃了。“废弃”是完全破碎支离,不能完整(利廿六44;赛卅三8;结十七16,是以背约而废弃),这样圣约就不再有效,归于无有(赛八10;耶卅三21)。

这些困苦羊看出牧人既已失败,他们必遭宰杀,是无可逃避的命运,认为这是出于耶和华。照希腊文译词,那是贩羊的人之想法,他们知道这些羊可以宰杀,因为牧人不再照顾,正合他们的心意,就认定这是耶和华所安排的,不禁沾沾自喜,如第五节所说的,甚至称颂耶和华。其实这是极大的悲剧。

“我对他们说,你们若以为美,就给我工价,不然就罢了。于是他们给了三十块钱,作为我的工价。”(12节)

牧人虽然失败,没有尽责,仍想求得工价。他向谁求呢?向羊贩子。但是他也自知没有好好尽责,所以在要求时口气没有那样肯定:“你们若以为美……不然就罢了。”结果那些贩卖群羊的,还是给了他三十块钱,是相当于希伯来奴仆的身价(参阅出廿一32)。

三十块钱是否在众人所估定的算为美好的价值呢?在下一节似乎证实这件事,在尼希米以前的省长,曾索四十块钱交税,是百姓不堪忍受的重担(尼五15)。但从另一方面看,三十块钱既只是奴仆的身价,自然是对牧人一种轻视的计算。可见这有讥刺的涵义。根据罕莫拉比法典The Law of Hammurabi,牛若撞死人,赔偿半弥拿银子,若是撞死奴仆,只赔三分之一弥拿。一弥拿可折五十块钱。18这样说来,希伯来奴仆的身价已经是增加了。但仍是降低价值,这是无可否认的。

“耶和华吩咐我说,要把众人所估定美好的价值,丢给窑户,我便将这三十块钱,在耶和华的殿中,丢给窑户了。”(13节)

窑户是与圣殿的库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圣殿的库房有两种功能,一种是为收纳什一奉献与礼金(书六24;拉二619;尼七70)。但另一种也可充个人的“银行”(玛可比二书三10起)。窑户常须为圣殿制作献祭用的器皿(利六28)。所以窑匠也是属于圣殿供职的人。先知耶利米特别被神差遣去到窑匠家去观察(十八6),且到圣殿附近去买窑匠的瓦瓶(十九1)。

关于窖匠yotzr,常与圣殿的库房(~otzr相连,用字也相似,引起学者们的研讨。“窑户”原意也可作银匠,专为铸造银器的。例如亚伦曾将百姓的金子取来,铸成金牛犊,“铸”宇也与“窑匠”相同(出卅二2424)。又圣殿中供职的官员也以此字为衔头的。19有人更将这样的说法,来解释“美好的价值”有讽剌的语调。士师记第十七章四节,二百舍客勒银子交给银匠,铸成一个像。现在只有三十舍客勒,至多只能铸成一个小像,岂不微乎其微呢?20

这节经文无疑使人联想马太福音第廿七章九至十节,犹大卖耶稣,得了三十块钱,结果他因内咎自杀身死,祭司拾起银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使徒行传(一1620)也述犹大作恶的工价买一块田。在批注中列出诗篇第六十九篇廿五节及一○九篇八节。在马太福音提起是应验耶利米书,实际为撒迦利亚书。这是当时犹太人解经的方法,为弥赛亚预言的应验。21

这是拉丁通俗文译本,才提及耶利米的预言。利亚译本只提预言,即先知的话,并未指明那一位先知,至于耶利米,可否是耶利米书第十八章二节及十九章十一节?根据犹太拉比的传统Talmud Tradition,耶利米是列于先知之首,这可能是最好的解释。22

“我又折断称为联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废弃犹大与以色列弟兄的情谊。”(14节)

那弃绝耶和华牧者的另一个后果,是失去合一,所以第二根杖必须折断。犹大与以色列失去弟兄的情谊,自从主前325年,撒玛利亚人再重新住在北国的地界,自建圣殿在基列心山,为与耶路撒冷完全分开,说明了这历史的背景。23

南北分裂必不是耶和华所喜悦的,神不仅收回祂的恩慈,使第一根杖折断,也无意再促他们合一,连第二根杖也折断了,因此完全不再向他们施恩。

情谊Haahawah在七十士译本作“产业”(当作Haahuzzah),可能“情谊”较为正确。有情谊的仍会破裂,所以神不再维持他们,只有废弃与折断。

这里显然是告一段落。在下节起提及神另兴起一个牧人,必是历史中的人物,带给以色列很大的阻碍。有人认为应与第十三章七至九节相连,尤其是第十三章七节的牧人是否就是第十一章十五节的愚昧牧人?可能并不完全相连的。24试看第十五至十七节本身的论述。

“耶和华又吩咐我说,你再取愚味牧人所用的器具。”(15节)

愚昧牧人是道德败坏的人,轻忽神的命令者。在旧约中,尤其在智慧文学中,所谓愚昧,是指道德失败的人。箴言(一7)说,愚昧人藐视智慧与训诲。

牧人的器具,可能指牧杖(撒上十七40),笛(士五16)。有了这些为要发挥牧人的功能,保护羊群。但是事实上,这愚昧的牧人根本没有兴趣,真正从事牧人的工作。

关于这愚昧的牧人究竟是谁呢?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以为多利买四世(Ptolemy IV Philopator222 B.C.年继承王位)。25又有人认为自玛可比时代起以色列的首领26一直可至敌基督者。27这必是历史的人物,但确定却不无困难。

“因我要在这地兴起一个牧人,他不看顾丧亡的,不寻找分散的,不医治受伤的,也不牧养强壮的,却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16节)

这是用预言的方式,论一个愚昧的牧人,没有提愚昧,却是指恶牧。在用词方面,仍采取以西结书(卅四34)牧人的形像与功能。

先论这牧人不看顾丧亡的羊。“丧亡”是指那些离群的羊因受寒冷或被野兽侵袭,他竟然毫不注意。其次是说他不寻找分散的,“分散”是指那些迷失的。这是以阿拉伯文的字源研究。在希伯来文的原意为“幼小”。可能幼小的羊容易失落。受伤的不医治,“受伤的”原意为“破碎的”,可能是指断骨的伤损,需要包裹与矫正。

现在又从正面来述。“强壮的”原意为“站立的”,说明体健的羊,他不牧养,“牧养”或译为“喂养”或“养活”(创五十21;撒下二十3)。肥羊的肉拿来享用,又撕裂他的蹄子。“撕裂”是以强烈的语调述的,可译为“暴力来撕裂”,可谓残忍之至。

“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有祸了,刀必临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干,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17节)

这是主向无用的牧人所说直接的言词,是对他面对面所发出的。“无用的牧人,丢弃羊群的恶者,你有祸了!”“无用”是指弱无能、失败而没有价值的。他是愚昧的牧人(15节)。神兴起他,原籍他来管教以色列人,但是他本身又是恶者,现在是他应承受刑罚的时候了。

当主宣布灾祸时,又转为第三人称,不再称“你”。在语气上是“容让”的意思:让刀临到他的膀臂与右眼。牧人以膀臂来持杖牧放羊群,所以膀臂必须有力。牧人也需要眼睛观察草原,看管羊群,眼睛必须明亮。但刀砍伤手臂,使手臂好似枯干的树枝一样,等于虚设。眼睛受伤,就昏暗不明,终于完全盲目,毫无视力(创廿七1;申卅四7,伯十七7)。

以色列与外邦都同样缺少真正的领袖,所有的牧人都愚昧与无用。当主耶稣自承是好牧人(约十1118),祂深切知道牧人们的失败。

 

2 C. von Orelli, "Die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Kurzgefasster Kommentar, 1908.

3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207.

4 H.G. Mitchell,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04.

5 H.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1956, 210.

6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Prophets, 1868, 421.采取亚拉伯文Kunto be,是一些解经家所持有之主张如Kimchi, Sarchi, Starr, De Witte, Ewald.

7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作此译词,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80. 原为W. Nowack采取Die Kleinen Propheten, Handkommentar, 1903, Duodecim Prophetae in Kittel's Biblia Hebraica, 1906.

8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80.

9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2, 36.

10 W.E. Barns, Haggai, Zechariah and Malachi, 1917, 86.

11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14, 307.

12 C.H.H. Wright, Zechariah and His Prophecies, 1879, 313.

13 W.O.E. Oesterley. A History of Israel, II, 1932, 258f. R.H. Kennett, "Zechariah," Peake's Commentary of Bible, 1919, 581.

14 M. Treves, "Conjectures Concerning the Date and Authorship of Zechariah ixxiv," Vetus Testamentum, xiii, 1963, 196207.

15 E. Henderson, The Book of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1868, 442.

16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1976, 1784.

17 C.F. Kell, The Twelve Minor Prophets, tr. J. Martin, vol.II, 1889, 366.

18 J.B. Pritchard,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1955, 175.

19 C.C. Torrey, "The Foundry of the Second Temple at Jerusalem,"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55, 1936, 256.

20 M. Delcor, "Deux Passages Difficiles Zecharie 1211 et 1113," Vetus Testament, 3, 1953, 74.

21 S.R. Driver, The Minor Prophets, 1906, 259.

22 M.F. 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1963, 201.

23 K. Elliger, Das Bach der Zwolf Kleinen Propheten, 1967, 193.

24 R.C. Dentan, "Zechariah," Interpreter's Bible, VI, 1109.

25 H.G. Mitchell, Haggai and Zechariah, 1906, 315.

26 W.H. Lowe, The Hebrew Student's Commentary on Zechariah, 1882.

27 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1919.

──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撒迦利亚书》

基督教阿们网